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 第叁卷

  

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第叁卷)

  

淨空法師講述

  

一九九四年于加州迪安薩學院

  

第叁卷

  

我作佛時。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絕勝諸佛。勝于日月之明。千萬億倍。若有衆生。見我光明。照觸其身。莫不安樂。慈心作善。來生我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一段是第十叁“光明無量願”,第十四“觸光安樂願”。

  

前面從第一願到第十二願,將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作了一個簡單的報告。十方世界發願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他們在那邊生活的狀況,修學的狀況,以及不可思議的成就,都在前面十二願中說過了。第十叁願是阿彌陀佛爲他自己介紹,這種情形的確是不多見。

  

阿彌陀佛對一切念佛衆生,無比殊勝的加持,就是“光明”。“我作佛時 ”。法藏比丘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稱爲阿彌陀佛。“光明無量,普照十方”。這兩句,是佛佛道同,一切諸佛都有光明,一切諸佛的光明都普照十方。

  

下面說“絕勝諸佛”,一切諸佛就沒有了。他不僅是光明普照,而且勝過一切諸佛。我們在本經裏看到,釋迦牟尼佛對阿彌陀佛的贊歎,稱他爲“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句贊歎,我們決定不能疏忽了。

  

佛如此贊歎阿彌陀佛,其他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也必定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如是的贊歎阿彌陀佛。由此可知,一切諸佛必定都爲衆生推薦介紹阿彌陀佛無比殊勝的光明。顯示出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真實、穩當、快速成就的一個大道場。

  

佛的本願是希望一切衆生,早一天圓成佛道。善導大師說過:“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在中國以及日本的典籍裏面記載,都說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化身到中國來示現的,那這句話就是阿彌陀佛自己爲我們宣說的。何以說是“唯說彌陀本願海”?彌陀本願海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裏面記載著四十八願,這是阿彌陀佛度生的本願。“海”是形容他的願力,無限的深廣。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世間,爲我們說“淨土叁經”就夠了,何必還要說那麼多的經典?這一點諸位必須要搞清楚。

  

這個法門不是度一般衆生的。蕅益大師在《要解》裏面說得非常好,它是度根熟衆生的。根沒熟,佛說這個法門沒用,度不了他。什麼叫根熟?最簡單、最淺顯的說法,就是這個衆生他這一生成佛的機會到了;不是成菩薩、不是成阿羅漢,是成佛的機會到了。我們仔細觀察周邊一切大衆,有幾個人像這一生要成佛的樣子?真是成佛的第一法門。畢竟這一類根性成熟的衆生占少數,不是占大多數。還有很多衆生,有善根、有福德,但沒成熟。

  

佛對于那些根沒有成熟的衆生怎麼交待?那就得恒順衆生,應機說法。像《普門品》裏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佛就現什麼樣的身;應以什麼法門得度,佛就給他開示那一種法門。但是無量無邊的法門,都是這一個法門的引導。古人所講:“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歸到淨土”。所以一切大乘法、二乘法、叁乘法乃至于五乘法,都是對于根沒成熟的人而說的。如果對根成熟的衆生,唯此法門。所以佛的光明普照十方,是照得徹底究竟圓滿。佛的光明,就是佛的智慧,就是佛的弘願,就是佛的慈悲,確實超過其他一切諸佛。

  

在同修中,功夫稍稍得力,他一定有所感受。他會同意這個講法。爲什麼?他親身有這個體驗,就是佛光的加持。下面兩句是比喻。

  

“勝于日月之明,千萬億倍”。佛有光,光的顔色有很多種,有金色的光明,有像太陽一樣的光明。魔也有光,魔也是金色光明,他的福報也非常大。

  

佛光跟魔光如何辨別?佛光是柔軟的,你見到的時候,會感覺到身心非常舒暢。魔的光有點像太陽光,很剌眼;你對著光,眼睛睜不開,照在身上並不舒服。像夏天太陽很熱,你在太陽底下感覺不舒服。佛光是清涼的,魔光是剌眼睛而且是熱的,這個不相同。下面就說佛光明的作用。

  

佛是以光明作佛事。佛事就是接引衆生、加持衆生。這個光明就像《地藏菩薩本願經》裏面所說的“大圓滿光明雲”,就是大圓滿的光明。這一句是總說,裏面的內涵非常豐富,就像六祖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一樣也不缺。圓滿的智慧、圓滿的神通、圓滿的德能,沒有一樣不圓滿,乃至于慈、悲、喜、舍,全是性德圓滿的流露。佛以圓滿光明加持我們,使我們性德裏面的圓滿,隨著他的光明往外面透露。這就是滅罪、除障。罪滅了、障除了,我們的性德自然往外流露了。

