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四川峨眉縣西南約七公裏處。爲普賢菩薩顯靈說法之道場。又作峨嵋山、蛾眉山。佛教稱爲光明山,道教稱爲虛靈洞天。山脈由岷山伸展而出,崗巒疊起,氣勢如虹,蜿蜒一百八十余公裏,周圓五六百公裏。全山突起叁主峰,稱爲大峨、中峨、小峨,一脈相連,主峰萬佛頂海拔叁○九九公尺。與五臺山、普陀山、九華山等,共稱我國四大靈山。自山麓至山頂五十余公裏有七十余寺院、四十余山洞、百余石龛。其中聖壽萬年寺爲普賢菩薩示現之中心道場;其起源乃因晉時蒲翁見普賢菩薩顯現,遂于此山建白水普賢寺,後曆經各朝代重修。明萬曆年間,改稱萬年寺。寺中銅鐵佛像,造型優美,鑄造精良,爲珍貴之佛教文物。此外另有伏虎寺、報國寺、清音閣、黑龍江棧
道、仙峰寺、金頂、光相寺等,皆極著稱。
(地名)四大名山之一。在四川峨眉縣西。兩山相對如蛾眉,故有此稱。一名大峨山,與中峨小峨相連故,合稱叁峨。周回千裏,有石龛一百二十,大小洞四十。山頂有寺號光相寺。爲普賢菩薩示現之靈場,因而著名。方輿記所謂:“自白水經八十四盤山,徑如線,登跻六十裏而至寺”是也。五雜俎四曰:“峨眉山雖六月,必具單夾絮衣而登。其下時猶炎暑,至半山則禦夾衣,絕頂即著絮,過十月則不可登,道爲雪封,且寒甚也。”明一統志七十一曰:“峨眉山在州城南二百裏,來自岷山。連岡疊嶂,延袤叁百裏,至此突起叁峰。其二峰對峙,宛若峨眉。自州望之,又如人之拱揖于前。宋宋白詩:不知立處高多少只星辰在下頭。”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在四川峨眉縣西南。相傳爲普賢菩薩應化的道場。因山勢逶迤,如螓首峨眉,細而長,美而豔,故名峨眉山。據傳漢代即有佛寺。但據《峨眉山志》記載,峨眉之有佛寺,實以魏晉間僧肇所建黑水寺爲最早。晉代建普賢寺,當爲山寺奉普賢菩薩之始。西域阿羅婆多尊者到峨眉,時在晉代。唐僖宗時敕建永明華藏寺,重建中峰、中心、華嚴、萬年、黑水、靈岩六大寺。又以山多火,將寺改名爲集雲、臥雲、歸雲、黑水、白水等以叁雲二水而抑之。後黑水寺被稱爲峨眉祖堂。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白水寺僧茂真奉敕重建六大寺,並鑄造普賢菩薩銅像一尊,重六十二噸,供奉于白水寺(即今萬年寺)。
峨眉山原有大小寺院百余處,幾經興廢,現存較重要的有:1、萬年寺。峨眉山最大寺廟。創建于晉,名普賢寺,唐改爲白水寺,明改聖壽萬年寺。原有七殿,毀于火。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修建成轉殿,清代又加修建,分新、磚、毗盧叁殿。1946年大火,除磚殿外,幾毀壞殆盡。現有殿宇兩座,系1953年重建。磚殿正中安置普賢菩薩銅像。2、報國寺。明代初建,清代重修,爲山麓最大的寺院,主要殿宇有彌勒殿、大雄殿、七佛殿、藏經樓等。3、伏虎寺。以山形如虎蹲伏,故名。建于明代,清代重修,爲入山第一大寺。4、善覺寺。原名降龍寺,建于明代,清代重修。5、清音閣。唐代名中心寺。閣下有接王亭,傳爲康熙時山僧迎接禦前侍衛奉命攜帶禦物之處。6、光相寺。在高峰金頂。相傳建于東漢,原名普光殿。曆代興廢不一。正殿永明華藏寺,清光緒十二年(1886)重修。殿後最高處,原有明萬曆叁十一年(1603)所造銅鑄佛殿一座,廣一丈四尺五寸,深一丈叁尺五寸,高二丈五尺。中安置普賢大士銅像,四壁鑄出萬佛。銅殿與華藏寺均焚于火。在銅殿遺址附近留有兩座銅塔。因峰頂原有銅殿在陽光下發出光芒,故名金頂。傳說在夜間可睹佛光及聖燈等奇迹,爲佛教徒朝拜峨眉最後目的地。此外,尚有洪棒坪、仙峰寺、洗象池等寺院多處。(林子青)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在四川省峨眉縣西,兩山相對如峨眉,故名,相傳爲普賢菩薩的道場。 - 陳義孝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