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20世纪的亚洲的佛教研究

  20世纪的亚洲的佛教研究

  编辑:黄夏年

  来源:闽南佛学

  亚洲是佛教的发源地,2500余年来,佛教一直在亚洲大部分地区和国家流传,对各国的宗教和文化产生了深刻地影响,成为各国的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18世纪以后,亚洲一些国家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由于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也影响了亚洲各国对佛教的研究,改变了以往那种传统的治学模式,不管在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以及研究成果上都发生了巨变。今天,我们正处在世纪末的时期,总结这一个世纪的宗教、思想、文化的成果,找出它们的得失,无疑是一件有意义也是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即将来到的下一个世纪的佛教发展和学术研究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考察历史,是为了更好的未来,基于这个目的,本文将20世纪亚洲各国的佛教研究作一次总的回顾,谬误之处,请专家匡正。

  一、日本

  18世纪日本开始进行民治维新,派遣学生向外留学和考察,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佛教界也在这个背景下,纷纷派人到欧洲和印度等地学习、考察。1876年日本净士真宗东本愿寺大谷派南条文雄受遣到到英国牛津夭学随麦克斯.缪勒学习比较宗教学,重点是梵语和梵文原典研究,他在学习期间整理了佛经目录,撰写了《英译大明三藏圣教目录》的博士论文,这是采用西方的学术研究方法来研究佛教的最早的成果,南条本人也成为日本引进西方宗教学研究法的先驱之一。他回国后,在东京大学教书,培养了不少日本的新人。l890年高楠顺次郎也跟随麦克斯.缪勒学习,回国后仍在东京大学教书,培养梵语和巴利语人才,同时又编纂辞书和丛书,主持《大日本佛教全书》和主编翻译《国译南传大藏经》,出版刊物,撰写文章,对印度佛教、中国佛教和日本佛教进行了多项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有九卷本全集面世。此后还有净土宗的渡边海旭、荻原云来、姊崎正治等到德国学习,他们同样对印度佛教的研究取得了成绩。这时在国内的学者原坦山、井上圆了、村上专精等人对佛教研究同样有名,村上专精撰写的《日本佛教史纲》己在中国有了汉译本,他是日本近代佛教史学的奠基人。日本研究印度佛教有成就的学者还有前田慧云、木村泰贤、赤沼智善、宇井伯寿、中村元和平川彰等人,木村泰贤是高楠的学生,著有《原始佛教思想史论》、《小乘佛教思想史论》和《大乘佛教思想史论》和《印度哲学宗教史》(与高楠合著)。宇井伯寿毕业于东京大学,又到德国、英国留学,对印度哲学和中日佛教都有研究,著有《印度哲学史》、《中国佛教史》、《日本佛教史》,他对释迹牟尼的出生年考证,影响很大。中村元研究印度的宗教哲学的范围很广,还对东西方思想的比较有特别的研究。平川彰除了治印度哲学以外,在佛教研究方法论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本世纪以来日本学者在研究中国佛教方面的成绩最显。境野黄洋的中国佛教研究对中国学者影响很大,中国最早出版的关于中国佛教史的著作就是他撰写中国佛教史的译本。常盘大定曾经五次到中国考察,拍摄和记录了不少资料,这些资料己经成为中国佛教重要的史料,他对中国佛教的研究往往有很重要的作用,例如山西净土宗主庭玄中寺就是他考证出来的。望月信亨是研究佛教经典的专家,他主编的“望月佛教大辞典”至今仍是内容最全,经常被学者使用。他对净土宗的研究和疑伪经的研究也是非常有影响的。矢吹庆辉对三阶教的研究是公认的最好成果,所著的《鸣沙余韵》是敦煌文献的结集。冢本善隆对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出版的《肇论研究》和《慧远研究》是为方面的精品。道端良秀的中国佛教通史研究著作是大学生的课本,他和牧田谛亮对中国佛教的民俗也有很多的论述,后者对疑经的研究也有影响。镰田茂雄撰写的八卷本中国佛教史,目前己经出版了五卷,台湾译出了前三卷。另一本《中国佛教简史》则在大陆译出。他还是研究华严宗和宗密的专家。

