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va^sana^,巴利語同。又作煩惱習、余習、殘氣。略稱習。由于吾人之思想及行爲(尤以煩惱)經常生起,其熏習于吾人心中之習慣、氣分、習性、余習、殘氣等,稱爲習氣。如由納香之箧中取出香,箧內猶存香氣;用以比喻雖滅除煩惱之正體(稱爲正使),尚存習慣氣分。佛典中所記載,如難陀之淫習、舍利弗及摩诃迦葉之嗔習、卑陵伽婆跋之慢習、摩頭婆私吒之跳戲習、憍梵缽提之牛業習等,均爲習氣之例;唯有佛乃能永斷正使及其習氣。
唯識宗以習氣爲種子之異名,乃現行熏習之氣分,具有産生思想、行爲及其他一切有爲法之能力,含藏于阿賴耶識中。又將習氣分爲叁種,稱爲叁種習氣、叁種熏習,即:(一)名言習氣,指依名言(言語之表象)而熏成之種子(即名言種子),系使一切有爲法各自産生之直接原因。亦即由名相概念熏于阿賴耶識形成之種子;此類種子反轉過來即成爲現實各種事物之原因。若就引生等流果(與因同種類之果)之觀點而言,名言習氣又稱爲等流習氣。其中又可分依表義名言(以音聲表義)與顯境名言(緣慮對境之心、心所)而産生之二種習氣。(二)我執習氣,乃依我執而熏成之習氣。亦即由吾人之“我見”熏習阿賴耶識而成之種子;此類種子即是吾人于現實生活中分別你、我及其他種種差別之原因。(叁)有支習氣,由有支(梵bhava^n%ga ),即叁有(于叁界之生存)之因(支即因之意)所熏成之善惡業種子。亦即吾人自身所作善惡諸業熏于阿賴耶識而成之種子;此類種子即是後世獲得各種不同果報之原因。若就其招感異熟果(果報)之觀點而言,有支習氣又稱爲異熟習氣。
此外,諸善根積習之氣分,亦稱習氣。如舊華嚴經卷四十離世間品所載,第十地之菩薩有菩提心習氣(又稱本氣)、善根習氣(成行氣)、教化衆生習氣(下化)、見佛習氣(上見)、于清淨土受生習氣(受生)、菩薩行習氣(大行)、大願習氣(十願)、波羅蜜習氣(十度)、出生平等法習氣(理智)、種種分別境界習氣(量知)等,凡十種,皆由厭伏煩惱之故,于諸行積累熏習氣分,方能究竟斷伏煩惱,稱爲習氣。除上記之外,另有等流習氣與異熟習氣,或名言種子與業種子等之分別。[大智度論卷二十七、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二、成唯識論卷八、十地經論卷十一、俱舍論光記卷一、大乘義章卷五本、華嚴經疏卷五十叁](參閱“種子”5863)
(術語)大乘之妄惑,分現行與種子及習氣叁者,既伏惑之現行,且斷惑之種子,尚有惑之氣分而現惑相,是名習氣。舍利弗既斷嗔惑之種子,而動則怒氣如摧,是嗔惑習氣尚存之現證,叁乘中聲聞全不斷之,緣覺稍侵害之。佛全斷之。述記二末曰:“言習氣者,是現行氣分薰習所成,故名習氣。”
壞習慣。 - 陳義孝編
猶言習慣,系長期養成的難以改變的行爲、語言和意向。如宋·蘇轼《再和潛師》詩:“東坡習氣除未盡,時複長篇書小草。”陸遊《抄書詩》:“書生習氣重,見書喜欲狂。”“習氣”多含貶義。如謂“官僚習氣”、“流氓習氣”等。“習氣”一詞出于梵語Vasana,謂現行的煩惱曆久而形成的種種積習,包括“名言習氣”、“我執習氣”等。正如唐·窺基《成唯識論述記》卷二所說:“言習氣者,心現行氣分重習所成。”習氣相續到成熟時,能招生死果報。法相宗認爲:斷除了煩惱的“種子”,伏除了煩惱的“現行”之後,還存在煩惱的“習氣”。“習氣”在煩惱中程度較輕微,但是難以斷除。隋·智顗《四教儀》卷八謂:“十佛地者,大功德力資智慧,一念相應慧觀真谛,習氣究竟盡也。”這就是說,二乘羅漢還有“習氣”,只有佛才能完全斷除“習氣”。(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瑜伽六卷七頁雲:謂于諸行中,曾有淨不淨業,若生若滅。由此因緣,彼行勝異,相續而轉。是名習氣。由此相續所攝習氣故;愛不愛果生。是故于我無過,而汝不應道理。 - 朱芾煌
又作煩惱習、余習、殘氣。略稱習。就是我人經常生起的思想及行爲,其熏習于我人心中的習慣、氣分、習性、余習、殘氣等,稱爲習氣。如由納香之箧中取出香,箧內猶存香氣;用以比喻雖滅除煩惱之正體,尚存習慣氣分。唯識宗以習氣爲種子的異名,乃現行熏習之氣分,具有産生思想、行爲及其他一切有爲法之能力,含藏于阿賴耶識中。又將習氣分爲叁種,稱爲叁種習氣,即名言習氣、我執習氣、有支習氣,見分釋條。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