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俱有因?俱有因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法相辭典、唯識名詞白話辭典中都找到了“什麼是俱有因”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俱有因”的解釋

  梵語sahabhu^hetu。六因之一。又作共有因、共生因。同時存在之法,相互爲因,稱爲俱有因。如地、水、火、風等四大,必四大相依而生,彼爲我之因,我爲彼之因,恰如叁叉之相依而立,故稱俱有因。四大之中,一大爲因,則其他叁大爲果;其他叁大爲因,則此一大爲果。蓋以相互爲因,亦必相互爲果之故。俱有因又可分爲互爲果俱有因、同一果俱有因之別。如以叁杖相倚,一杖爲其他二杖之因,同時其他二杖亦必爲此杖之因;此叁杖相互爲果之理亦然,稱爲互爲果俱有因。又如叁杖鼎足相倚,以支持一物;即由二物以上相互資助,以産生同一結果,譬如由多柱而支持一屋,稱爲同一果俱有因。[俱舍論卷六、大毗婆沙論卷十六、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十五、入阿毗達磨論卷下](參閱“六因”1256)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俱有因”的解釋

  (術語)六因之一。俱時有之法,互爲因,謂之俱有因。例如地水火風之四大。必四大相依而生者,彼爲我之因,我爲彼之因,恰如叁叉之相依而立。是名俱有因。此法因果同時,故得相對而謂爲俱有因。亦得相望而謂爲互爲果也。四大之中一大爲因,則他叁大爲果,他叁大爲因,則此一大爲果,以互爲因者,必互爲果故也。其果名稱爲士用果。即俱有因之法,互爲士用果,互爲士用果者,必爲俱有因之法也。俱舍論六曰:“若法更互爲士用果,彼法更互爲俱有因,其相雲何?如四大種更互相望爲俱有因。”梵Sahabh&umacron;hetu。

