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adhipati-pratyaya。(一)爲四緣之一。乃一切有爲法生起或結果之間接原因,凡有強勝之勢用,能成爲他法生起、結果之助力者,皆稱爲增上緣。如六根能照境發識,有增上之力用,于諸法生時,不生障礙;又如田、糞、水等,于諸苗稼等,皆有成辦之助力,故稱爲增上緣。大乘義章卷叁(大四四·五一六下):“增上緣者,起法功強,故曰增上。”
增上緣可分爲二:(一)與力增上緣,指能促成“法”之生起者。(二)不障增上緣,指不妨礙法之生起者。由此得知,宇宙萬法無一不具有此緣之功能,且一法即使不直接爲人知覺,依舊有其增上之影響,故增上緣較所緣緣(被知覺之客體與能知覺的主體間之關系)更普遍。然增上緣之範圍亦有所限製,即:(一)一物不能影響自己,亦即一物不能爲自身之增上緣。(二)有爲法不能作爲無爲法之增上緣;此因無爲法原本即是無生之法,故不屬四緣之範圍內,自然亦不受增上緣所影響。[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二、大毗婆沙論卷十七、卷一○七、雜阿毗昙心論卷二、大智度論卷叁十一、成唯識論述記卷七末](參閱“四緣”1832)
(二)爲攝取叁緣之一。乃淨土門中以彌陀本願,作爲衆生往生之增上緣。觀經玄義分(大叁七·二四六中):“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爲增上緣也。”(參閱“攝取”6846)
(術語)四緣之一。謂起他法與以強力者。如眼根之能生眼識,田土之能生米麥。大乘義章叁本曰:“增上緣者,起法強,故曰增上。”觀經玄義分曰:“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爲增上緣也。”
見四緣條。 - 陳義孝編
瑜伽五十二卷一頁雲:雲何增上緣?謂眼等處,爲眼識等俱生增上緣。若作意于所緣境,爲諸識引發增上緣。若諸心心所,展轉互爲俱生增上緣。若淨不淨業,與後愛非愛果,及異熟果,爲先所作增上緣。若田糞水等,與諸苗稼,爲成辦增上緣。若彼彼工巧智,與彼彼世間工巧業,爲工業增上緣。
二解 如四緣中說。
叁解 瑜伽八十五卷十二頁雲:增上緣者:謂五識等,以眼等各別所依,爲增上緣,及以能生作意等,爲增上緣。意識身等,以四大種身,及能生作意等,爲增上緣。又先所造業,望所生愛非愛果,當知亦是增上緣。如是資糧、望道,道、望得涅盤,當知亦是增上緣攝。
四解 成唯識論七卷二十頁雲:四、增上緣。謂若有法,有勝勢用,能于余法,或順或違。雖前叁緣,亦是增上;而今第四,除彼取余。爲顯諸緣差別相故。此順違用,于四處轉。生住成得四事別故。然增上用,隨事雖多;而勝顯者,唯二十二。應知卽是二十二根。前五色根,以本識等所變眼等淨色爲性。男女二根,身根所攝故;卽以彼少分爲性。命根,但依本識親種分位假立;非別有性。意根,總以八識爲性。五受根,如應各自受爲性。信等五根,卽以信等及善念等而爲自性。未知當知根,體位有叁種。一、根本位。謂在見道。除後剎那。無所未知可當知故。二、加行位。謂暖頂忍世第一法。近能引發根本位故。叁、資糧位。謂從爲得谛現觀等,發起決定勝善法欲,乃至未得順決擇分,所有善根,名資糧位。能遠資生根本位故。于此叁位,信等五根、意、喜、樂、舍、爲此根性。加行等位,于後勝法,求證愁戚,亦有懮根。非正善根,故多不說。前叁無色,有此根者,有勝見道傍修得故。或二乘位回趣大者,爲證法空,地前亦起九地所攝生空無漏。彼皆菩薩此根攝故,菩薩見道,亦有此根。但說地前。以時促故。始從見道最後剎那,乃至金剛喻定,所有信等無漏九根,皆是已知根性。未離欲者,于上解脫,求證愁戚,亦有懮根;非正善根,故多不說。諸無學位無漏九根,一切皆是具知根性。有頂雖是遊觀無漏;而不明利,非後叁根。二十二根自性如是。諸余門義,如論應知。
五解 雜集論五卷七頁雲:增上緣者:謂任持增上故,引發增上故,俱有增上故,境界增上故,産生增上故,住持增上故,受用果增上故,世間清淨離欲增上故,出世清淨離欲增上故;是增上緣義。任持增上者:謂風輪等,于水輪等。器世間,于有情世間。大種、于所造。諸根、于諸識。如是等。引發增上者:謂一切有情共業,于器世間。故有漏業,于異熟果。如是等。俱有增上者:謂心、于心所。作意、于心。觸、于受。如是等。此後增上,依二十二根建立。境界增上者:謂眼耳鼻舌身意根。由此增上力,色等生故。産生增上者:謂男女根。由此增上力,得入胎故。住持增上者:謂命根。由此增上力,衆同分得住故。受用果增上者:謂苦樂懮喜舍根。依此能受愛非愛異熟故。世間清淨離欲增上者:謂信勤念定慧根。由此製伏諸煩惱故。出世清淨離欲增上者:謂所建立未知欲知根、已知根、具知根。由此永害諸隨眠故。 - 朱芾煌
唯識宗所立四緣之一。乃一切有爲法,生起或結果之間接原因,凡有強勝之勢用,能成爲他法生起、結果的助力者,皆稱爲增上緣。如六根能照境發識,有增上之力用,于諸法生時,不生障礙;又如田、糞、水等,于諸苗稼等,皆有成辦之助力,故稱爲增上緣。《大乘義章》卷叁載:“增上緣者,起法功強,故曰增上。”增上緣可分爲兩種,一、與力增上緣,指能促成他法之生起者。二、不障增上緣,指不妨礙他法之生起者。由此得知,宇宙萬法無一不具有此緣的功能,且一法即使不直接爲人知覺,依舊有其增上之影響,故增上緣較所緣緣更普遍。然增上緣之範圍亦有所限製,即:一、一物不能影響自己,亦即一物不能爲自身之增上緣。二、有爲法不能作爲無爲法的增上緣;此因無爲法原本即是無生之法,故不屬四緣之範圍內,自然亦不受增上緣所影響。 - 于淩波居士著
是衆生稱念佛,念念都能夠消無量劫以來的罪業,當命終時,佛就來迎接他往生西方。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