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婆羅門教?婆羅門教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佛學常見辭彙中都找到了“什麼是婆羅門教”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婆羅門教”的解釋

  (Brahmanism)以婆羅門階級爲中心而發達之印度古代宗教。源于更古之吠陀信仰,約形成于西元前七世紀,尊信吠陀,信仰多神,遵守四姓製度,主張婆羅門至上,重視祭祀,以期生天涅槃之教派,後來演爲印度教。雅利安族自中亞遷徙入印,定居于印度河上遊五河地方,當時爲多數自然神之崇拜者;信仰經由多神之恩惠可得幸福,對諸神之贊歌且編爲梨俱吠陀(梵R!gveda  )。梨俱吠陀所說之諸神,共分天、空、地叁界,阿闼婆吠陀則在叁界之上另立光界,然仍以叁界爲基礎。又說叁界各有十一個天,而成叁十叁天。因此,天在婆羅門教乃至佛教,既指天神,亦指空神及地神。

  (一)天界諸神較著名者有:(1)特尤斯(梵Dyaus  ),爲雅利安民族中最具原始型態之神,約在印歐民族共住時代即已出現,系光明之神格化。對于地母而言,此神被稱爲天父。此神之形象爲牡牛狀,乃與稱降雨之雲爲牡牛者有關。(2)婆樓那(梵Varun!a  ),爲吠陀神界最有力之神,起源極古,乃威信之司法神,亦爲蒼穹之神格化,故以天爲座,以火神爲面,以太陽女神爲眼,以風神爲呼吸。此神爲宇宙之大王,規律(梵r!ta  )之保護者。佛教所謂轉輪王之思想,即由此神之特性演化而來。(3)代表太陽恩惠之密特羅(梵Mitra  ),代表太陽具體示現之女神蘇利耶(梵Su^rya  ),代表太陽活動之沙維特利(梵Savitr!  ),代表太陽養育之布鹹(梵Pu^s!an  ),代表太陽出于東、經于中而沒于西之毗修奴婆(梵Vais!  -n!ava  )。(4)烏舍(梵Us!as  ),乃代表黎明之女神,爲天父特尤斯之女、夜神拉脫麗(梵Ra^tri  )之妹、日神蘇利耶之母。年紀雖已老,而日日新生,永如少女,爲吠陀中最美之女神。(5)阿須雲(梵As/vin  ),爲海路之神及醫藥之神,對人類作廣泛之救濟,若人飄流于黑暗之海洋,即得大船來救。複能給盲者以眼,給折胫者以腳,給鳏者以妻,給寡者以夫。

  (二)空界諸神較著名者有:(1)因陀羅(梵Indra  ),爲吠陀神界最雄大、最威猛之神,乃爲雷霆之神格化,其母爲雲神牝牛(梵Gr!s!t!i  ,此神裂破其母之脅而生,生後即爲勇者,震動天地,手中常執金剛杵爲武器,故又稱金剛手。(2)羅特羅(梵Rudra  ),與山岚之神格化有關,亦與瘴疠之氣及雷電之力有關。(3)馬爾殊(梵Muruts  ),以羅特羅爲父,牡牛(雲神)爲母,通常是群體活動,其數或謂二十一,或謂一百八十,實即暴風之神格化。(4)窪尤(梵Va^yu  ),代表風速之神。(5)巴爾強耶(梵Parjanya  ),代表降雨之神。

  (叁)地界諸神較著名者有:(1)阿耆尼(梵Agni  ),爲火之神格化。(2)勃利哈斯帕帝(梵Br!haspati  ),爲祭壇之神。(3)蘇摩(梵Soma  ),爲酒神,後來演變爲月神,在梨俱吠陀中,有蘇摩與太陽女神蘇利耶結婚之傳說。(4)薩羅斯伐底(梵Sarasvati^  ),原爲河川女神,能爲人類除穢,給予人財富、勇敢、子孫。後來被視爲語神,又發展爲梵天之妻、吉祥天女、辯才天等。

  除了叁界之神,尚有動物之神格化者,如馬神、野羊神、野豬神、鳥神、蛇神等;植物之神格化者,如森林之主、森林全體之女神。又有魔神阿修羅(梵Asura  )、羅刹(梵Raks!as  )、畢舍遮(梵Pis/a^ca  )。此外,吠陀經典以人類皆系神之子孫,祖神分爲生、死二界,生界之祖神是摩■(梵Manu  ),最先之死者是耶摩(梵Yama  )及耶彌(梵Yami^  )兄妹二人,成爲死界之祖神,與摩■同爲遍照神毗婆斯伐特(梵Vivasvat  )與工巧神之女娑郎尤(梵Saran!yu  )所生,人類之初祖即是摩■。  

