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金剛句》說略

  《六金剛句》說略

  談錫永上師 譯釋

  種種法總相自性皆無二

  種種法別相遠離戲論見

  雖無一見地名當下即是

  諸相其遍現悉名爲普賢

  諸法自圓滿離作意過失

  是于止觀境住無作而現

  上來所譯《六金剛句》,是藏密甯瑪派大圓滿法系的重要文獻。

  由此文獻,可以引發一系列討論—--

  大乘佛教發展的實況——亦即密乘源流與大乘佛教的關系。

  如來藏思想在大乘佛教的地位。

  密乘與漢土禅宗的淵源。

  如上所列,每一項討論其實都可以寫成一本專著,現在只將問題點出,並略加討論,故本文便僅標題爲“說略”。

   本頌的曆史

  本頌爲大圓滿祖師俱生喜金剛(Garab Dorje)所造。

  據甯瑪派記述,大圓滿法系在印度的傳承如下:俱生喜金剛傳妙吉祥友(manjusrimitra),再傳佛智足(Buddhs jnanapada),叁傳吉祥獅子(Sri Simha),四傳而至無垢友(Vimalamitra)及智經(Jnanasutra)。

  據敦珠甯波車(Dudjom Rinpoche)著《甯瑪派教法史》(The Nyingna School of Tibetan Buddhism,一九九一年Wisdom版)。

  于 Lineage of Diamond Light 中(列入 Crystal Mirror Series,Vol.V)有相同的記錄。唯說俱生喜金剛生于西元前五十五年。吉祥獅子則生于西元二八九年。所據爲藏傳資料,詳見該書附錄。

  蓮花生大士入藏後,所傳密法獨欠大圓滿法續,因遣弟子遍照護(Vairocana)赴印度求法。由一空行母指引,得見吉祥獅子。遍照護向之求法,吉祥獅子感到爲難,因爲當時王法規定,秘密法續不得傳出國外。

  後來,吉祥獅子吩咐遍照護,白天且向其他大師學習緣起法(即顯乘經論),晚上則將甚深密續予以秘密傳授。由是遍照護始得習大圓滿法要。

  及遍照護回國,便將十八本大圓滿密續,蘸羊奶寫在一塊白絲之上,偷偷地帶回西藏,據同上揭參考書。

  但Namkhai Norbu 及Kennard Lipman英譯的Primordial Experience,an Introduction to rDzogs-chen Meditation(妙吉祥友原著,一九八六年Shambhala版)說法則略不同。遍照護僅帶回五本密續,不是十八本。十八本之數乃無垢友(Vimalamitra)後來的增添。這個說法比較合理,因爲既然是愉帶,而且是用羊奶抄寫,便不可能帶太多的密續。提到的五本密續,全收錄于《甯瑪十萬續》中。其篇目如下:

  《六金剛句》(《菩提心覺性杜鵑》Byang chub Sems rig Pa khu byug)

  《修菩提心》(Byang chub Sems bsgom pa)

  《菩提心抖擻》(Byang chub Sems rtsal chen)

  《菩提心大金翅鳥》(Byang chub Sems khyung chen)

  《菩提心不枯大海》(Byang chub Sems mi nub pai rgyal mtshan)

  值得注意的是,這五本密續都以“菩提心”(Byang chub Sems)作爲標題,此應可證明,當時大圓滿論師,尚未提出“大圓滿”(Dzogs cben)這個名相。此系列著作,悉以菩提心作爲闡述法義的依據。

  《甯瑪十萬續》收集了這十八篇大圓滿法系著作,據說其中五篇爲遍照護所譯,十叁篇由無垢友傳出。後來龍青巴,(Klong chen rab Jams pa)編訂時,又加入了兩篇。其中有些篇目值得注意。例如—--

  《圓滿總義》(Dzogs pa Spyi chings)

  這篇開始放棄了“菩提心”這一標題,稱爲“圓滿”,但卻仍未稱爲“大圓滿”。而另一篇則已標題爲—--

  《諸法大圓滿菩提心遍作王本續》(Chos thams cad dzogs pa chen po byang chub kyi Sems Kun byed rgyal po)。此篇“大圓滿”與“菩提心”並稱,可以看出此法系發展的一些眉目。大圓滿修習,以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的雙運爲基礎。因此印度論師的早期論著,著重以“菩提心”作爲標題,實在很有理由(此續已譯出,收《甯瑪派叢書》見部)。

  于拙譯《四法寶鬘》(龍青巴尊者著)中,其第叁章〈道上除妄〉,有當代甯瑪派敦珠法王(Dudjom Rinpoche 1904--87)的注釋,在本論及注釋中,都強調二種菩提心的修習,但在見地上則取如來藏(Tathagata-garbha)爲依歸。對此筆者于譯時已予留意。

  敦珠法王于著《甯瑪派教法史》時,曾寫了一章〈中觀宗宗義〉,說大圓滿與如來藏及菩提心的關系,筆者亦已將之譯出。敦珠法王的觀點,應爲由印度論師一直傳下來的觀點,後文將予討論。

