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方便?方便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佛學常見辭彙、俗語佛源、法相辭典、阿含辭典中都找到了“什麼是方便”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方便”的解釋

  梵語upa^ya,巴利語同。音譯作漚波耶。十波羅蜜之一。又作善權、變謀。指巧妙地接近、施設、安排等。乃一種向上進展之方法。諸經論中常用此一名詞,歸納之,其意義可分爲下列四種,即:(一)對真實法而言,爲誘引衆生入于真實法而權設之法門。故稱爲權假方便、善巧方便。即佛菩薩應衆生之根機,而用種種方法施予化益。(二)對般若之實智而言,據昙鸾之往生論注卷下舉出,般若者,達如之慧;方便者,通權之智。以權智觀照于平等實智所現之差別。(叁)權實二智皆系佛菩薩爲一切衆生,而盡己身心所示化之法門。(四)爲證悟真理而修之加行。

  慧遠之大乘義章卷十五之十二巧方便義、窺基之法華玄贊卷叁等,舉出四種方便,即:(一)進趣方便,如見道前之七方便等,即趣向菩提之准備(加行),亦即加行道。  (二)權巧方便,如二智中之方便智等,以實無叁乘之法門,而爲應物權現之。(叁)施造方便(即施爲方便),如十波羅蜜中之方便波羅蜜等,即爲達成理想目的所作的善巧之事。(四)集成方便,如十地經論之六相說,諸法同體巧相集成,即諸法之本質均同,一中即具一切,一切之中亦成于一,彼此巧妙地相集互立。上述之加行道,舊譯方便道,即見道位之加功用行;據成唯識論述記卷九末載,所謂加行,乃爲別于佛之善巧方便,而顯二者之差異。此外,加行道單配于四善根。

  權巧方便,指佛以方便智施設叁乘法門等;此方便智又稱權智,即佛爲引導衆生,而施以籌謀假設之智。權巧方便與施造方便二者,皆屬佛之善巧方便。善巧方便以四智中之“成所作智”爲體,又稱方便善巧、善權方便、善方便、巧方便、權方便、勝方便、善巧、善權、巧便等。所有教說,自其宣講之觀點而言,一切無非是方便施設,然其中有直接闡釋菩提本身,表其真實之意圖者,稱爲真實教;基于此,爲使導入真實,而因應衆生顯示種種方法者,稱爲方便教(方便假門、權門),其方便稱爲化前方便、權假方便等;對此,他種方便則稱爲異方便;覺佛果後之方便,稱爲果後方便。此外,相對于法報稱爲“果極法身”者,有應化稱爲“方便法身”之用語;相對于真實之因行所酬之土稱爲“實報土”者,有修方便道所感之土稱爲“方便有余土”之用語;相對于般若稱爲“實智”者,有利他之化用稱爲“方便智”之用語;相對于一乘稱爲“正乘”者,有叁乘稱爲“方便乘”之用語。

  施造方便,指十波羅蜜中之方便波羅蜜(梵upa^ya  -kaus/alya  ,音譯漚和拘舍羅)。即菩薩于一切所爲作善巧修習。據大乘義章卷十五,將施造方便分爲叁種,即:(一)  教道方便,謂于世之所行巧能修習。(二)證道方便,謂能舍情相而證入實際。(叁)不住方便,謂不執著于空有、染淨、自他等相對差別之見解。同書又舉出,菩薩地持經之十二巧方便,即屬上述教道方便之說。

  據菩薩地持經卷七載,菩薩之十二巧方便,分爲起內佛法(即向內修證佛法)之六方便,及外成衆生(即向外教導衆生)之六方便。起內佛法之六方便,即:(一)悲心顧念一切衆生。(二)于生死、有爲法等諸行,如實了知而生厭離之心。(叁)求無上菩提之智。(四)依念衆生,舍離生死。據大乘義章卷十五所釋,菩薩依念衆生欲濟拔之,若自我不出生死之苦,則無以能度,故依念衆生而舍生死。然據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五載,菩薩以顧戀衆生之故,而不舍生死。(五)以無染心安住于生死之輪轉,了知生死虛妄無實,故能無染而常處其中。(六)依求佛智之心而熾然精進。菩薩以上述之前叁行爲本,後叁行則爲菩薩依前叁行而顯示之方便。外成衆生之六方便,即:(一)教衆生以少善回求菩提一切種德,以回向故,令衆生以微少善根而得無量果。(二)教衆生舍邪歸正、舍小歸大,而以如此之微少方便,令衆生起無量善。(叁)令壞法之衆生除其暴虐,度化之,令生信心。(四)令處中衆生(無信者)生解,而導入佛教正信。(五)令已入衆生(已信者)起行,而使其成就。(六)令已熟衆生(已發菩提心者)得解脫而證果。

