..續本文上一頁還于1978年發表了《慧能研究》一書,將有關慧能的十八種資料進行了整理和比較研究,是爲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日本學者對敦煌禅籍中冠以菩提達摩之名的語錄和其它早期禅宗文獻進行了研究。鈴木大拙認爲《二入四行論》一書中,第一、二部分爲達摩所說,第叁部分爲慧可所述。宇井伯壽認爲大部分爲慧可所述。柳田聖山則認爲,前二部分爲昙林所傳,與慧可無關,第叁部分爲達摩和慧可師徒間的問答。對《觀心論》,神尾(式)春認爲由神秀所撰,鈴木大拙則認爲是達摩述,弟子記錄而成的。對《絕觀論》,久野芳隆和關口真大認爲系牛頭法融所作,鈴木大作則認爲是達摩所作。此外,日本學者還整理了《達摩禅師論》、《修心要論》、《大乘五方便北宗》、《楞枷師資記》、《傳法寶紀》、《曆代法寶記》等禅籍,推動了早期禅宗,特別是北宗禅的研究,使禅宗的曆史變的更加清楚。
1926年胡適校訂出版了《神會和尚遺集》一書,日本學者對此非常重視,于是也開始進行了有關神會的研究。石井光雄和鈴木大拙等人都對神會作了研究,出版了校本。日本學者還對許多敦煌的禅宗典籍進行了重點研究,比較有影響的著作有:鈴木大拙的《敦煌出土少室遺書》、《校刊少室遺書及解說》、《禅思想史研究第二》、《禅思想史研究第叁》等,對早期禅宗曆史研究有價值;宇井伯壽《禅宗史研究》、《第二禅宗史研究》對禅宗的禅法、宗派及《壇經》等有不少研究;關口真大《達摩大師的研究》對有關與達摩有關的資料做了詳細的梳理;(竹條)原壽雄和田中良昭的《敦煌佛典和禅》和田中良昭的《敦煌禅宗文獻的研究》,對敦煌禅宗典籍做了全面論述。1969年,日本學者編寫了二十卷《禅的語錄》,對中國禅宗的代表著作進行了譯注,其中包括新校訂的原文、日本訓讀、現代日語譯文、注釋和解說,介紹了各書的原作者、編寫的時代背景、書的內容和特色、在禅宗史上的地位及各種版本等內容。柳田聖山主編的《禅學叢書》影響了近代在中國、朝鮮和日本發現的一批禅宗典籍。近年研究禅宗的學者還有阿部肇一《中國禅宋史的研究》、鈴木哲雄的《唐五代的禅宗》、石井修道的《宋代禅宋史的研究》等。l978年日本出版了《禅學大辭典》,收詞彙叁萬二千余個,包括印度、中國、朝鮮、日本的禅宗曆史、思想、人物、著述等內容,還附有禅宗史迹地圖、法系、年表、禅籍分類要覽等。此外,日本學術界還編纂過五套南北傳人藏經,各種佛教辭典和年表、索引等工具書。日本的著名佛教學術單位以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最爲有名,此外,各個佛教派別辦的佛教大學,如駒澤大學、大正大學、立正大學、佛教大學等也一研究某一宗派或某一方向而闡名于世界學術界。日本的佛教刊物非常多,重要的學術刊物有《印度學佛教學研究》、《日本佛教學會年報》等等。
二、韓國
本世紀初韓國的佛教研究開始走上新途。從l912年到l959年是韓國佛教研究的始發期。l9l7年問世的權相老的《朝鮮佛教史》和翌年出版的《朝鮮佛教通史》是韓國佛教研究的奠基之作。此二書按編年體形式,將韓國的佛教曆史進行了梳理,材料豐富,但在觀點和分析上還不夠深入,仍然帶有舊時期史學的特征。以後,金包光的《朝鮮佛教史稿》作爲院校教材而被使用。40年代末,東國大學在佛教史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該校佛教研究室的《新羅佛教全書·藏外雜談》是韓國資料整理的開端。1960年至1979年是韓國佛教研究的展開期,這時韓國的佛教研究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一些從歐美等國留學回國的學者,成績突出,並且改變了以往的研究受日本的學風影響較大的情況。李箕永是留學比利時的學者,他對佛教論藏哲學的研究有較高的水平,對元曉的哲學思想有一定的研究,一生撰寫了有關佛教的著作百佘篇本。還有李民庸的《關于彌勒思想的研究》,以及金瑛泰的《新羅真興王信佛思想研究》、樸貴出的《關于圭峰禅師禅教一致論》等文,是這一時期的優秀成果。除了佛教思想的研究取得了成果外,在佛教宗派的研究上也有很大的進展,特別是禅宗的研究,表現突出,像禹貞相的《關于西山大師的教禅觀》、韓基鬥的《關于韓國思想史中的叁宗禅和二宗禅的論爭點》,《高麗後期的禅思想》、安啓賢的《曹溪宗和五教兩宗》、崔昌植的《關于高麗時代禅宗清規研究》、金瑛泰的《高麗曹溪宗名考》等文,都對韓國佛教的主流宗派曹溪宗的研究具有專題性的意義。此外,對其它宗派,也有不少文章面世。如安啓賢的《新羅淨土教諸問題》、金智見的《新羅華嚴學的譜系及思想》,《新羅華嚴學主流考》、崔炳憲的《天臺宗的建立》、黃成基的《圓測的唯識學說研究》、吳亨根的《元測的和思想》、高(立羽)晉的《西明唯識即基本立場》、樸泰和的《新羅時代密教傳來考》、樸弼奎的《關于密教的特質及在韓國傳播》、金在景的《新羅密教修行及其性質》等文。