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究竟圓滿之佛教。于舊譯華嚴經卷五十五,有爲善財童子說圓滿因緣修多羅之記載。在我國,將諸經典內容體系化,以作教相判釋,而稱究竟圓滿之教爲圓教。
(一)北魏慧光判立漸、頓、圓叁教,而將華嚴經列入圓教。
(二)隋代智顗大師判五時八教,其中化法四教即包括叁藏教、通教、別教和圓教;其中圓教之“圓”即不偏而圓滿之意。據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一之五載,若就教理義門之大小而言,則通、別二教爲“小中大”,圓教爲“大中大”;若就教相之偏圓而言,則藏、通、別叁教爲“偏中圓”,圓教爲“圓中圓”;若就教義之圓滿究竟與否而言,則通、別二教爲“半中滿”,圓教爲“滿中滿”;若就權實而言,則別教爲“權中實”,圓教爲“實中實”;若就頓漸而言,則別教爲“漸中頓”,圓教爲“頓中頓”;若就谛理之真俗而言,藏、通、別叁教爲“俗中真”,圓教爲“真中真”;若就義法之了義與否而言,藏、通二教爲“不了義”,別教爲“不了中了”,圓教爲“了中了”;若就經典之判釋而言,于華嚴、方等、般若之說法中,雖亦皆說圓教,但均屬未開顯之圓,而非純粹之圓教,僅有法華經方屬純圓。
(叁)唐代法藏判立小乘教、始教、終教、頓教、圓教等五教,而將華嚴經列入第五之圓教。圓教即一乘教法,分爲同教一乘、別教一乘二種。但以別教一乘超越諸經,乃說華嚴經之圓融無礙,故圓教又特指別教一乘。
(四)唐代元政判教,以真言密教爲一大圓教。日本天臺之密教亦采此說而發展,並且設立教判。
(五)日本天臺圓宗,如圓(頓)戒,在天臺宗爲超越一切之差別,而互相融合,相輔相成。圓頓戒之本意乃依于法華開顯之妙旨,授與梵網經所說之十重四十八輕戒。此戒本爲我國天臺大師智顗所倡,後由日僧最澄傳入日本。迄今此一教說頗受一般重視,而爲日本天臺宗徒所特崇。[華嚴經旨歸、金剛頂經疏卷一末、四教義卷一](參閱“五教十宗”1146)
(二)明代民間宗教。又稱大同教。安徽巢縣方榮升所創。宣稱以解除無邊衆生痛苦爲宗旨,謂真命天子下凡,過去爲燃燈佛青蓮掌世,爲無極青陽教;現今是釋迦佛紅蓮掌世,爲太極紅陽教;未來是彌勒佛白蓮掌世,爲皇極白陽教。至彌勒掌天盤之世,混沌七七日,日月改行,氣候更變,唯習圓教者可免此劫。主要經卷有定劫寶卷、破邪顯正明心錄、應劫冊等。盛行于長江下遊各省。嘉慶二十年(1815)密謀起義,爲清廷剿滅。
(術語)以名大乘窮極之實教。後魏光統律師立叁教,第叁爲圓教。圓教之名,自此始。其後由晉華嚴經五十五:“爾時如來,知衆生應受化者,而爲演說圓滿因緣修多羅。”又“顯現自在力,演說圓滿經。”之經文而立名。天臺宗判四教,第四爲圓教,華嚴宗複立五教,第五爲圓教。今依臺宗之說釋之,先就圓體言之,則爲圓融圓滿之二義。十界叁千之諸法,一如一體,謂爲圓融,十界叁千之諸法,條然具足,謂爲圓滿,亦曰圓足。圓融爲空谛,圓滿爲俗谛,此二相即不二爲中谛。觀此叁谛于一時,謂爲圓。輔行二之一曰:“圓名圓融圓滿義,又圓者全也。李奇雲:圓錢也,即圓全無缺也。”四教儀一曰:“圓以不偏爲義,此教明不思議因緣二谛中道事理具足不別,但化最上利根之人,故名圓教也。”次就行位言之,則謂爲圓頓。華嚴經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涅槃經說發心究竟二無別是也。頓者頓極頓足,諸法本圓融,故一法圓滿一切法,以一念之開悟,頓疾極足佛果,謂爲圓頓。是天臺所判四教中,第四圓教之所诠也。是爲宗之極致。故教名圓頓宗。戒名圓頓戒。觀名圓頓觀。輔行二之一曰:“圓頓者,頓名頓極頓足。(中略)體非漸教,故名爲頓。”次稱叁谛相即之實相,不可思議。謂爲圓妙。釋簽一之一曰:“圓,覺妙之別名。”四教儀集解下曰:“叁谛圓融,不可思議,名爲圓妙。”
大乘究竟圓滿的教法,爲天臺所立四教之第四,或華嚴宗所立五教之第五。 - 陳義孝編
大乘究竟圓滿的教法。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