  遍照護回西藏後,將本頌改譯了一個題目,名爲—--Draxisbai bal rigpai kujyug。這個標題很難翻譯,解起來是:吉兆的光,覺性的杜鵑聲。

  原來西藏每當聽到杜鵑聲時,便意味著冬天已經過去,因此遍照護才用杜鵑聲之喚醒大地來形容覺性的顯露。

  敦珠法王的《大圓滿開示》,足以令人領略覺性的問題。他開示道——心性了不可得,衆生卻執以爲實,而起自他對立之分別,因此衆生之“心”,充滿顛倒妄想,造種種惡業而輪回下去,受種種苦。而諸佛則了知內外之一切,不管淨或不淨,皆如幻如化。對淨之追求,亦是如幻如化,不去執著。要將心放在心的本來面目上,離開無明之造作,不落入能取所取,此時明空無執的“明覺”自然就呈現出來。就像虛空的雲消失了,自然而然的呈現出明的樣子。這種離垢之明覺,即是大圓滿之核心,也是叁世諸佛之心要(右引據林崇安譯文)。

  遍照護以杜鵑聲中的覺性來標題《六金剛句》,即是敦珠法王所說的自然顯露的明覺。所以當了解到大圓滿的心要之後,便當覺得遍照護所加的標題很貼切而且生動具體。

  至于《甯瑪十萬續》將本頌的標題又加上“菩提心”(Byang chub sems)的名相,那只是標題詳略的問題而已。

  造頌者的曆史

  目前流傳的幾本印度佛教史,包括多羅那他(Taranatha 1575--1634)的《印度佛教史》,都沒有提到本頌造頌者俱生喜金剛的曆史。然而在甯瑪派的文獻中,他卻是一個地位極其重要的人物。他誦出大圓滿的六百四十萬頌,因而成爲大圓滿法系的第一位人間祖師。于《甯瑪十萬續》中,不少都是他造的頌—--或說爲金剛薩埵示現,向他傳授的頌。

  大圓滿法分叁系列傳承。敦珠法王于上引書中對此即有詳述。此外,目前正在歐美弘大圓滿法的Namkhai Norbu,于Primodrial Experience一書的〈前言〉中,對此亦有述及。

  此叁系列傳承,即是—--

  諸佛密意傳承,此即由法身普賢王如來(Samanth bhadra)傳與金剛手、觀自在與文殊師利。其所傳者稱爲密續(Tantra)。

  持明表義傳承,即由文殊師利傳與天持明耶舍持護天(deva Yasasvi Varapala);由觀自在傳與龍持明黑喉龍王(Kalagriva);由金剛手傳與藥叉持明普賢(Samantabhadra)。此外尚有羅刹持明智慧方便羅刹女(Matyaupayika)及人持明維摩诘(Vimalakirti)則傳承未明(一說由金剛手傳與維摩诘)。其所傳者稱爲教授(agama)。

  補持迦羅口耳傳承,即由金剛手傳與金剛薩埵,再傳俱生喜金剛。其所傳者稱爲口訣(upadesa)。

  俱生喜金剛爲邬仗那(Oddiyana)國王邬波羅阇(uparaja)的外孫。邬波羅阇亦是修密法的瑜伽者,在金剛薩埵一系密法中,亦位于早期祖師之列。

  邬波羅阇的次女名妙法(Sudharma),未婚即出家爲尼修瑜伽。一夜,他忽夢有純白色的人拿著一個水晶瓶,連蓋她的頭頂叁次。她只見水晶瓶上有“嗡阿吽梭哈”五個種子字,瓶且放出光明,令她可以看到叁界。

  做夢之後,妙法公主即懷孕,及至誕一男孩,她便令貼身女仆將嬰兒棄置于灰堆。過了叁日,她去看看嬰兒,只見他安然無恙,于是知道孩子是個有來曆的人,便把他攜回宮中撫養。這嬰兒由是得名“灰堆歡喜生”(Rolangs deba)。

  及至七歲,孩子要求跟外祖父供養的五百福田學者辯論,邬波羅阇懷著好玩的心情答應了,誰知這孩子居然辯才無礙,將五百學者一一駁倒。邬波羅阇異常高興,即賜其名爲俱生喜金剛。

  原來,這孩子早已得金剛手示現灌頂,同時五次面見金剛薩埵,對大圓滿法早已娴習。是故便能以不落緣起的法義,駁倒五百學者的緣起法。

  以上資料,取材自敦珠法王同上引書,及Lineage of Diamond Light與Tulku Thondup的Buddha Mind(Snow Lion一九八九年版)。

  又據敦珠法王同上引書四八五頁,邬波羅阇爲維摩诘法系的傳人,所受之法爲圓滿次第。是可知俱生喜金剛的家世,與密法實有淵源。

  至于俱生喜金剛的出生年代,Tarthang Tulku于同上引書中亦將之定爲西元前五十五年。

  關于密乘傳播的情況,多羅那他的《印度佛教史》,認爲密續與大乘經典的傳播應該同時。于龍樹之前,密續亦已大量…

《《六金剛句》說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