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叁十論》·唯識總論(濟群法師)

  《唯識叁十論》·唯識總論  

  濟群法師

  一、菩提心

  二、叁性叁無性

  叁、八識

  四、唯識

  五、種子,種性

  六、菩薩行

  七、瑜伽止觀

  八、轉依

  九、因明

  

  唯識學理論精深,體系嚴密,以致許多人對之望而生畏。學習《唯識叁十論》的主要目的,是爲了幫助大家在短時間內對唯識宗有概括性的認識。以往,我們對唯識的學習多側重于“唯識見”,即唯識理論的成立。這就容易使唯識學習導入哲學式的思辨,與修行嚴重脫離。我認爲,對于一個宗派的學習,不僅要重視它的“見”,更應結合“行”。以下所談的九個問題,不少是以往在弘揚唯識中忽略的,如菩提心、菩薩戒、瑜伽止觀等。對于這些問題,將結合我近幾年對佛法的思考向大家進行介紹。

  

  一、菩提心

  任何一位菩薩行者的修行,須以菩提心爲起點;任何一個大乘法門的修學,亦須以菩提心爲基礎。

  何謂菩提心?《瑜伽師地論·發心品》雲:“又諸菩薩起正願心求菩提時,發如是心說如是言:願我決定當證無上正等菩提,能作有情一切義利,畢竟安處究竟涅槃,及以如來廣大智中。”可見,發心是一種意願,一種希望自己“決定當證無上正等菩提”,並“能作有情一切義利”的強大意願。這種意願和常人意願的最大不同,在于所緣境的差別,即以無上菩提及有情義利爲所緣。當心中生起這種偉大希求時,便是菩提心的表現。

  菩提心主要分爲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兩類:願菩提心是利益一切衆生的強大意願,行菩提心則是將意願落實于自利利他的行爲中,如六度、四攝等。在凡夫境界上,所行的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都屬于世俗菩提心,難免有我或執相。惟有以空性正見爲指導,世俗菩提心才能升華爲勝義菩提心。

  對于大乘學人來說,菩提心的有無,是菩薩道修行的關鍵,原因有叁:

  首先,發起菩提心才是大乘佛子。過去,我們往往以爲學習大乘經教即屬大乘行者,學習小乘經教便是小乘行者。其實,菩提心的有無才是判斷是否大乘佛子的標准。《菩提道次第略論》雲:“如是若念須入大乘,何爲入大乘之門耶?此中佛說有波羅蜜多乘及密乘二種,除彼更無余大乘矣。然此二由何門而入耶?唯菩提心是。此于身心何時生起,雖其他之任何功德未生,是亦住入大乘。若何時與菩提心舍離,則縱有能達空性等功德,亦是墮入聲聞等地,退失大乘。此衆多大乘教之所說,理亦成也。是故大乘者,以菩提心之有無而作進退。”明確告訴我們:菩提心乃判斷是否大乘佛子的唯一標准,此心生起,即使其他功德尚未具足,也是大乘行者。反之,雖具足通達空性等功德,也不能稱爲大乘學人。

  其次,菩提心是成佛不共因,空性見則是共因。從漢傳佛教的傳統來看,似乎更重視空性見。各大宗派皆有非常豐富的空性理論,而對菩提心、菩薩行的提倡相對薄弱,使積極利他的大乘佛教多少帶有自利、自了的色彩。大乘佛法有叁大要領,即菩提心、菩薩行、空性慧。因此,任何大乘經典都強調發菩提心,任何大乘法門也都是以發菩提心爲開端。如果只修習空性見,卻忽略菩提心、菩薩行,即使有所成就,也只能是二乘聖者,而非無上佛果。所以說,離開菩提心就不能稱爲大乘行門。

  第叁,依菩提心才能成就佛陀品質。成佛並非成就外在的什麼,而是成就佛菩薩所具有的品質,即是大慈悲和大智慧。這必須從發菩提心開始,以利他行成就大慈悲,以空性見成就大智慧。《說無垢稱經》雲:“何等名爲菩薩系縛?何等名爲菩薩解脫?若諸菩薩味著所修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是則名爲菩薩系縛。若諸菩薩以巧方便攝諸有生無所貪著,是則名爲菩薩解脫。若無方便善攝妙慧,是名系縛。若有方便善攝妙慧,是名解脫。”《象頭山經》(《菩提道次第略論》轉引)亦雲:“諸菩薩之道者,總略爲二,雲何爲二?所謂方便及慧也。”這就說明,成佛要從方便與慧兩方面入手,方能圓成佛果功德,成就無上菩提。

  唯識典籍中,關于菩提心的教法非常豐富。如《瑜伽師地論·菩薩地》、《大乘莊嚴經論》都有專品論述發菩提心,《解深密經》、《辨中邊論》、《攝大乘論》、《成唯識論》在論述菩薩道修行內容時,也是以菩提心、菩薩行作爲重要內容。唯識宗祖師慧沼曾專門撰寫《勸發菩提心集》,系統闡述了菩提心的相關內容。智周在《大乘入道次第》中,也對菩提心的修學有詳細說明。

  在漢傳佛教的八大宗派中,唯識宗對菩提心、菩薩行的論述可謂最詳盡的。在藏傳格魯派的修證體系中,關于廣行的內容,便直接繼承彌勒、無著這一體系的菩薩道思想。我們今天弘揚大乘佛法,更應重視對這一思想體系的繼承,以此改變漢傳佛教徒具大乘形式的現狀。

