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浙江省錢塘江邊之月輪山上。其地原有六和寺,宋太祖開寶叁年(970)建塔以鎮江潮,故塔從寺名。宋太宗太平興國(976~983)
年間改寺名爲開化寺,塔名沿傳至今。底座占地一畝叁分,塔身高六十四公尺。初建時有九級,南宋初年重建成七級,外廓木檐八角十叁層。塔內有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刊之金剛經、觀音經碑,及二十九年跋之四十二章經。四十二章經系由特進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吳興郡開國公沈該等四十二人書成。
(堂塔)在浙江杭州南高峰下,其地舊有六和寺,宋開寶中建塔以鎮江潮,因名六和塔。太平興國中改寺名開化寺,而六和塔之名至今不改。
中國宋代古塔。位于浙江杭州錢塘江畔月輪山上。某地舊有六和寺,塔因寺得名。初建于北宋開寶叁年(970),吳越王錢 爲鎮江潮而建。共九級,高五十余丈,北宋宣和叁年(1121)焚毀。後經多次改建和整修,現存的磚構塔身爲南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重建,隆興元年(1163)建成。塔刹系明代重修,外部十叁層木檐系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重建。塔高59.89米,平面呈八角形,外觀十叁層,內爲七層,塔內有階梯可達頂層。塔內須彌座上磚雕的飛仙、樂伎、海石榴、荷葉花、寶相花、鳳凰、獅子、麒麟、仙鹿以及回紋、雲紋、如意等圖像,是研究南宋裝飾圖樣的可貴資料。塔內還存有南宋尚書省牒碑和四十二家寫的《四十二章經》殘石等。1953年和1970年兩次整修後,顯得更加垃觀。(暢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