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內在之調和、控禦身口意叁業,製伏諸惡行。旨在令衆生離過順法,究竟出離。無量壽經卷下(大一二·二七四中):“如法調伏諸衆生力。”(二)指對外之教化,令叁世怨敵、惡魔外道等舍惡降伏。謂柔者以法調之,剛者以勢伏之。維摩經佛國品(大一四·五叁七上):“紹隆叁寶能使不絕,降伏魔怨製諸外道。”
在密教中,有不動、降叁世、軍荼利、大威德、金剛夜叉等五大明王,作忿怒之相,以之爲本尊,令怨敵、惡魔信服之修法,稱爲調伏法(梵abhica^raka ),系五種或四種修法之一。[新華嚴經卷五、維摩經疏(淨影)、華嚴經探玄記卷四]
(術語)調伏身口意叁業而製伏諸惡行也。又調理惡魔使降伏我也。又柔者以法調之,剛者以勢伏之。唐華嚴經五曰:“調伏衆生,令究竟出離。”探玄記四曰:“調者調和,伏者製伏。謂調和控禦身口意業,製伏除滅諸惡行故。”維摩經淨影疏曰:“調令離惡,離過順法,故名調伏。”無量壽經下曰:“如法調伏諸衆生力。”同嘉祥疏曰:“柔者以法調之,剛者以勢伏之。”
瑜伽七十八卷十九頁雲:曼殊利室!若于是處,我依聲聞,及諸菩薩,顯示別解脫,及別解脫相應之法;是名調伏。
二解 俱舍論十五卷六頁雲:言調伏者,意顯律儀。由此能令根調伏故。 - 朱芾煌
1.調教使之馴服,如「不能調伏焰摩迦比丘」。2.去除,如「調伏欲貪」。3.受過訓練的,如「比丘調伏」。 - 莊春江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