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願智?願智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法相辭典中都找到了“什麼是願智”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願智”的解釋

  梵語pran!idhi-jn~a^na。謂如願知悉一切智慧。爲佛共德之一,僅不動羅漢(六種阿羅漢中最高位者)所能起者。乃先發誠願求知彼境,而以世俗智爲自性,複依第四靜慮爲其所依,由此加行而引發之妙智。

  俱舍論卷二十七(大二九·一四二上):“以願爲先,引妙智起,如願而了,故名願智。此智自性地種性身與無诤同,但所緣別,以一切法爲所緣故。(中略)諸有欲起此願智時,先發誠願求知彼境,便入邊際第四靜慮以爲加行,從此無間隨所入定勢力勝劣,如先願力引正智起,于所求境皆如實知。”

  此外,成實論卷十六以願智爲五智之一,指于諸法中無障礙之智。[大毗婆沙論卷一七八、卷一七九、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七十五、俱舍論光記卷二十七]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願智”的解釋

  (術語)如來共德之一(共德爲別于不共德之語),謂如願生來之妙智也。俱舍論二十七曰:“以願爲先,引妙智起。如願而了,故名願智。”

【法相辭典】對“什麼是願智”的解釋

瑜伽六十九卷十四頁雲:雲何願智?謂俱分解脫利根阿羅漢苾刍、熏修邊際第四靜慮、爲依止故;若聲聞乘,隨聲聞智所行境界;若獨覺乘,隨獨覺智所行境界;起如是願。願我當知如是如是所知境界。從此趣入熏修邊際第四靜慮。既入定已;隨先所願,一切了知。若諸如來、遍于一切所知境界,智無障礙。
二解  無性釋九卷二十四頁頌雲:無功用無著,無礙常寂定。于一切問難,能解釋;歸禮。此頌顯願智、勝聲聞等,由五相故。謂無功用故,無著故,無礙故,常寂定故,一切疑難、能解釋故。諸聲聞等所得願智、隨其所願,而入于定。唯能知此,不知其余。佛卽不爾。由無功用智,不作功用,如末尼天樂,隨願能知一切境界。由無著智,于所知境,皆無滯故。由無礙智,斷煩惱障、幷習氣故。由常寂定,定障斷故。如有頌言:那伽行寂定,那伽住寂定,那伽坐寂定,那伽臥寂定。由此所發微妙願智,于一切時,善能解釋一切問難。
叁解  雜集論十四卷一頁雲:願智者:謂依止靜慮,于爲了所知願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說。所以者何?由得願智者,爲欲了知所有叁世等所應知事,先于彼彼事、發正願心,願我如實了知如是如是;次入增上靜慮。從彼起已;所願成滿。謂能了知所應知故。又雲:願智作何業?謂善能記別叁世等事。一切世間鹹所恭敬。由達一切,所歸仰故。
四解  俱舍論二十七卷七頁雲:辯論诤已;次辯願智。頌曰:願智能遍緣;余如無诤說。論曰:以願爲先,引妙智起,如願而了;故名願智。此智自性地種姓身,與無诤同。但所緣別。以一切法爲所緣故。毘婆沙者、作如是言:願智不能證知無色。觀彼因行,及彼等流差別故知。如田夫類。諸有欲起此願智時,先發誠願,求知彼境;便入邊際第四靜慮,以爲加行;從此無間,隨所入定勢力勝劣,如先願力,引正智起;于所求境,皆如實知。
五解  發智論十八卷十七頁雲:願智雲何?答:如阿羅漢、成就神通,得心自在;隨欲知義,發正願已;便入邊際第四靜慮。從定起已;如願皆知。願智、當言善耶,無記耶?答:或善或無記。
六解  大毗婆沙論一百七十八卷十一頁雲:願智雲何?答:以阿羅漢、成就神通,得心自在,隨欲知義,發正願已;便入邊際第四靜慮。從定起已;如願皆知。隨欲知義者:問:何故阿羅漢、欲知義耶?答:叁因緣故。一、爲饒益弟子故,二、爲住持佛法故,叁、爲知世間安不安故。饒益弟子者:謂阿羅漢、于諸弟子修觀行時,法應觀彼入聖久近。我壽盡來,某甲能入正性離生不。設不能入者:我命終後,有余能教令得入不。如此皆以願智。故知是等、名爲饒益弟子。住持佛法者:謂阿羅漢、或有經營窣堵波毗诃羅僧伽藍等佛法僧事時,法應觀察久近成辦。盡我壽來,爲能辦不。設不辦者,我命終後,爲有余人能續辦不。或有國王大臣長者及商主等,欲于佛法作衰損事。有阿羅漢、念欲化之。卽便觀察;彼可化不。設可化者;爲久近耶?我壽盡來,化事果不。設不果者;我命終後,有能續不。此等皆以願智。故知諸如是事,名住持佛法。知世間安不安者:謂阿羅漢、或時觀察所在國土、及時分中,當有豐儉怖畏安隱疾疫等事。欲令自他知趣舍故;起願智知。如彼廣說。又雲:問:願智自性是何?答:自性是慧。如自性,如是我物性相本性亦爾。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願智?答:如願能知,故名願智。問:爲如自願能知?爲如他願能知耶?答:如自願亦知,如他願亦知。隨所所願,皆能知故。複次知所有願,故名願智。願有二種。謂菩提願、及有願。菩提願者:如慈氏等願。有願者:如阿氏多等願。知此等願,故名願智。複次智隨願起,故名願智。謂此智殊勝,要由先願作意加行所引發故。如來雖無作意加行;而亦必有心願爲先。 - 朱芾煌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願智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