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孝道
淨空老法師講述 2003/6/12 緯來電視臺
主持人:阿彌陀佛!各位大德、居士您好!我是汪用和,非常高興在今天能夠有這個機會專訪淨空法師,請淨空法師來爲大家開示孝道的意義,首先我們歡迎淨空法師,法師您好。
師父:大家好。
主持人:師父,我想在臺灣有很多的居士、朋友都很希望,能夠聽到您來跟大家談一談關于孝這個主題,是不是請您首先跟大家來開示,孝的意義、最大的作用到底是什麼?
師父:孝道不但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核心,它也是大乘佛法的基礎、根源。這個字從中國文字上能顯示它的意義,“孝”字上面是個老字,下面是子,在六書裏面它屬于會意,讓你看到這個字,你就能體會它的意思,老是代表上一代,子是代表下一代,下一代跟上一代是一體,你去想這個意思。現在外國人講代溝,代溝就沒有孝了,上下就脫節了。上一代還有上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孝”這個字你仔細去體會,它是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構成一個生命體。如果我們說生命共同體,講共同,那還有許多階段,那個不是孝的真正意思。孝是一體,無量劫前我們的祖宗跟無始無終的後代,是一個生命的整體,這是孝道原本的意義。在佛法裏面講,那就講得更清楚,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恒遍十方、豎窮叁際,是一個生命體,這就是大乘佛法裏面講的法身。法身有多大?遍虛空法界。
法身沒有時間的限製,沒有空間的限製,時間跟空間融合成一體。時空裏面所包括的一切萬事萬物,只有佛講得清楚,這是一回什麼事?佛講:統統是自己。在大乘教裏面說,虛空從哪裏來的?世界從哪裏來的?這個世界不是講一個地球,也不是講一個太陽系、一個銀河系,實際上是包括時空裏面所有的星系。所有的星系,我們感官裏面所看到的,就像我們電視屏幕一樣,看到一個畫面,實際上它的畫面是由許許多多頻道同時都呈現,我們按哪個鈕,哪個畫面出現,如果所有按鈕統統按下去,一切頻道都出現,這才是宇宙的真相。所以佛在《華嚴》裏面告訴我們,世界是重重無盡。如果你有能力突破時空的界限,你統統都看到了,你能看到過去,能看到未來,能看到微塵裏面的世界,微塵裏面的世界跟我們感官世界一樣大。
所以圓滿孝道裏面,不但沒有空間的距離,沒有時間的去來,也沒有大小,這是佛法裏面講的不二法門。如果有二,二就對立了。對立,你沒有看到真相,佛法裏面講諸法實相,《般若經》上講的(現在我們講宇宙,我們再加一個人生,其實人生都是多余的),宇宙的真相。真相通達明了,這個人我們稱他作佛陀;如果對于真相迷惑不明了,佛法稱他作凡夫。凡夫跟佛沒有兩樣,一個是明了、一個是不明了,用這兩個名詞。但是明了,這個真相也沒有增加一點點;迷惑不明了,這個真相也沒有缺少,也沒有少一點,所以說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非有非無,你不能說它有,你也不能說它無。你說它無,它現相;你說它有,這個相剎那生滅,《金剛經》上講得好,這個相是“夢幻泡影”。這個理很深,相非常微妙,很不容易理解;全部都了解了,孝這個符號都表示了。佛法裏面常講總持法門,“孝”這個字、這個符號是個總持法門,這是中國人發明的,但是中國人講,沒有佛法講得那麼透徹,也許我們老祖宗講的時候講得很透徹,但是記錄下來的時候記錄得太簡略,我們很不容易看到裏頭的意思。儒佛的教學都講悟性,你要往深處悟入,深沒有邊際,所以其深無底,其廣無邊。所以這個字的意義很深很深!