  在世界禅学研究的论坛上,日本的禅学研究可以说是比较强的,不光是出的成果最多,最有影响,而且研究问题也最细。忽滑谷快天是日本早期禅学的集成者。1884年他入东京曹洞宗大学(现名驹泽大学),致力于曹洞宗学的研究,毕业后从善长寺住持忽滑谷亮童受法。后又入庆应义熟大学深造二年。毕业后,在曹洞宗的高等中学,曹洞宗大学及庆应义熟大学等处任教,兼及禅学研究。I911年冬奉曹洞宗当局之命赴欧美考察宗教及学术。1919年担任曹洞宗大学教头,后任该校校长。1925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出任驹泽大学校长。一生著述甚丰,有《禅学批判论》、《禅学讲话》、《禅之妙法》、《禅家龟鉴讲话》、《清新禅话》、《参禅道话》、《乐天生活之妙味》、《达磨和阳明》、《养气炼心之实验》、《禅学提纲》、《信仰和民力》、《禅的理想和新人生的曙光》、《禅学思想史》、《普劝坐禅仪》、《朝鲜禅教史》等十余种。其中《禅学思想史》是他禅宗研究成就的代表作。全书体系庞大,分为“印度部”和“中国部”两大部分。印度禅学论述了“外道禅”(婆罗门教和数论的瑜伽禅法)和“小乘禅”的特点和其历史文化渊源,旨在说明佛教的禅法是源于《奥义书》等古代印度哲学名著,但有发展。“中国部”是全书研究和论述的重点。他按禅学的发展脉胳,分为六编;第一编为“准备时代,时限从东汉未安世高到北朝梁武帝的时的昔提达磨来华,论述了这一时期禅法经典的译介情况。第二编为“纯禅时代”,指从达磨至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时止,论述了禅学的发展(禅宗的酝酿)和禅宗的形成的发展经过。第三编是“禅机的时代”,从慧能圆寂至五代末时止,论述了禅宗各分支的形成历史和各支的宗教风格,第四编是“禅道烂熟的时代”(前期),主要论述北宋禅宗的发展特色。第五编是“禅道的烂熟时代(后期),主要论述南宋禅宗的发展特色。第六编是“禅道变衰时代”,论述了元代到清乾隆时期禅宗逐渐衰败的情况;这一时期儒释融合,王阳明学说的兴起,念佛禅的盛行—这些实际标志了禅学的名存实亡。全书结构严整,条理清晰;在论证中利用了丰富的传统佛教和禅宗的资料,不仅对研究佛教而且对研究哲学也有参考价值。本书是日本近代以来第一部禅学思想史,由于时代的限制,书中存在不足之处也所难免。主要表现在:第一,作者没有看到敦煌遗书中的大量早期禅宗文献和禅宗史书;第二,没有充分利用保存的《全唐文》、《金石萃编》各种文集中的碑文,撰记和其它实证资料;第三,对禅宗的早期历史和禅宗形成过程没有作出全面客观的评述。他晚年著的《朝鲜禅教史》讲述了禅佛教在朝鲜半岛的传入和发展,突出各个不同时期的佛教事件和重点入物。忽滑快骨天在禅宗研究上的地位和他发挥一承先启后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铃木大拙是一位世界知名的现代日本思想家和学者。1870年他出生于日本名川县金泽市。1891年入早稻田大学的前身东京专门学校,并在这一年参访圆觉寺今北洪川禅师,对禅宗发生兴趣。又拜新任总管宗演禅师参禅,进东京帝国大学。1893年随宗演大师赴美参加世界宗教大会,担任翻译。1897年赴美,留居拉萨斯,担任编辑,在美期间翻译了《大乘起信论》、《老子道德经》等名典。1909年回国任学习院讲师,兼任东京普国大学教授,讲授英文及佛教禅学。1921年任京都大学教授,创设“东方佛教学会”,发行《东方佛教》季刊。1933年因《楞枷经研究》(英文)-书而获文学博士学位。1936年出席伦敦世界信仰大会,会后在英国各大学讲授“禅与日本文化”。1950年至1958年在美国各大学讲授“禅与华严”课程。1966去世。铃木大拙对禅学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两方面:一是对禅宗历史的考证,即利用敦煌发现的禅籍校核禅宗历史上的疑团。他先后撰写了《敦煌出土少室逸书》、《校刊少室逸书及解脱》等著作。1934年他与胡适在北京大学进行了面对面的讨论。认为《坛经》的作者是六祖慧能。另一方面是对禅学思想的研究,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其中主要有《禅学入门》、《禅与念佛心理学的基础》、《神秘主义与禅》、《禅与日本文化》、《禅与生活》、《禅学随笔》、《禅问答和悟》、《禅佛教论集》等等。铃木大拙曾这样概括禅宗的目标,他说:“禅本质上是洞察人生命本性的艺术,它指出从奴役到自由的造路……可以说,禅把蓄积于我们每个人身上的所有能量完全而自然地解放出来,这些能量在通常环境中受到压抑或扭曲,以致找不到适当的活动渠道……因此,禅的目标乃是使我们免于疯狂或畸形。这就是我所说的自由,即把所蕴藏在我们心中的刨造性的、仁慈的冲动自由地发挥出来。我们都具有使我们快乐和互爱的能力,但通常对此都视而不见。”20年代以后,日本学者对陆续发现的《坛经》各种不同的版本进行了比较研究。松本文三郎是这方面研究最早的学者之一。他在《六祖坛经的书志学研究》一文里,认为敦煌本的《坛经》是唐末的本子,但不是善本,但却为后来本子的基础。宇井伯寿在《坛经考》里,对十几种不同版本的《坛经》进行考证,指出《坛经》有敦煌本、惠昕本、德异本或宗宝本三大系统。柳田圣山的《初期禅宗史书的研究》,对敦煌本《坛经》的作者、形成作了考察,认为《坛经》是牛头禅派与神会禅派互相影响的结果,作者法海原是牛头派禅僧,后来被说成是慧能的弟子。现本《坛经》编纂时间当在《曹溪大师传》与《宝林传》之间。后来他又进一步认为,《坛经》实在是从神会的《坛语》发展而来的,“敦煌本《坛经》正是开元初期神会的新佛教运动的纪录”,可以看作是“八世纪禅佛教思想史的成果”。日本驹泽大学禅宗史研究会…

《20世纪的亚洲的佛教研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