  上述之前二種化他之行爲“起行善巧”,後四種化他之行爲“攝人善巧”。就後四種中另有六種巧方便行,能令衆生懷持佛法破除敝害而得解脫,即:(一)隨順方便,因應衆生之性質根機,次第教導,令其悟入。(二)立要方便,衆生有求時,即以利益爲誓約而令其修善。(叁)報恩方便,菩薩先施恩于衆生,若衆生欲報恩時,菩薩不受而勸令修善。(四)異相方便,對不受教者示現嗔責、恐怖等相,以令其止惡修善。(五)逼迫方便,菩薩化現爲王或爲尊主,于已所攝之人民眷屬逼令其修善。(六)清淨方便,菩薩八相成道,以身作則,引導衆生入于清淨之行。

  據地藏十輪經卷十之說,方便又分爲執著善巧方便之有所得者與遠離執著之無所得者;或世間善巧方便與出世間善巧方便等二種方便。舊譯華嚴經卷四十在二千普賢行法中,謂地上之菩薩行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大慈、大悲、覺悟、轉不退法輪等十種方便。大乘起信論于信成就發心舉出行根本方便、能止方便、發起善根(增長)方便與大願平等方便等四種方便。其他諸經論亦可見種種的方便之稱。

  天臺宗智顗之法華文句卷七舉出法用、能通、秘妙等叁種方便,其中,應藏、通、別叁教之對象所施與者,爲法用方便方便能通真實之門者,爲能通方便;法華以前權教之秘因法華圓教而開顯,此秘即妙,爲秘妙方便。同書複舉出體外、同體二方便,真實體外之方便,稱爲體外方便方便即真實,稱爲同體方便,又稱體內方便。諸佛之隨他意語、隨自意語即屬于後者。此外,摩诃止觀卷四上,就藏、通、別、圓四教而別方便之遠近。即:藏教以叁賢爲遠方便,以四善根爲近方便;通教以十信爲遠方便,以叁賢爲近方便;圓教以名字之二十五方便及觀行五品爲遠方便,以相似之六根清淨爲近方便

  淨名經疏卷叁舉出自行、化他、自他等叁種方便。其中,諸佛及四十一位菩薩能悟知不可思議的二谛之理,即爲自行方便;于藏通別叁教及圓教有門已了然之諸菩薩,不斷除煩惱,而平等地在界內、界外宣揚種種教法,即爲化他方便;合以上二者,即所謂自他方便

  此外,據摩诃止觀卷四上、卷四下載,爲修圓頓止觀之准備,須先具備具五緣、呵五欲、棄五蓋、調五事、行五法等二十五種方便(二十五方便)。所謂具五緣即:持戒清淨、衣食具足、閑居靜處、息諸緣務、得善知c  。呵五欲即勸修行者必須诃責色、聲、香、味、觸等五欲。棄五蓋即指棄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等五種煩惱心。調五事即調和食、眠、身、息、心五者。行五法即行能生善法之欲、精進、念、巧慧、一心等五法。[長阿含卷一大本經、大般若經卷叁二八、舊華嚴經卷叁十七、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五、十地經論卷一、法華經義疏卷四、法華文句(會本)卷七、法華經文句卷叁上、大乘義章卷十九]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方便”的解釋

