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付法藏經卷叁載,毗婆屍佛時,一比丘頭痛,薄拘羅尊者持一诃梨勒果施彼食之,其病即愈。尊者因施果之故,于九十一劫中在天上人間享福快樂,且未嘗有病。後生于婆羅門家,其母早亡,父所娶之繼母苦厭尊者,曾五度加害之,然皆無所損。及長,出家學道,證得阿羅漢果。尊者以施果之善因,招感其後母五度加害而不死之果報,即:(一)置鏊不死,尊者年幼,于後母做餅時從而索之,後母憎嫉,將其置于熱鏊上,然不能燒害。(二)釜煮不死,尊者于後母煮肉時從而索之,母益嗔恚,擲其于熱釜中,然不能害。(叁)水溺不死,尊者于後母向河去時從而隨之,母即嫌惡,擲其于深水中而不溺斃。(四)魚吞不死,尊者于深水中被大魚吞入而不死。(五)刀割不死,尊者被魚吞入後,其魚亦遭捕入市場,然遇尊者之父買回,剖魚腹而救之。
[出付法藏經] 經雲。毗婆屍佛時。有一比丘患頭痛。薄拘羅尊者。持一诃梨勒果。施彼食之。其病即愈。因施果故。九十一劫。天上人間。享福快樂。未嘗有病。最後生婆羅門家。其母早亡。父娉後妻。苦厭拘羅。五度加害。皆無所損。及年既長。出家學道。得阿羅漢果。(梵語毗婆屍。華言勝觀。梵語薄拘羅。華言善容。梵語诃梨勒。華言天主持來。劫。梵語具雲劫波。華言分別時節。梵語波羅門。華言淨行。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一置X死謂薄拘羅年幼。後母作餅。從而索之。後母憎嫉。 - 明·一如等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