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maha^sa^hasra-lokadha^tu,巴利語maha^sahassa-lokadha^tu。略稱大千界、大千。爲古代印度人之宇宙觀。古代印度人以四大洲及日月諸天爲一小世界,合一千小世界爲小千世界;合一千小千世界爲中千世界;合一千中千世界爲大千世界。今之俗語乃襲用佛教“大千世界”一詞,轉用于形容人間之紛纭諸相。小千、中千、大千並提,則稱叁千大千世界。[大毗婆沙論卷一二○、俱舍論卷十一](參閱“叁千大千世界”523)
(術語)叁千大千世界也。經說世界有小千中千大千之別。合四大洲日月諸天爲一世界。一千世界名小千世界。小千加千倍名中千世界。中千加千倍名大千世界。
是佛教說明世界組織的情形。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須彌山,透過大海,矗立在地輪上,地輪之下爲金輪,再下爲火輪,再下爲風輪,風輪之外便是虛空。須彌山上下皆大,中央獨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頂,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六欲天,再上則爲色 - 陳義孝編
形容廣大而又豐富的世界。《楞嚴經》卷四說“世爲遷流,界爲方位”。後來,“世界”成了一個偏義複詞,僅含空間的意思。佛經中說,以須彌山爲中心,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四大洲及其中的七山八海,稱爲一個世界。積一千個世界,爲“小千世界”;積一千個“小千世界”,爲“中千世界”;積一千個“中千世界”,即爲“大千世界”。“以叁積千故,名叁千大千世界。”(《釋氏要覽·界趣》)《五燈會元》卷一:“遍觀叁千大千世界,覓普賢不可得見,而來白佛,佛曰:“汝但于靜叁昧中起一念,便見普賢。””據說,我們人類等所在的“大千世界”名叫“娑婆世界”,由釋迦牟尼教化。一個“大千世界”包含十億個世界,而宇宙中有無數的“大千世界”(見《法華經·如來壽量品》)。 (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如叁千世界中說。
二解 集論四卷二頁雲:千中千界,總名第叁大千世界。 - 朱芾煌
是佛教說明世界組織的情形。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須彌山,透過大海,矗立在地輪上,地輪之下爲金輪,再下爲火輪,再下爲風輪,風輪之外便是虛空。須彌山上下皆大,中央獨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頂,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六欲天,再上則爲色界十八天,及無色界四天。在須彌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環繞之,每一重海,間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堿海,堿海之外有大鐵圍山。在堿海四方有四大洲,即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兩中洲,數百小洲而爲眷屬。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叁天,爲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叁天,爲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叁禅叁天,爲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爲一大千世界。因爲這中間有叁個千的倍數,所以大千世界,又名爲叁千大千世界。 - 于淩波居士著
一千個中千世界,爲一大千世界,又稱爲「叁千大千世界」,「叁千」指「小千、中千、大千」等叁個「千」,參看「中千世界」。 - 莊春江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