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酬報恩德之意。爲叁福田之一。即報謝父母、師僧、叁寶、國王等之恩德。恩有各種類別,經典中多有述及,如孝子經、父母恩重經等專說父母之恩;佛升忉利天爲母說法經中,即記載佛陀爲報其母摩诃摩耶之恩,升于忉利天說法;正法念處經卷六十一舉出母恩、父恩、如來恩、法師恩等四恩;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報恩品舉出父母、衆生、國王、叁寶等四恩;智覺禅師自行錄則舉出師長訓谕、父母養育、國王荷負、施主供給等四恩。
關于報恩之行,孝子經以能令父母去惡爲善、皈依叁寶,奉持五戒、處世常安、壽終之後生于天上等爲報恩之行;若僅滿足父母口腹耳目之需,甚至兩肩荷負之,周遊于四海,亦非孝子之行。蓋經中多以利他教化爲報恩行,布施、供養、讀經、起塔、造像等亦是報恩行。又常啓建法會以報恩,如敕修百丈清規卷上報恩章舉出國忌、祈禱二會,報本章舉出佛降誕、佛成道涅槃、帝師涅槃(即元帝師八思巴)等諸會,均系爲報佛祖、國王等之恩而啓建之法會。在日本,淨土真宗以稱名念佛總括報恩之行。此外,各宗派每年于祖師之忌日修行佛事,稱爲報恩講。[雜阿含經卷四十七、增一阿含經卷十一、大方等大集經卷六、大寶積經卷八十七大神變會、父母恩難報經、大方便佛報恩經卷一、卷二、卷七、大智度論卷四十九、大毗婆沙論卷六十六,法苑珠林卷五十報恩篇]
(二)(1058~1111)北宋曹洞宗僧。安徽黎陽人,俗姓劉。曾任官職,後慕出世法而出家,參訪舒州投子山義青禅師,悟得心要。開法于西京(河南洛陽)少林寺,後遷隨州(湖北)大洪山崇甯保壽禅院,改律院爲禅院,任第一世住持,發揚曹洞宗風。與無盡居士張商英親交。徽宗政和元年示寂,世壽五十四,僧臘叁十二。據傳,著有曹洞宗派錄、受菩提心戒文,落發受戒儀文等,今皆失佚。[聯燈會要卷二十八、五燈會元卷十四、嘉泰普燈錄卷叁、續傳燈錄卷十]
(術語)世有四恩,爲報酬之而盡心致力也。有報恩經。
報答恩德。 - 陳義孝編
恩,又稱恩惠或恩德。即有好處施于他人。受恩惠者,盡心竭力報答之,叫做報恩。佛家的報恩思想,始于佛世。藏經中收有《報恩經》七卷。《經》中說佛在世時,其弟子阿難聞外道譏佛不孝,便去告佛,佛當即召集大衆講述自己如何盡孝的事實。他說他過去生中是須阇提太子時,曾以身肉濟父母之難。此生成佛之後,又先上忉利天爲母說法等等。佛認爲這些都是盡孝報恩的行爲。佛教寺院中每年農曆七月十五的盂蘭盆會,又是根據《盂蘭盆經》的報恩思想而舉行的宗教活動。傳說佛的大弟子目蓮,以神通力,見其母墮餓鬼道(佛教講的六道之一),受倒懸之苦,就請示佛陀解救的辦法。佛以此因緣而說《盂蘭盆經》。經中說:“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爲作盂蘭盆(Ullambana),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心地觀經》還列舉佛弟子必須報答的四種恩(父母恩、衆生恩、國土恩、叁寶恩)。(無名氏)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報答因緣。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