  雅利安族約于紀元前一千年東移至恒河上遊,據梨俱吠陀之原人歌載,由原人梵的頭生婆羅門種姓,由肩生刹帝利種姓,由腿生吠舍種姓,由足生首陀羅種姓,此四種姓即是祭師、武士、工商、奴隸等四大階級,每一階級皆爲代代世襲。神權時代之先民以司祭者爲力能通神,雖爲武士亦須聽從祭師之指導,以致形成先知先覺者必出于祭師階級之信念,並漸産生祭師階級擁有無上權威之觀念,因而亦形成婆羅門教教製之基礎。婆羅門教所規定者,即是以婆羅門階級爲中心而有其他叁個階級的設立,確立四姓製度,規定各姓之地位、義務。四姓之中,特以婆羅門階級爲神聖優越,吠陀之傳持教授是其特權,又視爲由彼等之祭祀儀禮能支配宇宙萬象。由此,又編成夜柔吠陀(梵Yajurveda  )及諸種梵書(梵Bra^hman!a  ),以解說祭祀之義,確立了婆羅門教之叁大綱領:(一)吠陀天啓主義,四吠陀中之所有記述均系出于大梵天之啓示。(二)婆羅門至上主義,婆羅門種姓之階級乃最高無上者。(叁)祭祀萬能主義。

  成立于西元前六世紀至二世紀間之婆羅門教聖典經書(梵Su^tra  ),其有關吠陀者有叁種:(一)法經(梵Dharma  Su^tra  ),集錄有關四姓各別之義務、社會法規、日常生活規定而成。(二)天啓經(梵S/rauta  Su^tra  ),說明祭官所司之大祭典。(叁)家庭經(梵Gr!hya  ),說明各家庭由家長司祭之儀式。此系婆羅門教在實際生活中之宗教製度,其實際生活既以祭祀爲重心,每日有定時恒課之祭祀,每月有新月及滿月祭,每年有例行之年祭及種種臨時祭,又有數年一次之大祭等。

  祭祀儀式大體分爲叁類:(一)家庭祭,包括受胎、出胎、命名、出遊、養哺、結發、剃發、入法、歸家、結婚、喪葬等。(二)供養祭,包括新月祭、滿月祭、火祭、祖先祭、初穗祭、四月祭、供獸祭等。(叁)蘇摩祭,凡是家庭祭及供養祭以外之大祭皆屬之,包括力飲祭、國王即位祭、火壇祭、古代以人作犧牲之人祀、國王計畫並吞四鄰小國之馬祀等。家庭祭之司祭人爲家長;供養祭及蘇摩祭均是天啓祭,司祭者爲專門祭官。可知並非所有婆羅門階級者皆爲司祭官,不過除婆羅門階級外,便無權利司祭祀之職,故凡有祭祀,必須禮請婆羅門階級行之。

  在高唱多神教之泛神論,信仰梨俱吠陀中諸神之同時,複于其上認定一個泛神論之至上神,以之爲統一原理來解說宇宙萬有。最初系以生主(梵Praja^pati  )爲至上神,次代之以梵(梵Brahman  ),至奧義書(梵Upanis!ad  )時代更以我(梵a^tman  )爲宇宙生成之原理,後又主張輪回轉生,由事火等法以期生天。佛典之中,如長阿含卷十叁阿摩晝經、卷十六堅固經、雜阿含經卷四、卷四十四、摩登伽經卷上示真實品等經文中皆載有當時婆羅門教徒之信仰及有關之行法。

  據長阿含經卷六記載,婆羅門階級自稱婆羅門種最爲第一,余叁種姓卑劣;婆羅門種清白,余皆黑冥;婆羅門種從梵天出,由梵口生,于現法中得清淨解,後亦清淨。又如長阿含經卷十五記載,婆羅門階級自稱具有五法成就:(一)七世以來,父母真正,不受他人輕毀。(二)通利諷誦種種不同之異學之書,善能分別、博綜世典之幽微,善識大人之相法,明察吉凶祭祀之禮儀。(叁)顔貌端正。(四)持戒具足。(五)智慧通達。故據摩奴法典(梵Ma^nava  -dharma-s/a^stra  )等之規定,唯婆羅門族可爲祭師,可教導他人吠陀聖典,可受他人衣食等布施,並有向四個階級中各娶一名女子爲妻妾等之特權。又此階級之男子將一生過程分作四個時期,每期各有其一定之本務。

