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六種性?六種性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叁藏法數中都找到了“什麼是六種性”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六種性”的解釋

  (一)阿羅漢之六種性。阿羅漢依根性之利鈍分爲六種,即:(一)退法(梵pariha^n!a  -dharman  ),謂遇小惡緣即退失其所得者。(二)思法(梵cetana^  -dharman  ),謂恐懼退失其所得之證果,而常思自害者。(叁)護法(梵anuraks!an!a^  -dharman  ),謂于所得之法,歡喜而能自作守護者。(四)安住法(梵sthita^kam!pya  -dharman  ),又作住法、住不動法。謂不退亦不進,安住于其位者。(五)堪達法(梵prativedhana^  -dharman  ),又作升進法。謂堪能修練根,速達不動法者。(六)不動法(梵akopya  -dharman  ),謂于所得之法絕無退動者。

  此六種性自四善根位以來即已有之,故至無學位亦産生六種不同。其中,前五者爲鈍根,第六不動法爲利根,在見道,前五者稱爲信解,不動法稱爲見至;在修道,前五者稱爲隨信行,不動法稱爲隨法行;在無學道,前五者稱爲時愛心解脫、時解脫,不動法稱爲不時解脫、不動心解脫。又退法與思法二者在見修二道之學位中,缺恒時及尊重二種加行,護法僅有恒時之加行,安住法僅有尊重之加行,堪達法與不動法二者則具有恒時、尊重二種加行。又據大毗婆沙論卷六十二載,此六種性得配于下下、下中、下上、中下、中中、中上、上下、上中、上上等九品。[大毗婆沙論卷七、雜阿毗昙心論卷五、俱舍論卷二十五、順正理論卷六十八、顯揚聖教論卷叁、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十叁](參閱“九無學”147)

  (二)菩薩之六種性。又作六性、六慧。出于菩薩璎珞本業經卷上賢聖學觀品。就菩薩從因至果之行位而言,分六種性,即:(一)習種性,指十住位,此位之菩薩研習空觀,破除見思之惑。(二)性種性,指十行位,此位之菩薩不住于空,而能教化衆生,分別一切法性。(叁)道種性,指十回向位,此位之菩薩修中道之妙觀,因而通達一切佛法。(四)  聖種性,指十地位,此位之菩薩依中道之妙觀,破一分無明而證入聖位。(五)等覺性,指等覺位,此位之菩薩于妙覺雖遜一等,而勝于前四十位,得稱爲覺,故稱等覺性。  (六)妙覺性,指妙覺位,此位乃佛果之地位,妙極覺滿,故稱妙覺性。同經複說六堅、六忍、六慧、六定、六觀、六璎珞等,分別依次配于六種性。[菩薩地持經卷一種性品、仁王經疏卷中本(圓測)、四教義卷五、天臺四教儀集注卷下](參閱“種性”5870)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六種性”的解釋

  (名數)璎珞經分別菩薩從因至果之行位種性爲六位。見種性條。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六種性”的解釋

  (名數)璎珞本業經上說:一習種性,十住也,與前同。二性種性,十行也,與前同。叁道種性,十回向也,與前同。四聖種性,十地也,與前同。五等覺性,與前同。六妙覺性,妙極覺滿。此中性雖通于六位,而種局在于因。故前之四位,正名爲種。等覺雖猶在因,而勝于前位,故稱爲覺。不謂爲種也。

【叁藏法數】對“什麼是六種性”的解釋

  [出璎珞本業經]  種性者。種別性分也。種即種子。有發生之祢。性即性分。乃自分不改之義。璎珞經。對別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而論。故有六種性。然性通六位。種局在因。故前之四位名種。等覺雖在因。然勝前得稱爲覺。故不言種也。(局在因者。謂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皆屬于因位故也。)一習種性謂十住菩薩。研習空觀。被見思惑。故名習種性。(十住者。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隹灌頂住也。)二性種性謂十行菩薩。雖證本 - 明·一如等 撰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六種性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