【法相辭典】對“什麼是俱有因”的解釋

  瑜伽五卷十二頁雲:俱有因者:謂攝受因一分。如眼、于眼識,如是耳等、于所余識。
  二解  如助伴中說。
  叁解  俱舍論六卷二頁雲:如是已說能作因相;第二俱有因相雲何?頌曰:俱有互爲果,如大相所相,心于心隨轉。論曰:若法、更互爲士用果;彼法、更互爲俱有因。其相雲何?如四大種、更互相望,爲俱有因。如是諸相、與所相法,心與心隨轉,亦更互爲因。是則俱有因。由互爲果,遍攝有爲法,如其所應。法與隨相,非互爲果。然法與隨相,爲俱有因。非隨相于法。此中應辯何等名爲心隨轉法?頌曰:心所二律儀,彼及心諸相,是心隨轉法。論曰:一切所有心相應法,靜慮無漏二種律儀,彼法及心之生等相,如是皆謂心隨轉法。如何此法、名心隨轉?頌曰:由時果善等。論曰:略說由時果等善等,故說此法、名心隨轉。且由時者;謂此與心、一生住滅,及墮一世。由果等者:謂此與心、一果異熟,及一等流。應知此中前一後一,顯俱顯共,其義不同。由善等者:謂此與心,同善不善無記性故。由此十因、名心隨轉。此中心王、極少猶與五十八法爲俱有因。謂十大地法、彼四十本相心、八本隨相、名五十八法。五十八中、除心四隨相,余五十四、爲心俱有因。有說:爲心因唯十四法。謂十大地法、幷心本相。此說非善。所以者何?違品類足論所說故。如彼論言:或有苦谛,以有身見爲因,非與有身見爲因。除未來有身見、及彼相應法,生老住無常,諸余染汙、苦谛。或有苦谛、以有身見爲因,亦與有身見爲因。卽所除法。有余師不誦及彼相應法。迦濕彌羅國毗婆沙師言:彼文必應作如是誦。或應凖義知說有余。諸由俱有因故成因,彼必俱有。或有俱有、非由俱有因故成因。謂諸隨相、各于本法。此諸隨相、各互相對。隨心轉法、隨相于心。此諸隨相、展轉相對,一切俱生有對造色,展轉相對,少分俱生無對造色,展轉相對,一切俱生造色大種、展轉相對,一切俱生得與所得、展轉相對;如是等諸法、雖名俱有;而非由俱生因故成因。非一果異熟、及一等流故。得與所得、非定俱行。或前、或後、或俱生故。如是一切、理且可然。而諸世間、種等芽等、極成因果相生事中,未見如斯同時因果。故今應說:雲何俱起諸法聚中有因果義?豈不現見燈焰燈明,互影同時,亦爲因果?此應詳辯。爲卽燈焰與明爲因?爲由前生因緣和合,焰明俱起,余物障光明、而有影現?如何說此影用互爲因,理不應然。隨有無故。善因明者、說因果相言:若此有無,彼隨有無者;此定爲因,彼定爲果。俱有法中,一有、一切有,一無、一切無。理成因果。俱起因果,理且可然。如何可言互爲因果?卽由前說,此亦無違。若爾;如前所說造色互不相離,應互爲因。如是造色與諸大種,心隨相等與心等法、皆不相離,應互爲因。若謂如叁杖互相依住,如是俱有法、因果義成;此應思惟:如是叁杖、爲由俱起相依力住?爲由前生因緣合力,令彼叁杖、俱起住耶?又于彼中、亦有別物;繩鈎地等、連持令住。此亦有余同類因等。是故俱有因義得成。
  四解  大毗婆沙論十六卷十六頁雲:雲何俱有因?答:心與心所法、爲俱有因。心所法、與心、爲俱有因。問:何故前相應因中,不說心;今俱有因中,卽說心耶?答:平等義,是相應因義。心王是勝,與心所法、等義不顯;故不說心。辦一事義、是俱有因義。心心所法、辦事義同;故今說心。此中心者,卽一切心。心所法者,亦一切心所法。如其所應,展轉爲俱有因。如彼廣說。又十七卷十一頁雲:問:俱有因、以何爲自性?答:一切有爲法。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俱有因?俱有、是何義?答:不相離義、是俱有義,同一果義,是俱有義。相隨順義,是俱有義。此俱有因,定通叁世;有士用果。
  五解  入阿毗達磨論下十叁頁雲:諸有爲法、更互爲果,或同一果,名俱有因。如諸大種,所相能相,心心隨轉,更互相望。二因別者;如諸商人,更相助力,能過險路,是俱有因。諸所飲食,展轉同義,是相應因。心隨轉者:謂諸心所、及諸靜慮無漏律儀諸有爲相,以彼與心、俱墮一世一起一住一滅一果一等流一異熟因善因不善因無記;由此十因,名心隨轉。
  六解  發智論一卷十一頁雲:雲何俱有因?答:心與心所法爲俱有因。心所法與心爲俱有因。心與隨心轉身業語業爲俱有因。心與隨心轉不相應行爲俱有因。隨心轉不相應行與心爲俱有因。複次俱生四大種展轉爲俱有因。是謂俱有因。 - 朱芾煌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對“什麼是俱有因”的解釋

爲小乘所立諸法生起的六因之一。又作共有因、共生因。同時存在之法,相互爲因,稱爲俱有因。如地、水、火、風等四大,必四大相依而生,彼爲我之因,我爲彼之因,恰如叁叉之相依而立,故稱俱有因。四大之中,一大爲因,則其他叁大爲果;其他叁大爲因,則此一大爲果。蓋以相互爲因,亦必相互爲果之故。俱有因又可分爲互爲果俱有因、同一果俱有因之別。如以叁杖相倚,一杖爲其他二杖之因,同時其他二杖亦必爲此杖之因;此叁杖相互爲果之理亦然,稱爲互爲果俱有因。又如叁杖鼎足相倚,以支持一物;即由二物以上相互資助,以産生同一結果,譬如由多柱而支持一屋,稱爲同一果俱有因。見《俱舍論》卷六。 - 于淩波居士著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俱有因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