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成實宗?成實宗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佛學常見辭彙中都找到了“什麼是成實宗”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成實宗”的解釋

  即以成實論爲所依之宗派。又作成論家、成實學派。爲我國十叁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宗祖爲中印度之诃梨跋摩(梵Harivarman  ),約生于佛陀入滅後七百年至九百年間,初于究摩羅陀處修學小乘薩婆多部(說一切有部)教義,繼而研習大小諸部,乃撰述成實論,批判有部理論,未久即震撼摩揭陀國,王譽稱爲“像教大宗”。其後于印度之弘布情形不詳。

  姚秦弘始十四年(412),鸠摩羅什漢譯此論,並與門人僧睿等講述之,昙影整理諸品,分立五聚,僧導製作成實論義疏,道亮則撰有成實論疏八卷。僧導涉迹南地,住于壽春東山寺(導公寺),大張講席,講述叁論、成實。又至建康講述之,首開南方研習成實論之風。門人僧威、僧鍾、僧音等皆善此論。同時,又有道猛奉敕住于建康興皇寺講之,或謂其亦屬僧導系統,門人道慧、智欣先後敷演。

  同時,慧隆(429~490)受劉宋明帝之請,在湘宮講成實。玄暢在江陵作诃梨跋摩傳一篇。智順精通涅槃、成實。南齊永明七年(489),竟陵文宣王請僧柔、慧次在普弘寺講成實,並撰“抄成實論九卷”。周颙撰叁宗論,闡明叁宗對二谛之解釋。

  僧柔、慧次之門人智藏、僧旻、法雲等爲梁代之叁大法師。智藏撰有成實論大義記、成實論義疏,傳法于僧綽,僧綽傳法于警韶、慧恒、洪偃、慧勇等。警韶在楊都白馬寺、慧恒在徐州中寺講成實論數十遍,慧恒之門人智琳在丹陽仁孝道場亦講此論。僧旻撰有成實論義疏若幹卷,門人有慧韶、寶淵、道超、僧喬等,與法雲之門人寶海皆善成實。梁武帝天監年間(502~511),袁昙允撰有成實論聚抄二十卷、慧琰撰有成實論玄義十七卷。洪偃于陳代天嘉五年(564)撰成實論疏數十卷。寶瓊住楊都大彭城寺,講成實數十遍,撰有玄義二十卷、文疏十六卷,門人有慧布、道莊等。

  僧嵩亦爲羅什門人,在彭城弘揚成實論,形成北方系統。門人有僧淵、昙度、道登、慧球等,昙度在北魏都城大同開講席,徒衆有千余人,並撰成實論大義疏八卷。慧嵩在徐州講成實。北齊之道紀于成實亦頗有心得。

  至隋代,解法師爲宣講此論之名師。慧隆(?~601)住彭城寺,講成實數十遍。靈祐撰成實論抄五卷。智脫住長安日嚴寺,講論數十遍,並奉炀帝之命撰成實論疏四十卷。慧影撰成實義章二十卷。道宗住慧日道場講此論。另有神素、明彥、昙觀、慧休等皆善成實。

  至唐代,有法泰、道慶、慧日、智琰等諸師。玄奘入竺之前,亦嘗就趙州道深修習本論。高麗之慧慈、慧觀,百濟之慧聰、觀勒等諸師,皆通成實、叁論,百濟之道藏撰有成論疏十六卷。于日本,因成實宗與叁論宗同時傳入,故此宗多附于叁論宗而共習之,聖德太子嘗就學于慧慈、慧聰、觀勒等諸師,作叁經疏,以成實論爲法相之門。

  毗昙宗列舉組成假相之各種要素,如色法、心法等皆是實體,故稱爲說一切有部;俱舍宗以爲諸法中,如無表色、不相應法、無爲法叁者,不爲實體;成實宗則更進一步,以爲色心二法結局亦空,將萬有分爲五位八十四法,此等諸法皆空,若能將此一苦的世界徹悟爲空,從生死二者完全解脫,則可謂已臻修道之極致,是爲滅谛。成實論二○二品可歸納爲發、苦、集、滅、道等五聚,其歸結即在于滅谛。此一滅谛,人人本具,故稱“本有涅槃”;修得證驗之時,則稱“始有涅槃”。本有、始有,其義雖異,然皆爲一體。

  在诃梨跋摩之世,有關五聚、四谛等之論說極爲紛歧,故诃梨跋摩著成實論以評破各種異論。其所評破之異論,概括之,有:二世有無論、一切有無論、中陰有無論、四谛次第得一時得論、羅漢有退無退論、心心所相應不相應論、心性淨不淨論、過去業有無論、佛寶僧寶同別論、有我無我論等十種。而其中,雖亦使用四谛、叁界、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二十二根、十善業道等之名數,乃至叁十七助菩提法、四果、二十七賢聖等之法相分別,然並非以此等名相之性相解說爲主,而系于其上另加正反之論證,其後乃下判斷。如解釋“四大”時,先舉四大之假名說,次舉四大之實有說,後證明實有說之謬誤,如是立、破相對之後乃下判斷。此一作法,與俱舍論等之組織大異其趣。

