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指十事不合律製。又作十非事、十事、十淨。佛陀入滅後百年,跋阇子(巴Vajjiputtaka )主張“十事”可行,爲合法(淨);上座耶舍則以之不合律製,爲非法。欲審查此十事之律製根據,遂召開第二次之結集,其結果,據各律典之記載,上座部一致認爲十事不合律製規定。所謂“十事”即:(一)角鹽淨,爲供他日使用,聽任食鹽貯存于角器之中。(二)二指淨,當日晷之影自日中推移至二指廣間,仍可攝食。(叁)他聚落淨,于一聚落食後,亦得更入他聚落攝食。(四)住處淨,同一教區(界內)之比丘,得不必同在一處布薩。(五)隨意淨,于衆議處決之時,雖然僧數未齊,仍得預想事後承諾而行羯磨。(六)所習淨,隨順先例。(七)生和合(不攢搖)淨,食足後,亦得飲用未經攪拌去脂之牛乳。(八)飲阇樓□淨,阇樓□系未發酵或半發酵之椰子汁,得取而飲之。(九)無緣坐具淨,縫製坐具,得不用貼邊,並大小隨意。(十)金銀淨,得接受金銀。[印度之佛教第四章第二節(印順)](參閱“跋阇子”5287)
(故事)佛滅後一百年,比舍離地方比丘稱十個非法,因而引起第二結集之問題也。元來之性質,乃關于律者。見秘法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