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五忍之第一。伏,隱伏之義;忍,安忍、忍可之義。即地前叁賢之人未得無漏智,不能證果,但修習觀解,以有漏之勝智製伏煩惱,稱爲伏忍。可分爲上、中、下叁品:(一)下品,十住位。先起十信,超過二乘地,而起少分化地之事。(二)中品,十行位。行十波羅蜜,觀身、受、心、法之不淨、苦、無常、無我等,以對治貪、嗔、癡叁不善根而生起施、慈、慧叁善根;另觀叁世,得過去因忍、現在因果忍、未來果忍,廣利衆生。(叁)上品,十回向位。此位得十忍,即:觀五蘊,得戒忍、定忍、慧忍、解脫忍、解脫知見忍;觀叁界因果,得空忍、無相忍、無願忍;觀二谛之諸法無常,得無常忍;觀一切法空,得無生忍。(參閱“五忍”1097)
(術語)仁王經所說五忍之第一。地前叁賢之人,未得無漏智,不能斷煩惱,但以有漏之勝智。製伏煩惱,而不使起之位也。忍者慧心安住于法也。大乘義章十二曰:“言伏忍者,就能爲名,始習觀解能伏煩惱,故名伏忍。”
初心行者,欲忍順逆境,先須調伏其心,叫做伏忍。 - 陳義孝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