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身、口、意叁業。中觀論有“起叁行”之語,即爲起動叁業之謂。(參閱“叁業”638)
(二)叁行又指:(一)福行,即行十善等福,能招感天上、人間之果。(二)罪行,又稱非福行。即行十惡等罪,能招感叁惡道之苦。(叁)不動行,又稱無動行。即修有漏之禅定,能招感色界、無色界之果。因禅定不動,感果不動,福行罪行,非如異變,故稱不動。[大智度論卷八十八]
(名數)一福行,行十善等福感天上人間之果者。二罪行,又曰非福行,行十惡等罪感叁惡道之苦者。叁不動業,又曰無動行。修有漏之禅定感色界無色界之果者。是爲禅定不動之行,故雲不動,又感果不動,如福行罪行時,非如異變,故雲不動。見智度論八十八。
[亦名叁種業出大智度論並正法念處經] 一福行謂因修十善等福。報生欲界天上人間及阿修羅。享福受樂。故名福行。(十善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念欲。不嗔恚。不邪見也。梵語阿修羅。華言無酒。)二罪行謂因作五逆十惡等罪。報生畜生餓鬼地獄。責罪受苦。故名罪行。(五逆者。一殺父母。二破和合僧。叁出佛身血。四殺阿羅漢。五破羯磨僧也。十惡者。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绮語。貪欲。嗔恚。邪見也。)叁無動行(亦名不動行 - 明·一如等 撰
福行、罪行、不動行。福行是修行十善等之福業;罪行又名非福行,就是造作十惡等之惡業;不動行是四禅、四空處的禅行,也可以說是無漏解脫叁昧的出世間行。 - 陳義孝編
善行。不善行。不動行。人天福業名爲善行。叁塗罪業名不善行。色界無色界空地名不動行 - 唐·李師政 撰
瑜伽九十九卷五頁雲:雲何名行?謂略有叁行。一者、有犯。二者、無犯。叁者、還淨。如是叁種,略攝爲二。一者、邪行。二者、正行。應知有犯,說名邪行;無犯還淨,說名正行。
二解 集異門論叁卷十六頁雲:叁行者:謂身行、語行、意行。身行雲何?答:身亦名身行,身業亦名身行,入息出息亦名身行。于此義中,意說入息出息身行。所以者何?入息者:呼吸外風,令入身內。出息者:引發內風,令出身外。由此勢力,令身動轉,通暢安隱。故入出息,說爲身行。語行雲何?答:語亦名語行,語業亦名語行,尋伺亦名語行。于此義中,意說尋伺語行。所以者何?要尋伺已,能發語言;非無尋伺。是故尋伺,說爲語行。意行雲何?答:意亦名意行,意業亦名意行,想思亦名意行。于此義中,意說想思意行。所以者何?以想及思,是心所法,依止于心,系屬于心,依心而轉,扶助于心。是故想思,說爲意行。 - 朱芾煌
叁行者:福行、罪行、不動行。
一、福行 爲欲界之善業,當招樂果,是爲福行。
二、罪行 爲欲界之惡業,當招苦果,是爲罪行。
叁、不動行 爲屬于色界無色界之禅定意業,執持不動,不屬善惡,是謂不動行也。 - 明·楊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