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一0五集) 2009/9/16 臺灣 檔名:12-47-10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二十一面最後一行,從當中看起:
【經雲。或以自身。作衆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緣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如是十身。隨舉一身攝余九身。故曰多身入一鏡像觀。】
這個地方講到《華嚴經》裏面所說的「融叁世間十身」。融是融通,「融者,通也、會也」。叁世間,第一個是「有情世間」,第二是「器世間」,第叁是「智正覺世間」。有情世間,我們現代人講動物,有感情的,很明顯能夠看得出來。器世間,我們現在叫它做植物、礦物,這是器世間。現代人把世間分爲叁類,如果我們稱四類就更清楚,動物界、植物、礦物、自然界,自然現象,就全都包括了。在佛法裏面,它只用兩個,一個有情世間,一個器世間。智正覺世間是諸佛菩薩,不在六道,十法界裏面的四聖法界,聲聞以上的,證得阿羅漢果以上的,叫智正覺世間。這個意思是說「菩薩知諸衆生心」,知一切衆生心,「隨其所樂,融會叁種世間以爲十身」。這個地方講的菩薩,是法身菩薩,不是權教,權教沒有這個能力,至少也是破無明、證得法身,在《華嚴經》上初住以上,天臺大師稱爲分證即佛,他們才有這個能力。知道衆生心,就是知道衆生的念頭、衆生的思想。樂是愛好,《楞嚴經》上講了兩句話,「隨衆生心,應所知量」,就是衆生心有感,衆生心裏動念頭就有感,諸佛如來與這些法身大士他就有應。應會現身,現什麼身?現叁世間的身,能示現跟我們凡夫一樣的,所謂是像《普門品》裏面所講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叁十二應裏頭說,應以國王身得度就現國王身,應以宰官身得度就現宰官身,應以比丘、比丘尼身得度就現比丘、比丘尼,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即現童男童女身。經上講了叁十二應,這個都屬于有情世間。應以菩薩身得度者即現菩薩身,應以佛身得度即現佛身,那是智正覺世間。他還能現花草樹木,能現山河大地,那就是器世間。一切衆生念頭不一樣,念頭又常常在變化,所以感應也是不斷在變化,隨著衆生的念頭起滅。
隨現一身,裏面統統都含攝十身,十不是數字,代表圓滿。由此可知,我們舉個例子說,這個世間有幾百種宗教,大的宗教,世界性的,諸位曉得。地區性裏面的小宗教,很多我們都不知道,美國政府注冊的宗教就差不多將近兩百個。那也是衆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不但是人的念頭感動佛菩薩,實在說,六道裏面的有情衆生,我們要問,《華嚴經》上念到的山神、海神、江神、樹神,是不是有情衆生?他們也有代表參加世尊在定中所開的華嚴法會,我們在《華嚴經》序品裏面看到。在《華嚴經》裏面看,「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用我們現在話說,整個宇宙是個有機體,它是活的,花草樹木是活的,山河大地也是活的,沒有一樣不是活的。爲什麼?彌勒菩薩說得很好,「念念成形,形皆有識」,那不就是活的嗎?念念成形是講物質現象,山河大地是物質現象,它有見聞覺知,它有受想行識。說它有見聞覺知,我們學《華嚴經》學了這麼久,聽了沒問題,不會懷疑。說它有受想行識,它有感受嗎?我們歡喜、我們怨恨,它能感受嗎?能,爲什麼?要知道所有一切物質現象它的本體是阿賴耶識。說阿賴耶識你就懂,阿賴耶識裏有受想行識。自性裏面、真如本性裏面有見聞覺知,這一念妄動,自性變成阿賴耶,見聞覺知就變成受想行識,這個我們就明白了。所以,宇宙是活的,我們起心動念會影響它。我們起善念,山河大地特別的美好,風調雨順,五谷豐滿,天地祥和。我們的念頭不善,有惡念,這個惡念老祖宗講得好,諸位細心去想想觀察,你就會明白,你也會開悟,我們老祖宗說,「萬惡淫爲首,百善孝爲先」,人人心裏有孝悌忠信就好了,這個信息好,最善;如果人人心裏存著邪惡,特別是邪淫,這個世界就不好,什麼災難都會出來。諸位想想,今天我們地球是不是邪淫充滿?我們六根所接觸的都是在引誘你邪淫,這還得了嗎?什麼樣災難都會現前。細心在這個地方觀看你就曉得,災難能不能化解?很難。如果我們六根所接觸到的都是孝悌忠信,沒有貪瞋癡慢,這個世界就會好了。所以,十是代表無量,諸佛菩薩以無量的身,分身、化身幫助十法界,特別是六道中苦難衆生。所以「融會叁種世間以爲十身,複以十身及自身遞互相作,融通無礙,是名融叁世間十身也」。
