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念佛等十種念。又作十隨念。增一阿含經卷一載有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即止息心意之想動)、念安般(數息)、念身非常、念死等十念。
(二)稱名之十念。無量壽經卷上第十八願文有(大一二·二六八上)“乃至十念”,觀無量壽經亦說(大一二·叁四六上)“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二經均載有以十念念佛即可往生彌陀淨土之說,此說系淨土宗重要教義之根據。
關于“十念”之解釋,諸師說法不一,據昙鸾之往生論注卷上載,觀經(觀無量壽經)所言之十念,即憶念阿彌陀佛之總相及別相,又稱念其名號,不摻雜他想而專心持續者,可由此完成往生之因,故有“不必具足十念”之說。善導將十念解釋爲十聲稱名,日本源空之選擇本願念佛集即承此說,謂諸師依觀無量壽經之十念,而認爲必須具足十念之數始可往生,此是爲“十念往生”之說;但善導之十念,系指一生之稱名佛號乃至一聲之稱名,均可往生淨土,故立“念佛往生”之說。又念與聲同,故十念一念又作十聲一聲。其他諸師對此十念亦有種種說法,在元曉之無量壽經宗要中,有所謂“顯了十念”、“隱密十念”,而以觀經之十念爲顯了,慈等之十念爲隱密,無量壽經第十八願之十念則通于顯了及隱密。又義寂謂,每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一次,稱爲一念;宋代遵式之晨朝十念法載氣息十念之說(大四七·二一○中):“修淨業者,須每日清晨服飾已後,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氣爲一念,如是十氣名爲十念,但隨氣長短,不限佛數。”良遍之念佛往生決心記亦禀此說。空海之秘藏記則解十念爲十波羅蜜之義。
(叁)慈等之十念,系彌勒所問經(失佚)之說法,即憶念慈、悲、護法等十種,以爲性質及能力較佳之菩薩,可依此往生淨土。大寶積經卷九十二亦有此種說法,而稱“念佛十種心”。
(四)念過去佛等十念。菩薩受齋經載菩薩之十念,即念過去佛、念未來佛、念一切十方之現在佛、念屍波羅蜜持戒、念禅波羅蜜、念漚和拘舍羅、念般若波羅蜜、念禅叁昧六萬菩薩在阿彌陀佛所、念過去當來今現和上阿阇黎。此系針對前述念佛等十念爲小乘聲聞法,特明此爲菩薩所護之十念。
(術語)念佛等之十念也。見念條。[囗@又]十遍之稱名也。觀無量壽經曰:“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淨土宗如他宗之授叁歸五戒等,以十遍之稱名授其信者,謂之授十念。
[出諸經要集] 謂于佛等十境。起修十念。攝伏目心。勿使亡動。則正念現前。佛道可期矣。一念佛謂于如來相好功德。時常專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佛。二念法謂諸佛教法。爲修行之軌則。能除愛欲塵勞諸結使縛。時常專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法。(結使者。謂一切惑業纏結。而能驅使衆生。受生死之苦也。)叁念僧謂菩薩羅漢聖僧。鹹具種種功德。爲世福田。時常專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僧。(菩薩。梵語具雲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羅漢。梵語具雲阿羅漢。華言無學。)四念戒謂佛 - 明·一如等 撰
1.念十聲的南無阿彌陀佛。2.念十口氣的南無阿彌陀佛。 - 陳義孝編
另譯爲「十隨念」,十種憶念的修學法門,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念止息(定)、念安般(呼吸)、念身、念死」。 - 莊春江居士編
修行佛道者,由於工作忙,早晚功課可用十念法。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或念十口氣的南無阿彌陀佛(每口氣念五聲南無阿彌陀佛)。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