  今就毗昙與成實立義之異處略作比較,以知此宗立義之大要:(一)毗昙主張叁世實有;成實則主張過(去)未(來)無體,惟現在刹那之法有因緣生之體用。(二)毗昙主張法體實有;成實則主張法體中道,謂現在法系因緣所生,非有非空,不墮常邊、斷邊;離此二邊,稱爲聖中道。(叁)毗昙主張于“死有”與“生有”之間,有“中陰”;成實則說無中陰。(四)毗昙立退法阿羅漢與不退阿羅漢兩種;成實則主張聖道不退,阿羅漢道已永拔愛根,故爲不退。(五)毗昙主張四大實有;成實則主張四大爲假名,若離色等,即無四大。(六)毗昙主張諸根實有;成實則主張諸根爲假名,若離四大,即無諸根。(七)毗昙主張諸根能照見諸境;成實則主張諸根無知。(八)毗昙主張“心所”有別體;成實則主張心所無別體,受、想、行等皆爲心之異名。(九)毗昙主張心與心所有相應;成實則主張心所無別體,故心與心所無相應。(十)毗昙主張信勤唯有善性;成實則主張信勤通善、不善、無記等叁性。(十一)毗昙主張無表色攝于色蘊;成實則主張無作(指無表色)攝于行蘊,而不攝于色蘊。(十二)毗昙主張無表業不通意業;成實則主張無作(指無表業)通身、口、意叁業,即身、口、意叁業皆能起無作。(十叁)毗昙主張癡爲無明之體;成實則主張我心爲無明之體,謂諸法和合,假名人法,凡夫不能分別,故生我心。(十四)毗昙主張人空法有;成實則主張人法二空。(十五)毗昙細分五境,且各有一定之名數,又立四十六心所、六因、四緣、五果、染汙無知、不染汙無知等,五蘊之順序爲色受想行識;成實則未定五境之名數,心所之數亦不定,立四緣、叁因,分業障、煩惱障、報障,而五蘊之順序則爲色識想受行。

  綜合上說,則可窺知成實一宗之要旨,其異于俱舍等毗昙之說,最允爲特色者,不外于“叁心、二谛、二空”論,即揭出假名心(即執于五陰所成之人或色香味觸等所成之瓶等爲實有之心)、法心(執于五陰爲實有之心)、空心(指緣于無所有之心)等叁心,並謂若滅除此叁心則可脫離叁界。二谛則指世谛(有我)、第一義谛(無我)。二空則爲人空、法空,謂“人空”如瓶中無水,由五蘊和合形成之人乃爲假“人我”;“法空”如瓶體無實,五蘊則僅有假名而無實體。

  本宗所立五位八十四法之法相分別

,異于俱舍宗之五位七十五法,與唯識宗之五位百法。即:(一)色法,有十四法,包括五根、五塵、四大。(二)心法,即一心王。(叁)心所法,有四十九法,如厭、欣、眠法等。(四)非色非心法,有十七法,如老、凡夫、無作法等。(五)無爲法,有叁法,與俱舍宗之叁無爲相同。又本宗將五趣至阿羅漢果位分成七十二種修行階位,稱爲二十七賢聖,其次第如表所示:



  依據上述成實教義,自教理思想觀之,頗有淩駕毗昙之上而時涉大乘之域者,惟古來對此宗之判屬仍時有異論,初時,學者皆以成實論爲大乘論,或視之爲總括大小乘之綱要書,又如僧柔、慧次,以至梁之智藏、僧旻、法雲叁大法師等,皆無判其屬小乘者,故叁論學者多視此等成實學者爲成論大乘師。其後,北地之法上首判本宗屬小乘,繼而吉藏于叁論玄義中以十義證成實爲小乘,智顗、慧遠亦以之爲小乘,自此之後各家遂判定成實爲小乘。

  本宗之研究盛行于南北朝時代,尤以南朝梁代最盛,至唐代諸師判其爲小乘後,研究者遂日益減少。又推測由于大乘佛教之趨勢,十地經論、攝大乘論等之流布,及叁論學逐漸興起等原因,亦促使本宗之衰落。[法華經玄義卷十上、叁論遊意義、華嚴五教章卷一、梁高僧傳卷六至卷八、曆代叁寶紀卷十一、續高僧傳卷一、卷五至卷十五、名僧傳抄、出叁藏記集卷五、卷十一、開元釋教錄卷八](參閱“成實論”2936)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成實宗”的解釋

  (流派)印度小乘中最後所立之宗也,即小乘中之空宗,酷似大乘,以诃梨跋摩所造之成實論爲所依,故名成實宗。于四谛立章,于五聚明義,來支那而居于十叁宗之一。立南北兩宗。梁朝之叁大法師,皆此宗之人也。天臺嘉祥以前之諸師,有謂之爲大乘宗者,二師勉破之。日本無以之爲宗者,但附屬于叁論宗而學習之。

【佛學常見辭彙】對“什麼是成實宗”的解釋

  印度小乘中最後成立的宗派,亦即小乘的空宗,酷似大乘,因以诃梨跋摩所造的成實論爲依據,故名成實宗。 - 陳義孝編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成實宗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