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方便解釋經論而將內容分成數段,再以精簡扼要之文字標示各部分之內容,稱爲科文。又作科章、科節、科段、分科等。又科目全部以圖示者,稱科圖。一般系將經典區別爲序分、正宗分(本論部分)與流通分(說明該經之功德而勸人流通之部分),稱爲叁分科經。將一經分成叁部分之作法,在印度始于佛地經論卷一,在我國則始于苻秦道安之時。
序又分爲二種,即:(一)通序,指從“如是我聞”至該經所舉聽衆之經文部分(如“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雲雲),乃共通于一切經典之體裁。(二)別序,指通序下之經文,依各經而異。又通序乃是使衆生起信之部分,故又稱證信序;別序則爲述說該經因緣之部分,故又稱發起序。然依善導之主張,“如是我聞”四字才是證信序,以下則皆爲發起序;而發起序之中相當于通序之部分,稱爲“化前序”;以上叁者合稱叁序。
通序又分六成就,即信(如是)、聞(我聞)、時(一時)、主(佛)、處(在……)、衆(與大比丘衆……)。所謂成就乃指在每一句子裏面,完全具備欲說之內容而言;佛教認爲佛經之通序必須具備上述六個條件。此外,亦有將主、處成就合一,而稱爲“五成就”者;亦有將聞成就分爲我、聞二成就者,則爲七成就。科文之法雖有其功能,然因過于複雜,難免受到非議。二十世紀以來,研究佛典之新方法興起,此種方式已逐漸不爲時人所采用。[大乘起信論、法華經文句卷一、法華經玄贊攝釋第一]
(術語)釋經論,分科其文句之段落者。是由秦之道安爲始。知一經之大意不可缺。文句一曰:“古講師俱敷弘義理不分章段,若純用此意,後生殆不識起盡。又佛說貫散,集者隨義立品。(中略)天親作論以七功德分序品,五示現分方便品,其余品各有處分。昔河西憑,江東瑤,取此意節目經文,末代尤煩,光宅轉細。(中略)昙鸾雲:細科煙揚,雜砺塵飛。蓋若過若不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