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作外道六師。古印度佛陀時代,中印度(恒河中流一帶)勢力較大之六種外道。外道,系以佛教立場而言,實爲當時反對婆羅門思想之自由思想家,而在一般民衆社會中所流行之思想體系。凡六種,即:(一)珊阇耶毗羅胝子(巴San~jayaBelat!t!hiputta ),懷疑論者。不承認認知有普遍之正確性,而主張不可知論,且認爲道不須修,經八萬劫自然而得。(二)阿耆多翅舍欽婆羅(巴AjitaKesakambala ),唯物論、快樂論者。否認因果論,乃路伽耶派之先驅。(叁)末伽梨拘舍梨(巴MakkhaliGosa^la ),宿命論之自然論者。主張苦樂不由因緣,而惟爲自然産生。系阿耆毗伽派之主導者。(四)富蘭那迦葉(巴Pura^n!a Kassapa ),無道德論者。否認善、惡之業報。(五)迦羅鸠馱迦旃延(巴Pakudha Kacca^yana ),無因論之感覺論者。認爲地、水、火、風、空、苦樂、靈魂爲獨立之要素。(六)尼乾陀若提子(巴Nigan!t!haNa^taputta ),耆那教之創始人。主張苦樂、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必應償之,並非今世行道所能斷者。以上(叁)、(四)、(五)屬阿耆毗伽派,與(六)均屬于苦行主義派;又除(一)之外,余均站在唯物論之立場,主張聚積說。[雜阿含經卷四十叁、中阿含卷五十七箭毛經、增一阿含經卷叁十二、卷叁十七、四分律卷五十一、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二、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一、大智度論卷四十二、注維摩诘經卷叁、百論疏卷上之中、摩诃止觀卷十上、印度哲學研究第二]
爲古印度佛陀住世時代,中印度一帶勢力較大的六種外道。外道亦作外教、外學,指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是佛教稱其他教派的名詞。最早,這一名稱並不含有貶抑的意義。它的原意是說:“神聖而應受尊敬的隱遁者”,意思是苦行者、正說者。佛教自稱內道,經典稱爲內典,佛教以外的經典稱外典。到了後世,在這個名詞上附加上了異見、邪說等意義,就成爲一個含有侮蔑意義的貶稱了。不過,這些外道的學說,確是充滿了邪說謬見。且看六師外道的理論:一、富蘭那迦葉:他是一位無道德論者,他否認善惡和業報,他說:“斫伐殘害,煮炙割切,惱亂衆生,愁憂啼哭,殺生偷盜,淫佚妄語,踰牆劫賊,放火焚燒,非爲惡也;若以利劍脔割一切衆生,以爲肉聚,彌滿世間,此非爲惡,亦無罪報。于恒水南岸脔割一切衆生亦無有惡報,于恒水北岸爲大施會,施一切衆,利人等利,亦無福報。二、阿夷多翅舍欽婆羅:他是一位徹底的唯物論者,也是否定因果、業報輪迥論者,他不承認物質外有精神的存在。他說:受四大,取命終者,地大還歸地,水還歸水,火還歸火,風還歸風;悉皆敗壞,諸根歸空。人若死時,床舁舉身,置于冢間,火燒其骨,如鴿色,或變爲灰土。若愚若智,取命終者,爲斷滅法。叁、婆浮陀伽旃延:他也是唯物論者、無因論者,否定善惡業報者。他說:一切衆生,身有七分,何等爲七?地、水、火、風、苦、樂、壽命。如是七法,非化非作。不可毀害,如伊師迦草,安住不動,如須彌山。不舍不作,猶如乳酪。各不诤訟,若苦若樂,若善不善,投之利刀,無所傷害。何以故?七分空中無妨礙。命亦無害,何以故?無有害者及死者故。無作無受,無說無德,無有念者,及以教者。四、末伽梨拘舍梨:他是一位宿命論者,他認爲人生苦樂不由因緣,唯爲自然所産生。他說:人之善惡淨穢,悉由命定,非由戮力懈怠而得故。世間無因果業報,非自體,非教作,非精進所致,非自由意志,一切悉由命定。吾人之命運、環境、天性可別爲黑、青、紅、黃、白、純白等六,由此而受苦樂。賢愚不肖等、于曆八百四十劫盡有漏業,以業盡故,衆苦得盡自得解脫。這種謬論,佛陀批評它是用人發織成的衣服,夏不吸汗,冬不保暖,毫無用處,卻給社會帶來迷惑與不安。這一派在當時又被稱爲邪命派。
以上四種外道,全是否定因果,否定業報輪回者。尤其是富蘭那迦葉,他不僅否定業報因果,並且否定善惡,破壞社會道德秩序。奇怪的是,這種荒謬之見,在當時竟成爲一種哲學理論,受到許多人的擁護。也許這是對當時社會階級製度不平,婆羅門假冒爲善的一種抗議吧!在迷失、混亂的時代,這種破壞道德秩序的言論反易于爲人接受。另外兩種外道是:五、散阇耶毗羅胝子:這是一位懷疑論者,不承認認知有普遍的正確性,而主張不可知論。他認爲:善行惡行的果報,可說是有,可說是無,又可以說是有是無,也可以說非有非無。可說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詭辦論者。六、尼乾陀若提子:他是耆那教的教主,他的思想與佛教很接近,主張有因果業報,以修苦行爲解脫方法。信徒須守五戒——不殺、不盜、不淫、不妄、無所有(財物)。耆那教的戒律嚴謹,信徒有強固的向心力,是傳統的婆羅門教外,與佛教並存的兩大宗教。迄今印度尚有百數十萬耆那教信徒。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