  (術語)梵語湀和Up&amacron;ya,有二釋:一對般若而釋。二對真實而釋。對般若而釋,則謂達于真如之智爲般若,謂通于權道之智爲方便。權道乃利益他之手段方法,依此釋則大小乘一切之佛教,概稱爲方便。方者方法,便者便用,便用契于一切衆生之機之方法也。又方爲方正之理,便爲巧妙之言辭。對種種之機,用方正之理與巧妙之言也,又方者衆生之方域,便者教化之便法,應諸機之方域,而用適化之便法,謂之方便。是皆通一大佛教而名之也。往生論下曰:“正直曰方,外己曰便。(中略)般若者達如之慧名,方便者通權之智稱,達如則心行寂滅,通權則備省衆機。”法華文句叁曰:“方者法也,便者用也。法有方圓,用有差會。叁權是矩是方,一實是規是圓。若智詣于矩,則善用偏法逗會衆生。若智詣于規,則善用圓法逗會衆生。”嘉祥法華義疏四曰:“一者就理教釋之,理正曰方,言巧稱便。即是其義深遠,其語巧妙,文義合舉,故雲方便。此釋通于大小。二者衆生所緣之域爲方,如來適化之法稱便。蓋欲因病授藥,藉方施便,機教兩舉,故名方便。此亦通于大小。”法華玄贊叁曰:“施爲可則曰方,善逗機宜曰便。(中略)方是方術,便謂穩便,便之法名方便。”大集經十一曰:“能調衆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名方便。”對真實而釋,則謂究竟之旨歸爲真實,假設暫廢爲方便。故又名善巧,或曰善權。即入于真實能通之法也。利物有則雲方,隨時而施曰便。依此釋,則爲小乘入大乘之門,故謂之方便教。叁乘爲通于一乘而設者,故亦名方便教。因斯判一切法爲方便真實之二也。法華文句叁曰:“又方便者門也,門名能通,通于所通。方便權略,皆是弄引,爲真實作門。真實得顯,功由方便。從能顯得名,故以門釋方便,如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法華義疏四曰:“方便是善巧之名,善巧者智之用也。理實無叁,以方便力,是故說叁,故名善巧。”法華玄贊叁曰:“權巧方便,實無此事,應物權現,故言方便,謂以叁業方便化也。此對實智名爲方便,利物有則曰方,隨時而濟名便。”天臺更有一釋,以解法華經方便品二字,謂方者秘也,便者妙也,謂秘密之妙義也。蓋法華已前之方便,爲對真實之方便方便之外有真實,因而謂之爲體外之方便。今叁乘之方便,即顯一乘之實法者,是乃方便品中所說,故謂之爲體內之方便,又曰同體之方便。是爲秘密之妙義,爾前一向不明之,至今始開說,故曰秘妙。法華文句叁曰:“又方者秘也,便者妙也。(中略)王頂上唯有一珠,無二無別。指客作人是長者子,亦無二無別。如斯之言,是秘是妙。”

【佛學常見辭彙】對“什麼是方便”的解釋

  隨方因便,以利導人。 - 陳義孝編

【俗語佛源】對“什麼是方便”的解釋

  梵語paya的意譯,猶言善巧、權宜,是利益他人、化度衆生的智慧和方式,“方便”與“真實”相對而言,亦即隨時設教、隨機應變的“權智”。語本《法華經·方便品》佛謂:“吾從成佛以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衆生令離所執。”經疏對方便的解釋很多,如謂“理正曰方,言巧稱便”;“衆生所緣之域曰方,如來適化之法稱便”。方便是導向真實之法。如唐·白居易《僧院花》詩:“細看便是《華嚴》偈,方便風開智慧花。”後因以泛指機會,便利。如唐·韓偓《偶見》詩:“小疊紅箋書恨字,與奴方便寄卿卿。”天臺宗認爲,《法華經》的要義是“開權顯實”。隋·智者大師謂:“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法華經文句》卷叁)凡用善方式說法,亦謂之“開方便門”。《景德傳燈錄》卷二一:“海衆雲臻,請師開方便門,亦真實相。”後來稱提供機會便利爲“大開方便之門”。如明·馮維敏《僧尼共犯》第四折:“誰想巡捕老爺大開方便之門,放俺回俗,便成配偶。”(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法相辭典】對“什麼是方便”的解釋

瑜伽叁十八卷二十二頁雲:雲何菩薩方便所攝身語意業?當知略說菩薩所有四種攝事,是名方便。如世尊言:菩薩成就四種攝事所攝方便,方名菩薩。複何因緣,惟四攝事,說名方便?謂諸菩薩,略由如是攝事所攝四種方便;于諸有情,普能攝受調伏成熟。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二解  此大菩提五相之一。瑜伽七十四卷十一頁雲:雲何加行?謂若略說,有四種化,說名加行。一、未成熟有情,令成熟故;作菩薩行化。二、已成熟有情,令解脫故;于叁千大千世界百拘胝贍部洲中,同于一時,方便攝受如來之化。叁、卽爲彼所化有情,作聲聞化。四、卽爲彼所化有情,作獨覺化。當知一切諸佛世尊、于此四種變化事中,遍十方界,功能無礙。此中加行,卽方便之異名。 - 朱芾煌

【阿含辭典】對“什麼是方便”的解釋

1.具活力之精進,如「正方便起」、「勤欲方便」、「方便禅思」。2.方法,如「巧方便」、「下方便」、「知于方便行」。3.專心修習,如「不修方便」。4.便利,如「少作方便」。5.持續努力;勤奮,如「方便所得」。6.決定、決心,如「精進、方便、籌量,來詣精舍。」 - 莊春江居士編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方便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