孝道落實,最重要的是要曉得它代表的是什麼,我們怎樣落實到自己本身,這個最重要。落實就有個象征,我們曉得哪裏做起,從父母,孝養父母,這是佛教導我們的。我們知道,孝養裏頭最重要是“順”,順很難,太難!如果父母所作所爲不合情不合理,我們怎麼順?是不是要順?在中國古代,堯舜禹湯,舜王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這個理太深太深,現在人沒有法子理解,所以他不能接受。你看舜王的父親、母親,他的母親是後母,他自己的母親過世了,後母討厭這個孩子。後母生了一個兒子,生一個女兒,總想把舜除掉。舜自己也曉得,但是他沒有覺得他的父母有過失,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爲什麼讓父母嫌棄自己。鄰居都打抱不平,他去跟鄰居說,他說:你們這種行爲態度對待我的父母是錯誤的,你們不應該這樣作法,我的父母沒有過失,過失在我。完全能夠反過來天天反省、天天改過,叁年把他的父親、後母一家人統統感化,所謂是真誠心,中國古人常說的,“精誠所至,金石爲開”。頑石都能感化,那人怎麼會不能感化?不能感化是你沒有做到,你的真誠心做得不夠,沒有感化到對方。舜做叁年之後,全家被感化了,鄰裏鄉黨都被感化了,當時的國王是堯王,堯王聽說有這麼一個人,召見他之後,把兩個女兒嫁給他,把王位讓給他,這是行孝盡孝的好榜樣。
我們從父母本身來做起,這是個起點,然後擴大,世界上所有一切衆生都能感化。這一切衆生染上許許多多不良的習氣,邪知邪見,能不能感化?能。從哪裏做起?從我自己本身做起。沒有能感化,是我自己真誠不夠,誠則靈。基礎,理論的基礎,那就是要肯定一切衆生本性是善良的,《叁字經》頭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你要肯定一切衆生性本善,在佛法裏面肯定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有情衆生皆有佛性,無情的衆生,無情就是它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它有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都是純淨純善,這是我們一定要肯定的。
我在外國,有些教授來問我:希特勒他也是善嗎?是善,沒錯是善,他的本性是善。在佛法裏面就講得很清楚,什麼是本性?佛法講我們六根的根性,眼是見性,耳是聞性,鼻舌身是覺性,意是知性;見聞覺知,純淨純善,希特勒也是純淨純善。這怎麼說?譬如我們用眼來做個比喻,我們眼見外面的影像,眼見,這是第一見,第一眼見,第一念,你還沒有起念頭,這個時候你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就是說這個見裏頭決定沒有附帶妄想分別執著,這個見純淨純善,這個是你的見性在見。
但是麻煩在哪裏?第二念就麻煩了,第二念就落在意識裏去了,落在意識裏面就有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這裏頭就有善有不善,這個善是善惡的善,善惡的善是第二意,不是第一意,第一意純淨純善,裏頭沒有善惡,不但沒有惡,善也沒有。“人之初,性本善”,我相信中國聖賢講的本善,跟佛法講的第一意是同樣的境界,但是佛法講得清楚,分析得透徹。所以一切的不善,善惡對立這個善,是習氣、是習性,《叁字經》後面講的是,頭一個是講本善,接著講“性相近,習相遠”,習性。習是被染汙了,染汙不是這一生,生生世世!你有好的染汙,善的這個熏染,那就變成善;不善的熏染,那就變成惡。因此,教育比什麼都重要。
所以聖人,聖人跟普通人差別在哪裏?差別不同,聖人懂得教養,一般人、凡人跟聖人的差別,凡人忽略了教養。中國自古以來,從堯王起,這曆史上講得很清楚,堯王在舜之前,教化人民、治理國家,教學爲先。他們這個施政,不是搞經濟,不是搞工商業,這個不是領先的,領先是教育;其它的都是後面的事情,教育是根本。“建國君民,教學爲先”,先要把教育辦好。教什麼?教倫理,教道德,跟佛法教學沒有兩樣,佛法的教學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儒家也是孝道的基礎上,所以在根本上他們是完全相同,根本相同。
佛法教導人的內容,叁樁事情,這我常講:第一個是人與人的關系;第二個是人與大自然環境的關系,這個大自然環境是講到整個虛空法界,不是這一個地球;第叁個是講人與天地鬼神的關系,這個現在人家就很難接受,說這是迷信,其實它是有道理的,用科學來講,人與不同維次空間生物的關系,這個大家能接受。換句話就是一樣的事情,從前不講空間維次,講天地鬼神,現在講天地鬼神就是不同空間維次。這叁個關系搞清楚、搞明白了,那就叫佛,就叫菩薩。統統搞清楚搞明白了,你的想法是正確的,決定沒有錯誤。想法看法沒錯誤,叫正知正見。那麼你處事待人接物,你對人對事對物,你的作法一定是正確的,決定與自性流露的德行完全相應,這個叫聖學。
所以古聖先賢真正明白人,他在這個社會上,他會去哪一個行業?肯定是做教育工作,他不會搞別的行業。釋迦牟尼佛他是王子出身,他可以繼承王位,他王位不要了,他出家了,他一生搞什麼?用現在的話來說,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如果我們用今天這些名稱來稱呼他,他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孔老夫子也是如此,有教無類,他不分國家,哪個國家人不分,也不分種族,也不分宗教信仰,只要你來學,我就會很認真教你,有教無類。他自己本身的身分,我們用今天的話來說,他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因爲他一生教學,他不收人家學費,不要人家的供養,完全盡義務,所以他是義工,他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最好的示範,他的成就不可思議,所以備受後人的景仰。很不幸的現在變成宗教,這是非常非常不幸,所以佛教是教育它不是宗教,這個我們要認識清楚。我們學佛是向釋迦牟尼佛學習,我們學習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
把這個孝心,從自己父母,孝敬父母,擴大到孝敬一切衆生,這佛經上講得好,這儒家沒講過,佛經上講“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你要把這個孝心擴大,擴大到孝順一切衆生。佛又說“一切衆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我們能用孝敬的心對一切衆生,這叫學佛。我們今天實在講是很悲痛,外國人講世界末日,二OOO年是末日的一個關口,末日的征兆是有史以來第叁次反基督,反基督這就是末日的征兆,這個世界會有嚴重災難。什麼叫反基督?我從這一句話裏面…
《談孝道(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