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太虛?太虛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唯識名詞白話辭典中都找到了“什麼是太虛”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太虛”的解釋

  (1889~1947)浙江崇德人,俗姓張,本名淦森。法名唯心。爲民國以來佛教革新運動之倡導者。號華子、悲華、雪山老僧、缙雲老人。十六歲出家。十八歲受具足戒于甯波(即今鄞縣)天童寺寄禅和尚,時與圓瑛法師私交甚密。十九歲在西方寺閱讀藏經,因讀般若經而有悟境。其後遊學于楊仁山之祇洹精舍,與歐陽漸、梅光羲同學。因受時代思潮之激發,故主張革除佛教積弊,以弘教護國,進而興國救世。民國元年(1912)赴廣州宣揚佛法,被推爲白雲山雙溪寺住持。並與仁山法師首倡組織“佛教協進會”,進京晉谒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先生,提出改革佛教計畫,中山先生以手令褒勉之。旋倡改金山寺爲佛教大學,未獲成功。翌年,在南京創設中國佛教協進會,後並入中華佛教總會。在追悼寄禅和尚大會上,主張教理、教製、教産叁大革命,撰文鼓吹佛教複興運動,建立新僧團製度。

  民國叁年掩關于普陀山。某夜,忽聞前寺開大靜,心念蓦然斷息,複曆悟境。二十八歲又曆第叁次悟境。在關中先後撰寫佛法導論、整理僧伽製度論、首楞嚴經攝論等書。二十九歲出關後,即代圓瑛法師參加臺灣法會,遊曆日本,並在上海創設覺社,主編覺社叢書,翌年改爲海潮音月刊。叁十二歲,與歐陽漸之支那內學院有法義之诤。大師以平素反對用進化論之曆史考證法研究佛書,故于日本學者考證大乘起信論、楞嚴經等書爲僞書時,乃起而反對。嘗作“評大乘起信論考證”、“佛法總抉擇談”,力主法相必宗唯識,並爲起信論辯護。同時,倡導大乘八宗平等,而宗本天臺、禅宗。更主張以禅、律振興佛教,且擬弘揚大乘佛法于國際上。時人將其歸屬爲佛教界革新派之代表,而以谛閑大師爲守舊派之代表。

  民國十叁年,在廬山舉行世界佛教聯合會。次年,率團出席日本東亞佛教大會,並考察日本佛教,日人尊之爲“民國佛教界之盟主”。民國十六年,任廈門南普陀寺住持兼閩南佛學院院長。十七年在南京創設中國佛學會,並弘化于英、法、德、荷、比、美各國,應法國學者建議,在巴黎籌設“世界佛學院”,爲中國僧人赴歐美傳播佛教之始。自此聲望日隆,國內有視之爲佛教救星者。四十四歲,住持奉化雪窦寺。次年,與熊十力、支那內學院有法義之辯。四十九歲,作“我的佛教革命失敗史”,自陳佛教改革每遭挫折之原因。其後,積極從事于建立佛教中心組織之工作,民國叁十二年與于斌、馮玉祥、白崇禧等組織中國宗教徒聯誼會。抗戰勝利後,任中國佛教整理委員會主任、國民精神總動員會設計委員等職。叁十五年受宗教領袖勝利勳章。師意欲成立中國佛教會,惜未克達成,即于民國叁十六年示寂于上海玉佛寺直指軒,享年五十九歲。

  師一生倡導佛教革命,致力佛教事業,雖未能竟願,然其影響則極爲深遠。自謂:“志在整理僧伽製度,行在菩薩瑜伽戒本。”故綜其一生,皆爲實踐佛僧、佛化、佛國之叁佛主義而努力。首先,爲提倡僧教育,培植僧材,設立武昌佛學院(1922)、閩南佛學院及漢藏教理院(1931,重慶北碚缙雲寺)。其次,創辦海潮音、佛化報、佛化新青年等雜志以弘揚佛法。民國十八年,更著手組織“世界佛學院”,以建立人生佛教,促使佛教世界化。並派遣學僧分赴西藏、印度、錫蘭等地留學,以從事巴利文、梵文、藏文之研究。其造就培養之人材甚多,有法舫、法尊、芝峰、印順、

大醒、大勇等人。其主要著作有整理僧伽製度論、釋新僧、新的唯識觀、震旦佛教衰落原因論、法相唯識學、真現實論等,後由印順等輯爲太虛大師全書六十四冊行世。[太虛大師年譜、太虛自傳]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對“什麼是太虛”的解釋

近代佛教領袖,佛教思想家。俗家姓呂,名淦森,浙江崇德人,清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生,十六歲于蘇州小九華寺出家,同年于甯波天童寺依寄禅和尚受具戒。二十一歲曾就讀于楊仁山創辦的祇洹精舍。宣統叁年,任廣州白雲山雙溪寺住持,因與革命黨人交往不容于清廷,離粵返滬。民國初年在普陀山閉關叁年。民國七年與章太炎、陳元白在上海組織覺社,出版“覺社叢刊”(後改名海潮音,發行迄今。)十一年在武昌創辦“武昌佛學院”,與歐陽竟無在南京創辦的“支那內學院”,爲當時的兩大佛學中心,以後數年間,兩學院間以對唯識學所見不同,屢有法義之诤。如兩院間對于《因明作法》之诤,《起信論》真僞之诤,《唯識抉擇談》與《佛法總抉擇談》之诤等,太虛大師與歐陽竟無都是筆戰中的主角,法海波瀾,至爲壯闊。



太虛大師于唯識學有深入的研究,他在武昌佛學院、閩南佛學院、及多處演講場合,都講過唯識,民二十一年,大師著《法相唯識學概論》,王恩洋、唐大圓、張化聲、梅光羲、黃忏華等多人爲之序,可見大師對此書的重視。大師嘗判大乘佛教爲叁宗,他于《論大乘叁宗》一文中稱;“往者嘗據大乘空與非空不空,合說大乘爲一切法空宗,唯識圓覺宗之二宗。然以唯識與圓覺猶可分也。究竟顯了,乃分爲叁宗;一、法性空慧宗,……以無漏般若主。法相唯識宗,……以有爲唯識主。法界圓覺宗:無爲真如主。”大師于民國叁十六年(一九四七)在上海逝世,享年五十九歲。遺著輯爲《太虛大師全集》,全文七百萬言。 - 于淩波居士著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太虛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