  

佛光是遍照的。“若有衆生,見我光明,照觸其身,莫不安樂,慈心作善”。從這一點,就能證明阿彌陀佛對我們顯著的加持。爲什麼?身心安樂。

  

從前沒學佛,沒念佛的時候,日子過得很苦;現在學佛,特別是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日子過得很自在。這是身心安樂。過去“慈心作善”,偶而有之,或者看別人行善,我們也發心隨喜;現在慈悲善心常常流露,自然往外流露。相信同修中有這種境界的,應該不泛其人。這就證明了阿彌陀佛光明照你,你已經跟他起感應作用了。繼續不斷努力去進修,這個作用,愈來愈明顯,愈來愈殊勝。用世俗的眼光來看,你的生活,過得愈來愈幸福,愈來愈快樂。你愈來愈有智慧,愈來愈有同情心,願意盡心盡力幫助一切大衆。這是佛力加持,使你的性德往外流露,會有這個現象。

  

有些人沒有這現象。譬如勸他讀經,他讀不下去;勸他念佛,他也念不下去。佛光照不照他?照他!佛光是遍照,沒有對這個照,對那個不照。光明是遍照的。爲什麼有的人得利益,有的人不得利益?這也就是一般講的“相應”。

  

有人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有人念佛、念經,不相應。不是佛光不照他,是他本身有個力量在抗拒。好像太陽照我們,我們偏偏打一把傘遮住,不讓它照,這是障礙。佛光照我們,什麼是障礙?煩惱是障礙、妄想是障礙。能把這兩樣障礙去掉,就相應了。

  

所以我們學佛,特別是修學淨土法門,真的像《彌陀經》上所說的,是善根、福德、因緣,一時具足。這相當不容易。我們只要用真誠心、清淨心、慈悲心(這個很重要),來讀經、念佛,信、願、持名,就入這個境界。跟願文真的相應,你就得安樂,慈善的心自然往外生,時刻會想到一切衆生的苦難。你確實有真實的智慧,有善巧方便,想出方法幫助這些衆生。

  

“來生我國”。對于往生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産生非常強烈的願心。這一句非常明顯,佛是用光明做接引,用光明作佛事。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每一願後面都有這一句,說明彌陀這一願,完全實現了,他才成佛。如果不能完全實現,他發願不成佛。他這個願圓滿的實現了。

  

我作佛時。壽命無量。國中聲聞天人無數。壽命亦皆無量。假令叁千大千世界衆生。悉成緣覺。于百千劫。悉共計較。若能知其量數者。不取正覺。

  

這一段包括第十五“壽命無量願”、第十六“聲聞無數願”。這也是四十八願裏非常重要的願文。

  

西方世界所以稱爲極樂世界,一切樂的根本,可以說就在這一願。一切樂的根本,是“無量壽”。衆樂具足,要沒有壽命,誰去享受,不全都落空了嗎?所以一切無量裏面,壽命是第一德,第一個因素。第一重要,要長壽。

  

我們這個世間壽命很短促,縱然長壽也不圓滿。爲什麼?有老苦。年歲大了,體力衰退了,樣樣都不方便,越老越苦。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長壽,他不老,這是我們一切衆生所夢寐祈求的。在這個世界求不到,在西方世界就實現了。

  

爲什麼西方世界不老?那是身體的體質不相同。我們構成身體的細胞非常脆弱,很容易破壞。即使沒有外面力量破壞,因爲自己新陳代謝,它存在的時間也很短促,很容易受到外面環境的破壞。譬如說:風寒能破壞,飲食也能破壞我們的生理組織,所謂是病從口入。西方世界人的體質,跟我們不一樣,是紫磨真金、金剛不壞之體,不會受外面境界損壞。

  

到達西方極樂世界,飲食不需要了。雖然經上講思衣得衣,思食得食,那不過是因爲他方世界去往生的,有飲食的習慣,到那個地方,偶而還會想起來,怎麼好久沒吃飯了?你有這個念頭,百味飲食就現在面前。你一看,想我現在已經是菩薩,不需要了,它立刻就化掉了。什麼時候動念,什麼時候就現前。

  

不但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財、色、名、食、睡,這五欲都沒有了。在我們這個世界,高級凡夫也脫離了這個範圍。像佛爲我們說的色界天,爲什麼叫色界?他有身體,身體是色相,他五欲沒有了。財、色、名、食、睡。“名”就是我們世間人講的榮譽感。榮譽他不要了,錢財也不要。“食”是飲食。“睡”是睡眠。他不需要飲食,也不需要睡眠。

  

《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 第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