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次第證”之對稱。又作超證、超果。聲聞乘有四果,從初果順次證阿羅漢果,稱爲次第證;超越前果而直接證入後果,稱爲超越證。就超越證而論,諸說不同,俱舍論僅有從凡夫直證第二果、第叁果,是謂超前二果。唯識論更許超中二果,一旦證初果後,超中間之二果、叁果,直證第四果。天臺宗更許超前叁果,故立四種:(一)本斷超,謂原本在凡夫外道,以有漏之六行觀斷欲界思惑之六品者,入見道于第十六心斷見惑已,超預流果、一來果,直證第叁不還果。(二)小超,謂聖弟子于見道之第十六心證預流果,後更修無漏道,斷叁界之思惑,或斷欲界之九品,超第二果而證第叁不還果;或一時斷下八地(除有頂地)之惑,超中間第二果、第叁果直爲阿羅漢向;或一時斷盡上九地之惑,直證阿羅漢果。(叁)大超,即超前叁果,直接證入第四果。如佛世時之凡夫外道,聞佛說法,直證阿羅漢果。(四)大大超,謂叁藏教之菩薩于叁十四心斷一切煩惱而成佛果。此唯天臺之立義,他宗未述及之。[大毗婆沙論卷一五叁、雜阿毗昙心論卷五、俱舍論卷五、卷二十叁、卷二十四、唯識論述記卷十、摩诃止觀卷六上、止觀講述卷五、天臺四教儀集注卷中、觀經疏玄義分]
(術語)聲聞乘有四果,從初果順次證阿羅漢果,謂之次第證,超越此前果而證後果,謂之超越證。就超越證而論,諸說不同。俱舍論僅有從凡夫直證第二果者與從凡夫直證第叁果者二種,是曰超前二果。唯識論更許超中二果,一旦證初果後,超中間之二果叁果,直證第四果也。天臺一家更許超前叁果。因立四種:一、本斷超,本在凡夫外道以有漏之六行觀斷欲界思惑之六品者,入見道于第十六心斷見惑已時,超預流果一來果之二(所謂超前二果),直證第叁不還果者。二、小超,聖弟子于見道之第十六心證預流果了,更修無漏道,斷叁界之思惑,或一時斷欲界之九品者,超第二果而證第叁不還果,或一時斷下八地(除有頂地)之惑者,超中間第二果第叁果直爲阿羅漢向,若一時斷盡上九地之惑者,直證阿羅漢果。叁、大超,如佛在世之凡夫外道聞佛善來比丘之言,直證阿羅漢果者,是名超前叁果。四、大大超,小乘菩薩,于叁十四心斷一切之煩惱而成佛果者,是唯臺家之義立也。
二證之一。見二證條。 - 陳義孝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