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管理天下僧尼、道士女冠之官職名稱。自唐至元各代情形如次:
(一)唐代之功德使:據新唐書卷四十八百官志宗正寺崇玄署條所載,唐初,天下僧尼、道士女冠,皆隸屬鴻胪寺。貞元四年(788),罷崇玄館、大學士,後複置左右街大功德使、東都功德使、修功德使,總管僧尼之籍。元和二年(807),以道士女冠隸屬左右街功德使。會昌二年(842),以僧尼隸屬主客太清宮,置玄元館,亦有學士。至會昌六年廢除,僧尼複隸屬兩街功德使。據此,得知統轄僧尼機構之變遷,以及功德使之種種類別。
(二)五代功德使:後梁時,僧尼、道士女冠歸屬祠部管轄。後唐製度不明。後晉有楊光遠任天下功德使。廣順叁年(953),後周世宗未即帝位時,被封爲晉王,任開封尹兼功德使。
(叁)宋代功德使:依大宋僧史略卷中之記載可知,管轄佛道二教,屬于功德使與祠部。宋代功德使無宦官,由開封尹領功德使,令左右街僧錄司分掌事務。元豐年間改製,僧道由開封府移交鴻胪寺管轄,而廢除功德使。
(四)元代功德使: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設置功德使司,管理國家修功德之事業。其後間有中斷,但大約文宗時代仍存續之。[資治通鑒卷二叁七、卷二四○、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四、五代史卷一一四世宗紀、元史卷十一、卷二十六、唐中期以來の長安の功德使(冢本善隆,東方學報京都四)、宋代の佛教諸製度(高雄義堅,中國佛教史論)]
(職位)唐朝置管領天下僧尼之官,謂爲功德使。僧史略中曰:“會要雲:大曆十四年,敕內外功德使並宜停置。若然者,代宗朝早置功德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