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梵語s/as/in。月亮之異稱。印度民間俗信月中有兔,故以懷兔稱之。依大唐西域記卷七婆羅■斯國條載,傳說此乃佛之本生譚,謂佛于過去世修菩薩行時爲兔,與狐、猿等住于林中。其時,帝釋欲驗其菩薩行,化爲老者,求食于叁獸。狐遂沿水濱銜一鮮鯉,猿亦于林中采異花果,供其食用。唯兔空返,無可饋者,遂自投火中,以身供養。帝釋感念其心,乃收其遺骸,寄之月輪。由是,遂有月中懷兔之說。
(二)于因明論中,爲表示世間相違之過(即不拘事實如何,與常識相違而立宗法),乃借之爲其宗(命題)法。如因明入正理論(大叁二·一一中):“世間相違者,如說懷兔非月。”
(雜語)梵語Śaśin(Śasś者,兔也,Śaśin者月也),印度之俗,信月中有兔,謂懷兔者即月也。因而因明論示世間相違之過借之爲其宗法。因明入正理論曰:“世間相違者,如說懷兔非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