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數)稱之爲九無學。經論所說,其位次名稱雖異,其體則一也。俱舍論之說:于前七種加第八慧解脫與第九俱解脫者,慧解脫爲但依慧力而離煩惱障者,俱解脫爲兼離定障而得滅盡定者。成實論之說:一,退相,俱舍九無學之第一退法也。二,守相,九無學中之第叁護法也。叁,死相,九無學中之第二思法也。四,住相,九無學中之第四安住法也。五,可進相,九無學中之第五堪達法也。六,不壞相,九無學中之第七不退也。八,不退相。九無學中之第六不動也。八,慧解脫,九無學中之第八慧解脫也。九,俱解脫,九無學中之第九俱解脫也(大乘義章十一本)。中阿含福田經之說:一,思法,是前俱舍之第叁死相也。二,升進法,是第五可進相也。叁,不動法,是前第七不退相也。四,退法,是前第一退相也。五,不退法,是前第六不壞相也。第六,護法,是前第二守相也。第七,住法,是前之住相也。第八,慧解脫,第九,俱解脫,此二者與前同(大乘義章十一本)。此九無學加十八有學稱爲二十七賢聖。見賢聖條附錄。
九種羅漢,又稱九無學。
一、退相 俱舍九無學之第一退法也,謂一旦得羅漢果,遇些惡緣,便退失所得者。
二、守相 九無學中之第叁護法也,謂于所得之證果,能自防護者。
叁、死相 九無學中之第二思法也,謂懼將退失所得之證果,恒思自害而入無余涅槃者。
四、住相 九無學中第四安住法也,謂不退不進,安住于當位者。
五、可進相 九無學中第五堪達法也,謂能修練根而達于不動羅漢之性者。
六、不壞相 九無學中第七不退也,謂生就不動根性,遇無論如何逆緣,亦不動轉所得之法者。
七、不退相 九無學中第六不動也,謂原爲劣之五種,更加修練,而成不動種性者。
八、慧解脫 九無學中同名,爲但依慧力而離煩惱障者。
九、俱解脫 九無學中同名,爲兼離定障而得滅盡定者。 - 明·楊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