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金刚句》说略
谈锡永上师 译释
种种法总相自性皆无二
种种法别相远离戏论见
虽无一见地名当下即是
诸相其遍现悉名为普贤
诸法自圆满离作意过失
是于止观境住无作而现
上来所译《六金刚句》,是藏密宁玛派大圆满法系的重要文献。
由此文献,可以引发一系列讨论—--
大乘佛教发展的实况——亦即密乘源流与大乘佛教的关系。
如来藏思想在大乘佛教的地位。
密乘与汉土禅宗的渊源。
如上所列,每一项讨论其实都可以写成一本专著,现在只将问题点出,并略加讨论,故本文便仅标题为“说略”。
本颂的历史
本颂为大圆满祖师俱生喜金刚(Garab Dorje)所造。
据宁玛派记述,大圆满法系在印度的传承如下:俱生喜金刚传妙吉祥友(manjusrimitra),再传佛智足(Buddhs jnanapada),三传吉祥狮子(Sri Simha),四传而至无垢友(Vimalamitra)及智经(Jnanasutra)。
据敦珠宁波车(Dudjom Rinpoche)著《宁玛派教法史》(The Nyingna School of Tibetan Buddhism,一九九一年Wisdom版)。
于 Lineage of Diamond Light 中(列入 Crystal Mirror Series,Vol.V)有相同的记录。唯说俱生喜金刚生于西元前五十五年。吉祥狮子则生于西元二八九年。所据为藏传资料,详见该书附录。
莲花生大士入藏后,所传密法独欠大圆满法续,因遣弟子遍照护(Vairocana)赴印度求法。由一空行母指引,得见吉祥狮子。遍照护向之求法,吉祥狮子感到为难,因为当时王法规定,秘密法续不得传出国外。
后来,吉祥狮子吩咐遍照护,白天且向其他大师学习缘起法(即显乘经论),晚上则将甚深密续予以秘密传授。由是遍照护始得习大圆满法要。
及遍照护回国,便将十八本大圆满密续,蘸羊奶写在一块白丝之上,偷偷地带回西藏,据同上揭参考书。
但Namkhai Norbu 及Kennard Lipman英译的Primordial Experience,an Introduction to rDzogs-chen Meditation(妙吉祥友原著,一九八六年Shambhala版)说法则略不同。遍照护仅带回五本密续,不是十八本。十八本之数乃无垢友(Vimalamitra)后来的增添。这个说法比较合理,因为既然是愉带,而且是用羊奶抄写,便不可能带太多的密续。提到的五本密续,全收录于《宁玛十万续》中。其篇目如下:
《六金刚句》(《菩提心觉性杜鹃》Byang chub Sems rig Pa khu byug)
《修菩提心》(Byang chub Sems bsgom pa)
《菩提心抖擞》(Byang chub Sems rtsal chen)
《菩提心大金翅鸟》(Byang chub Sems khyung chen)
《菩提心不枯大海》(Byang chub Sems mi nub pai rgyal mtshan)
值得注意的是,这五本密续都以“菩提心”(Byang chub Sems)作为标题,此应可证明,当时大圆满论师,尚未提出“大圆满”(Dzogs cben)这个名相。此系列著作,悉以菩提心作为阐述法义的依据。
《宁玛十万续》收集了这十八篇大圆满法系著作,据说其中五篇为遍照护所译,十三篇由无垢友传出。后来龙青巴,(Klong chen rab Jams pa)编订时,又加入了两篇。其中有些篇目值得注意。例如—--
《圆满总义》(Dzogs pa Spyi chings)
这篇开始放弃了“菩提心”这一标题,称为“圆满”,但却仍未称为“大圆满”。而另一篇则已标题为—--
《诸法大圆满菩提心遍作王本续》(Chos thams cad dzogs pa chen po byang chub kyi Sems Kun byed rgyal po)。此篇“大圆满”与“菩提心”并称,可以看出此法系发展的一些眉目。大圆满修习,以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的双运为基础。因此印度论师的早期论著,着重以“菩提心”作为标题,实在很有理由(此续已译出,收《宁玛派丛书》见部)。
于拙译《四法宝鬘》(龙青巴尊者著)中,其第三章〈道上除妄〉,有当代宁玛派敦珠法王(Dudjom Rinpoche 1904--87)的注释,在本论及注释中,都强调二种菩提心的修习,但在见地上则取如来藏(Tathagata-garbha)为依归。对此笔者于译时已予留意。