  二、叁性叁無性

  

  佛法雖以有情爲中心,同時也關注有情生存的世界。佛法認爲,有情與世界之間是正報與依報的關系,二者息息相關。有情因不能正確認識世界而産生諸多痛苦,乃至流轉生死。所以,在佛陀的教法中,時常教導我們應如何正確觀察、認識世界。

  佛教的各個宗派,對世界有不同的認識方法。聲聞教法從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觀察世界,中觀從二谛認識世界,唯識則從叁性透視世界。佛法對世界的認識,包含對世界的分類和歸納。五蘊,是將世界歸納爲色、受、想、行、識五種元素;十二處,是將世界歸納爲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和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十二種元素;十八界,是將世界歸納爲十八種元素,在十二處之外增加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唯識以叁性認識世界,不僅是對現象世界的歸納和分類,更帶有智慧的審視。世界雖然複雜,但若通過叁性觀察,一切將變得簡單明了。所謂叁性,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叁性的理論,基本統攝了整個唯識學的理論體系,甚至可以說,統攝著整個大乘佛法。太虛大師曾撰寫《佛法總抉擇談》,以叁性統攝大乘叁大體系教法。《太虛大師年譜》雲:“叁宗各統攝一切法無遺,然在方便施設言教方面,對于叁性各有擴大縮小。般若中最擴大遍計執性而縮小余二性,凡名想所及都攝入遍計執,唯以絕言無得爲依他起、圓成實性。故此宗說叁性,遍計固遍計,依他、圓成也是遍計。唯識宗最擴大依他起而縮小余二性,以佛果有爲無漏及遍計執之所遍計都攝入依他起,唯以能遍計而起的能所執爲遍計執,無爲體爲真如。故此宗說叁性,依他固依他,遍計、圓成也是依他。真如宗最擴大圓成實性而縮小余二性,以有爲無漏及離執遍計攝入圓成實,歸真如無爲之主,唯以無明雜染爲依他、遍計執相。故此宗說叁性,圓成固圓成,遍計、依他也是圓成。”說明了叁性與整個大乘佛法的關系。

  遍計所執性,代表著凡夫認識的世界。“遍”即普遍,“計”即分別,但這種分別是虛妄顛倒的分別。産生分別之後,心行隨之陷于執著中。因爲分別是錯誤的,故由此産生的執著也是荒謬的。這種遍計所執,使凡夫生活在錯覺的影像中。

  遍計所執性非憑空而有,其建立基礎爲依他起性,這正是唯識學所說的“假必依實”。也就是說,有情的妄執是以因緣假相爲依托。其中,包含能緣之心(見分)和所緣境界(相分)兩方面,這是形成遍計所執性不可或缺的條件。能緣的心,特指無明、顛倒的心。因爲智慧的心能照見諸法實相,不被境界所轉。而妄心才能顯現妄境,産生妄執,形成凡夫心的妄流相續。

  我們這個世界,是遍計所執性和依他起性的世界。但對一般人來說,根本無法將遍計所執性和依他起性分辨清楚。凡夫的認識都停留于遍計所執性,無法觸及依他起性的層面。比如我們將認識投射于一張紙上,所認識的這張紙(遍計所執性)和實際上的紙(依他起性)並非一回事。但一般人總是將之混淆起來,以爲自己見到的就是事物真相。

  圓成實性是法的實質,法的共相。但圓成實性並未離開依他起性,必須透過依他起性,才能認識圓成實性。圓成實性與依他起性是不一不異的關系。所謂不一,乃因圓成實性是無差別的,而依他起性是有差別的。所謂不異,則因圓成實性乃依他起性的本質,是共相,並未離開依他起性,故不可在依他起性之外另覓圓成實性。圓成實性是真如、空性,要通過無分別智方可現量證得,非凡夫的語言、思維所能及。

  叁性代表著人類認識世界的叁個層面:遍計所執性代表有情的妄覺世界,依他起性代表緣起的現象世界,圓成實性代表著世界的本質、真相。叁性的思想告訴我們,什麼是假有,什麼是真實有。其中,遍計所執性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是意識的妄覺顯現;依他起性是依緣而生的現象世界,這種現象雖然是有,但只是假有;唯圓成實性,才是真實的有。

  因爲遍計所執性的關系,所以我們現在看不到依他起性的真相。惟有證得空性之後,再反觀依他起的現象,才能真正認識它的如幻如化。《厚嚴經》有個著名的偈頌:“非不見真如,而能了諸行,皆如幻事等,雖有而非真。”(引自《成唯識論》卷八)大意爲:若非通達真如,是不可能了知緣起的如幻。相反,惟有通達空性,才能了知緣起的虛幻本質。許多停留于聞思正見的學人,雖已在認識上了知依他起相的虛幻,但面對事相時,卻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將其視爲恒常的存在。必須有了空性體悟,並安住于空性中,才能透視緣起的真相。

  叁無性之說是建立在叁性基礎上。之所以提出叁無性,是有針對性的,主要爲了解釋《般若經》中“一切法無性”的道理。在唯識體系的經論看來,《般若經》所講的“一切法無性”及“空無自性”是有密意的,決不能僅從字面去理解。對于“一切法無性”的思想,唯識經論通過“叁無性”來理解:即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這叁無性正是建立在叁性的基…

《《唯識叁十論》·唯識總論(濟群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