  另據成實論卷七“叁業品”記載,依婆羅門教之觀點,世間有四品人,各自有不同之法則:(一)婆羅門有六法:自作天祠、作天祠之祭師、自讀吠陀、教他人讀吠陀、布施、受布施。(二)刹帝利有四法:自作天祠而不作天祠之祭師、從他人受吠陀而不授他人吠陀、布施而不受施、守護人民。(叁)吠舍有叁法:自作天祀而不作祭祀之師、自讀吠陀而不教他人、自布施而不受施。(四)首陀羅有一法:供給以上叁種姓之人。由于婆羅門教階級製度之不平等,娶妻蓄妾之數目亦有等級之別。

  于佛陀時代之前後,由于反婆羅門之學說勃興,在婆羅門之間遂編製各種規定祭祀內容之經書,如上文所說之天啓經、法經、家庭經等,均于此時期完成,規定各種祭祀之方式,並嚴格強調四種姓製度之等級差異。其後,由于時代之遞嬗,漸産生哲學思想上之分化,而分衍出數論、瑜伽、聲論(彌曼蹉、吠檀多)等學派,其中,彌曼蹉、吠檀多派繼承泛神論,提倡吠陀乃“常住絕對”,屬于正統婆羅門。與此同時,崇拜梵天、毗瑟笯(那羅延天)、濕婆等人格神之信仰亦興起。後來對毗瑟笯與濕婆二神之崇拜漸盛,而形成此叁神爲等位(即一體叁分)之學說,其後複分化爲以毗瑟笯爲至上神之毗瑟笯派,及以濕婆爲至上神之濕婆派。一般即以原始婆羅門教爲舊婆羅門教,或單稱婆羅門教;而稱毗瑟笯、濕婆二派爲新婆羅門教,或印度教(Hinduism)。龍樹時代,新婆羅門教已經確立,據中論卷一載,或有主張萬物由大自在天(即濕婆)而生之說,或有主張由韋紐天(即毗瑟笯)所生者;提婆之百論卷上舍罪福品亦列舉出韋紐天、摩醯首羅(大自在)天、迦毗羅、優樓迦、勒沙婆等;外道小乘涅槃論所說二十種外道中,韋陀論師、那羅延論師、伊賒那論師、女人眷屬論師、摩陀羅論師、摩醯首羅論師等即新婆羅門教之分派;又于大日經卷一入真言住心品及大日經疏卷一所舉出之叁十種外道中,尊貴外道及儒童外道即毗瑟笯派之支派,時、建立、流出、自在天、遍嚴、意生等六種外道即濕婆派之支派,此外,由玄奘大唐西域記全書多處之記載,揭舉出當時印度諸國盛行大自在天之信仰,可確知六、七世紀以後,濕婆派之勢力極爲興盛,又印度教之聖典富蘭那(梵Pura^n!a  )亦于玄奘時代之前後編成,書中詳述有關宇宙之創造、破壞、諸神諸仙之系統、世界各時期之狀態、古代之王統,及印度教之宗義儀式等。

  西元第八世紀頃,吠檀多學派有商羯羅(梵S/an%kara  )出,提倡絕對一元論,謀複興正統婆羅門思想,大力排擊佛教,由是,婆羅門教教運再度萌啓。爾後,諸分派續生,計有主張製限一元論者、不一不異論者、神人二元論者、清淨不二論者。迄十九世紀,藍姆漢羅伊(Ra^m  MohanRoy)創設梵協會(Bra^hma-sama^j),系受基督教影響以圖改革印度教,另有沙熱斯婆地(Daya^nanda  Sarasvati^)鼓吹複古思想,主張以吠陀主義爲基幹,強調純印度之民族宗教。[長阿含卷十四梵動經、卷十五究羅檀頭經、大毗婆沙論卷四、卷七十七、卷一九九、成唯識論卷一、大唐西域記卷二、卷四、卷七、卷十一、印度史綱要(李志純)、婆羅門教神觀(聖嚴)、婆羅門教教製(聖嚴)、E.W.  Hopkins:  The  Religionsof  India;  J.N.  Farguhar:  Outli

ne  of  the  Religions  Literature  ofIndia](參閱“四姓”1705、“印度教”2225、“吠陀”2820、“婆羅門”4463)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婆羅門教”的解釋

  (術語)古昔婆羅門種專奉之教法也。中有種種別派,而大要以梵王爲主,以四圍陀論爲經。大日經疏二曰:“于彼部類中,梵王猶如佛。四韋陀典猶如十二部經,傳此法者猶如和合僧。時彼聞如是等世間叁寶,歡喜歸依隨順修行。”

【佛學常見辭彙】對“什麼是婆羅門教”的解釋

  古印度婆羅門種人專奉的教法,以大梵天神爲主,以四圍陀論爲經。 - 陳義孝編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婆羅門教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