敦珠法王于著《宁玛派教法史》时,曾写了一章〈中观宗宗义〉,说大圆满与如来藏及菩提心的关系,笔者亦已将之译出。敦珠法王的观点,应为由印度论师一直传下来的观点,后文将予讨论。
遍照护回西藏后,将本颂改译了一个题目,名为—--Draxisbai bal rigpai kujyug。这个标题很难翻译,解起来是:吉兆的光,觉性的杜鹃声。
原来西藏每当听到杜鹃声时,便意味着冬天已经过去,因此遍照护才用杜鹃声之唤醒大地来形容觉性的显露。
敦珠法王的《大圆满开示》,足以令人领略觉性的问题。他开示道——心性了不可得,众生却执以为实,而起自他对立之分别,因此众生之“心”,充满颠倒妄想,造种种恶业而轮回下去,受种种苦。而诸佛则了知内外之一切,不管净或不净,皆如幻如化。对净之追求,亦是如幻如化,不去执着。要将心放在心的本来面目上,离开无明之造作,不落入能取所取,此时明空无执的“明觉”自然就呈现出来。就像虚空的云消失了,自然而然的呈现出明的样子。这种离垢之明觉,即是大圆满之核心,也是三世诸佛之心要(右引据林崇安译文)。
遍照护以杜鹃声中的觉性来标题《六金刚句》,即是敦珠法王所说的自然显露的明觉。所以当了解到大圆满的心要之后,便当觉得遍照护所加的标题很贴切而且生动具体。
至于《宁玛十万续》将本颂的标题又加上“菩提心”(Byang chub sems)的名相,那只是标题详略的问题而已。
造颂者的历史
目前流传的几本印度佛教史,包括多罗那他(Taranatha 1575--1634)的《印度佛教史》,都没有提到本颂造颂者俱生喜金刚的历史。然而在宁玛派的文献中,他却是一个地位极其重要的人物。他诵出大圆满的六百四十万颂,因而成为大圆满法系的第一位人间祖师。于《宁玛十万续》中,不少都是他造的颂—--或说为金刚萨埵示现,向他传授的颂。
大圆满法分三系列传承。敦珠法王于上引书中对此即有详述。此外,目前正在欧美弘大圆满法的Namkhai Norbu,于Primodrial Experience一书的〈前言〉中,对此亦有述及。
此三系列传承,即是—--
诸佛密意传承,此即由法身普贤王如来(Samanth bhadra)传与金刚手、观自在与文殊师利。其所传者称为密续(Tantra)。
持明表义传承,即由文殊师利传与天持明耶舍持护天(deva Yasasvi Varapala);由观自在传与龙持明黑喉龙王(Kalagriva);由金刚手传与药叉持明普贤(Samantabhadra)。此外尚有罗刹持明智慧方便罗刹女(Matyaupayika)及人持明维摩诘(Vimalakirti)则传承未明(一说由金刚手传与维摩诘)。其所传者称为教授(agama)。
补持迦罗口耳传承,即由金刚手传与金刚萨埵,再传俱生喜金刚。其所传者称为口诀(upadesa)。
俱生喜金刚为邬仗那(Oddiyana)国王邬波罗阇(uparaja)的外孙。邬波罗阇亦是修密法的瑜伽者,在金刚萨埵一系密法中,亦位于早期祖师之列。
邬波罗阇的次女名妙法(Sudharma),未婚即出家为尼修瑜伽。一夜,他忽梦有纯白色的人拿着一个水晶瓶,连盖她的头顶三次。她只见水晶瓶上有“嗡阿吽梭哈”五个种子字,瓶且放出光明,令她可以看到三界。
做梦之后,妙法公主即怀孕,及至诞一男孩,她便令贴身女仆将婴儿弃置于灰堆。过了三日,她去看看婴儿,只见他安然无恙,于是知道孩子是个有来历的人,便把他携回宫中抚养。这婴儿由是得名“灰堆欢喜生”(Rolangs deba)。
及至七岁,孩子要求跟外祖父供养的五百福田学者辩论,邬波罗阇怀着好玩的心情答应了,谁知这孩子居然辩才无碍,将五百学者一一驳倒。邬波罗阇异常高兴,即赐其名为俱生喜金刚。
原来,这孩子早已得金刚手示现灌顶,同时五次面见金刚萨埵,对大圆满法早已娴习。是故便能以不落缘起的法义,驳倒五百学者的缘起法。
以上资料,取材自敦珠法王同上引书,及Lineage of Diamond Light与Tulku Thondup的Buddha Mind(Snow Lion一九八九年版)。
又据敦珠法王同上引书四八五页,邬波罗阇为维摩诘法系的传人,所受之法为圆满次第。是可知俱生喜金刚的家世,与密法实有渊源。
至于俱生喜金刚的出生年代,Tarthang Tulku于同上引书中亦将之定为西元前五十五年。
关于密乘传播的情况,多罗那他的《印度佛教史》,认为密续与大乘经典的传播应该同时。于龙树之前,密续亦已大量…
《《六金刚句》说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