這個地方還有個簡單的解釋,很好,我們念一念。什麼叫世?「隔別名世,間差名間。有情世間,即衆生世間;器世間,即國土世間,謂世界如器故也;智正覺世間,即佛世間。以其一一隔別間差,故通稱爲世間。」佛世間也有差別,有佛、有菩薩、有緣覺、有聲聞,所以它也稱世間。「遞互相作」,是說「菩薩如以衆生身作自身,亦作國土身,乃至虛空身之類,此之十身,與菩薩自身,一一遞互相作融通無礙也」。這個意思簡單的說,是說菩薩在十法界裏面現身,無論現什麼樣的身分,他的能量、他的信息都是不可思議的,隨著衆生心念,心之所樂,各個感受不相同。譬如普陀山有個潮音洞,我沒去過,我在書上看過。香港聖一法師在八0年代的時候,大陸好像剛剛開放,他帶了幾個人到大陸去朝山,到普陀山。在梵音洞裏面,傳說只要誠心誠意在那個地方祈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觀音菩薩會現身。他們這叁個法師,另外還有一些人陪同他們一道去,就在觀音洞洞口那邊拜。他說大概拜了半個多小時,觀音菩薩出現了,非常歡喜。也有人拜一天、拜二天、拜叁天都看不到,他們感應快,不到半個小時。後來還是當地的導遊因爲時間太久,就催他們趕快離開。在路上,叁個人就問,你們見到沒有?見到。你見到的觀音菩薩是什麼樣子的?叁個人見的不一樣,聖一法師見到的是戴毘盧帽,完全是金色身,就像地藏王菩薩那樣的毘盧帽,他說是那樣的,金色的,全身金色的,聖一法師見到的。另外一位法師見到的是白衣大士,像我們常常看到的畫,是白色的。第叁位法師看到的是現比丘身,看到是個出家人的樣子。這個地方,我們從這裏會通就曉得,融叁世十身,見到各人見的不一樣,各人的道心不相同,見的相就不一樣,這是遞互相作融通無礙。
我們下面看十身,十身跟經上講的完全一樣,次第也一樣。第一個是「衆生身。謂五蘊衆共和合而生其身,即有情世間諸衆生身也」。這就是六道裏面,人道、畜生道都是屬于有情,我們能看得到的,爲什麼?他的身是五蘊身,五蘊是色受想行識,就是身心。一個有情衆生,我們是屬于有情衆生,我們的身相一部分是物質,物質就是「色法」,佛法裏面講色法、講心法這兩大類,現在科學裏面講物質跟精神,也是這兩大類,肉身是物質。精神有「受」,有感受,喜怒哀樂,有感受;有思想,這都屬于心理的。「行」是什麼意思?行是剎那相續、剎那不住,這叫行,就是你沒有辦法把它保留、停留在這個地方。人從生到老,不是十年十年的老,也不是一年一年的老,諸位要曉得,我們用現在的科學來講,是一秒一秒鍾的老,這一秒鍾過去,再不回來了。佛法講剎那剎那,念念不住,這個叫行。「識」就是講阿賴耶識,識是精神現象的本體,前面叁種「受、想、行」是精神現象的作用,有體有用。阿賴耶也有個特殊作用,阿賴耶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藏識,像倉庫一樣,它能儲存信息。不但我們這一生,我們生生世世造作的一切業,善惡業的這些業習種子,全部都藏在阿賴耶裏面,它像是個數據庫一樣。現在科學技術發達,有一類的人確實能把阿賴耶識裏面前世的記憶挖掘出來,這個很不容易。現在外國很時髦,中國也有,我聽說臺灣也有,催眠術。人在深度催眠的時候能回到過去世,過去世那些情形,他都能夠記得起來、都能夠說出來。現代的技術把他錄像、錄音錄下來,到他從催眠醒過來之後,讓他自己去聽,自己說他過去世的事情。所以,這個身叫五蘊身,色受想行識,簡單稱就是身心,叫色心二法,《心經》上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它歸納成二法,色、心,心就是受想行識。
「菩薩知諸衆生心之所樂」,菩薩知道,我們不知道。其實我們的自性,我們的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妄心,自性是真心,跟諸佛菩薩沒有差別,他能知道,爲什麼我們不知道?他們的心清淨,這個清淨不是講真心,真心本來清淨,這個心講阿賴耶。阿賴耶怎麼會清淨?因爲他修的有定功,他能夠把一切染汙放下,心就清淨。什麼是染汙?起心動念是染汙,分別執著是染汙,這總的說。細說,自私自利是染汙,是非人我是染汙,五欲六塵是染汙,七情五欲是染汙,貪瞋癡慢是染汙,染汙可多了。經上講八萬四千塵勞煩惱,它染汙我們的身心,這些東西要是能放下,你的心就清淨。所以修行,方法太多了,常說八萬四千法門,你要知道,法是修行的方法,門是修行的門徑,你依照這個方法修行你能夠契入境界,所以叫法門,無量無邊,不只八萬四千。八萬四千是歸納,無量無邊的法門歸納成八萬四千類,是這個意思。這些統統叫煩惱,你能夠覺悟,你能夠放下它,不要把這些東西放在心裏。事上不需要回避,心上不能染著,菩薩應世的本事就在此地,這叫定功,這叫真正慈悲,他才能幫助這些苦難衆生,教化衆生。所以菩薩能夠「以衆生身作自身」,他有這個能力。釋迦牟尼佛實在說早就成佛了,他在《梵網經》上告訴我們,他這次到我們這個世界上來示現成佛,是第八千次。爲什麼還要示現八相成道?他表演給我們看的。表演什麼?一個凡夫怎麼樣修行成佛的,他來做樣子。我們要是會看,懂得這個意思,我們也依照這個方法來學習,那你這一生當中也…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一0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