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凡叁卷。東晉廬山慧遠(334~416)問,鸠摩羅什(344~413)答。又稱大乘大義章、鸠摩羅什法師大義、法問大義、問大乘中深義十八科。民國十九年(1930),中國佛教曆史博物館重刊,題名“遠什大乘要義問答”。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共分十八條:問答真法身、重問答法身、問答法身像類、問答法身壽量、問答修叁十二相、問答受決、問答法身感應、問答法身佛盡本習、問答造色法、問答羅漢受決、問答念佛叁昧、問答四相、問答如法性真際、問答實法有、問答分破空、問答後識追憶前識、問答遍學、問答住壽義。據僧佑(445~518)之出叁藏記集卷十二所載劉宋陸澄之法論目錄第一帙,及隋代費長房所編曆代叁寶紀卷七慧遠條之記載,可推知隋代以前已將羅什、慧遠兩師往來問答之文疏編纂成書,亦爲叁卷十八章之形式,以便利當世學者,惟其條目內容與今本略有出入。羅什于本書中直接闡明對于大乘佛教教義及信仰之理念,並將龍樹、提婆一系之中觀佛教思想介紹至我國,促成般若等大乘經典之翻譯與研究。又書中反覆論述有關佛、菩薩法身之問題,顯示此爲慧遠及當世佛教界所共同矚目之焦點。此外,由慧遠、羅什之問答,亦可作一中、印思想、文化之比較。[法苑珠林卷一○○、大唐內典錄卷叁、出叁藏記集卷十二、叁論宗章疏]
(二)凡二十卷。隋代淨影寺慧遠(523~592)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冊。本書系一部佛教類書,類聚佛書要目並詳釋之,以诠顯大乘深義。要目分:教法聚、義法聚、染法聚、淨法聚、雜法聚等五聚。各聚概依增數法立義門,總揭二百二十二門(缺雜法聚),更設細段而詳釋之。本書引證赅博,義旨明晰,相當于佛教百科辭書之性質,故曆來佛教術語之說明大多引用本書。依續高僧傳卷八慧遠條載,本書原爲十四卷,二四九科。現行本有二十卷本與二十八卷本(義天錄)兩種。
本書對染法聚中煩惱義之闡釋,從二障義至八萬四千煩惱義共分爲叁十門。又各篇之法數多從小數逐漸增至大數,每篇分爲四門以至八門來解說。此種將佛教術語以法之數別排列說明而成爲辭典體裁之作法,不知起自何時。然慧遠之師法上即曾著有大乘義章六卷及增數法門(內法數林)四十卷,此事載于續高僧傳卷十。此外,天臺智顗亦撰有法界次第初門一書,由修禅之立場而建立六十科之法數。上列所述大多與大乘義章之項目相符,准此觀之,此種類書頗流行于六世紀前後之佛教界。本書五聚之分類或系根據成實論之發聚、苦谛聚、集谛聚、滅谛聚、道谛聚等觀念而來者。[新編諸宗教藏總錄卷叁、佛典疏鈔目錄卷上、大乘義章書後(陳寅恪先生論文集下)]
(書名)二十卷,隋淨影寺之慧遠撰。分義爲五聚:一教聚,有叁門。二義聚,有六門。叁染聚,有六十門。四淨聚。有一百叁十一門。五雜聚,欠缺。解釋大小乘法相之古今第一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