在佛教民俗和儀禮方面的研究也有深入地開展,撰寫了很多這方面的文章,所有這些,爲後來的研究打下了基礎。l980年以後,韓國的佛教研究進入了成熟期。這一時期正是韓國經濟進入繁盛的時期,爲韓國的佛教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動力,使佛教研究和出版事業有了迅速的發展。韓國的學術界出版了像《佛教百科全書》、《韓國佛教全書》等系列工具書和資料集成,基礎研究得到了加強,推動了佛教研究地深入。除了傳統地宗派研究繼續進行之外,韓國學者對當代的佛教予以更多的關注,特別是本世紀上半葉殖氏地時期的佛教,有南俊的《日本帝國主義統治下的佛教革新運動研究》、韓鍾萬的《韓國近代氏衆佛教的理念及傳播》和韓龍文的《朝鮮佛教維新論》、俞鎮采的《日本帝國主義統治下的寺刹土地所有關系研究》等文,這些文章對當時人們的思想狀態、認識理念、理論建設等做了回顧,冷靜地看待過去。密教的研究在這時有繼續發展的趨勢,發表的文章有鄭泰赫的《關于韓國佛教的密教性質的考察》,《高麗時各種道場的密教性質》、金瑛泰的《叁國時期的神咒信仰》、佛教文化研究院編輯的《韓國密教思想研究》、徐潤吉的《韓國密教思想研究》、金容煥的《關于佛教的真言研究》,這些研究著重點是在韓國密教的理論、儀式、思想等等,尤其對考察韓國佛教的民俗化過程有重要的意義。此外,韓國佛教的哲學研究也有了加強,金瑛泰的《百濟的佛教思想》、李南英的《高句麗的佛教哲學》、李箕永的《新羅佛教哲學的傳播》、李鍾益的《高麗的佛教哲學思想》、徐京洙的《朝鮮後期的佛教哲學》是韓國哲學會的努力結果,對總結韓國的民族思維有積極的意義。在韓國佛教理論方面,也有一些重要的文章發表,如趙容吉的《現代往生論考》、樸虎南的《佛教基本戒律表現的實踐思想》、韓基鬥《韓國佛教思想的研究》、法性的《關于韓國僧家的反思》、樸善友的《韓國佛教倫理對韓國社會的影響》等等。這時對韓國佛教的美術研究的成果是顯著的,出了文明大的《石窟岩佛教造像研究》、洪潤植的《韓國佛教美術》、鄭炳浩的《韓國石燈樣式史研究》等等。此外,有關韓國佛教文學和經版的研究也有新的進展。韓國的佛教大學最著名的是東國大學,圓光大學也有一定的影響,此外,漢城大學、高麗大學、慶應大學等各個學校都有研究佛教的人才或機構。佛學刊物有多種。
叁、蒙古
本世紀上半葉,蒙古國取得革命成功以後,佛教基本上退出了曆史舞臺,無神論信仰是社會思想的主流。下半葉後,蒙古國的社會隨著前蘇聯的解體,佛教的活動開始恢複,佛教的研究也隨之開展。H·珠格德爾院士對蒙古佛教哲學進行了研究,他將佛教哲學在蒙古的傳播和發展分爲二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l6—l8世紀的注釋階段,代表人物有咱雅班弟達·羅布藏波爾萊(17世紀)、松巴堪布·益西班達(18世紀)、拉然巴·阿旺丹德爾(18世紀末—l9世紀初)、格西·羅布桑楚勒特木(18世紀)。他們對古印度和西藏的哲學遺産做了注釋和整理的工作。第二個階段是19世紀的改革階段。代表人物有堪布·阿姆海都布及其門生阿旺巴登、呼圖克圖·丹津拉傑、日然巴·丹達爾、嘎布合·達木丁等人。他們是具有愛國熱忱的喇嘛,提出要求清除宗教的束縛,改革宗教學校的教育,改造佛教理論,引進西方的文化及哲學體系。H.珠格德爾還撰寫了《3.阿旺丹登的哲學觀》一書,分析了蒙古哲學的背景和佛教哲學的適應環境,指出正由于落後的社會經濟關系和知識水平,造成了蒙古佛教哲學的不發達的原因。m.魯布桑旺丹院士對中觀哲學做了較深入的研究。—魯布桑策倫探究了龍樹的方法論,認爲龍樹的哲學將空看作無定性的質,以此證明空是離開感知對象和現象,離開具體特征和關系的高度抽象。龍樹始終堅持同唯理主義的片面性、同形而上學作鬥爭。T·索德諾木達爾根分析了蒙古佛學思想家阿旺丹達爾的佛教邏輯。r·勒哈格巴蘇倫研究了l9世紀的蒙古思想家和詩人丹津拉布劄的社會政治思想和哲學觀點。W·達格瓦道爾吉撰寫了系列的佛教知識讀物,指出了喇嘛在革命前的蒙古社會中的落後作用,以及研究了宗咯巴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中的關于人的思想。此外,還有一些蒙古佛教史、佛教醫學和現代佛學的問題得到了討論。
四、越南
佛教研究在越南早期主要受到法國學術界的影響,因爲越南曾經是法國的殖民地國家。50年代以後,越南成爲社會主義國家,佛教研究的成果不是很多,陳文呷的《越南佛教史略》,對越南的佛教曆史勾出了線條。以後有討論古代中越佛教僧人的論文發表,但所引的材料皆爲中國史料《高僧傳》的記載,也有人寫過佛教史一類的著作,作者是信仰者。l978年以後越南學術界開始對佛教…
《20世紀的亞洲的佛教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