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齋戒?齋戒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佛學常見辭彙中都找到了“什麼是齋戒”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齋戒”的解釋

  廣義言之,指清淨身心,而慎防身心之懈怠;狹義而言,則指八關齋戒,或特指過午不食之戒法。齋之梵語爲  upos!adha,巴利語uposatha,音譯烏逋沙他、布薩陀婆,略譯爲布薩。原爲古印度之祭法,即每隔十五日舉行一次集會,令各自忏悔罪過、清淨身心,于此日,祭主並行斷食而住于清淨戒之法。至佛陀時代,尼幹子等外道亦沿用此風,集會一處而持斷食等四戒;由是,佛陀亦允于僧團中采用此一行事,此乃僧團布薩之由來。

  准此可知,“齋”之本意原爲清淨之謂,後漸轉指不過中食(過午不食)之法;能持守此法者,稱爲持齋;持齋期間所食之物,或法會時所供養之食,稱爲齋食。此外,以食物供養僧侶亦稱爲齋;此類之法會則稱齋會。于原始佛教、部派佛教時代,齋食乃特指午前所食之食(又稱中食),午後食者即非齋法,此系就其“食時”而言;至大乘佛教時代,乃以慈悲禁殺之意,轉而側重于“食體”,故以素食爲齋,如我國佛教徒多將素食習稱爲“吃齋”、“持齋”;然嚴格言之,其與戒律中“齋”之本意並無直接關系。

  中阿含卷十四大天□林經、增一阿含經卷十六等,舉出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叁日、二十九日、叁十日等六日爲六齋日,惟不以斷食等苦行爲旨,而強調忏悔、清淨等精神。于此六日必集僧衆誦呗說戒經,使比丘安住于淨戒中以長養善法;在家二衆亦須于六齋日持守八戒而增長善法。又雜阿含經卷五十、長阿含經卷二十忉利天品等,于六齋日外,另舉出每年正月、五月、九月等“叁長齋月”之說。

  蓋凡有持齋,則必有戒,故齋戒二字自古並稱。上文所述即爲齋戒之廣義含義,狹義言之,即指中阿含卷五十五持齋經中所謂“聖八支齋”者,亦即今日教內習稱之八關齋戒(又稱八關齋、八戒),此一戒律乃專供優婆塞、優婆夷等在家二衆于一日一夜受持出家之戒。其內容于諸經所舉頗有異說,然通常所謂之八戒者列舉如下:(一)離殺生。(二)離不與取,“不與取”系指未經他人允諾而自行取用他人之物,亦即偷盜之意。(叁)離非梵行,梵行即清淨不淫之行。(四)離虛诳語,舉凡兩舌、惡口、妄言、绮語等均屬之。(五)離飲諸酒,酒能亂性昏智,妨礙修行,故須遠離。(六)離眠坐高廣嚴麗床座,不坐臥于一尺六寸以上或寬大華麗之床座,以免養尊處優,習于放逸。(七)離塗飾香鬘及歌舞觀聽,即不以香花、花鬘佩戴于身,不以香油等塗抹于身,不作歌舞倡伎,亦不無故前往觀聽。(八)離食非時食,即上記所謂之不過中食,此系八戒中之最重要者。

  此外,菩薩善戒經亦列舉: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自贊毀他、不悭惜財法、不嗔受悔、不謗亂正法等八種。大智度論卷十叁則舉出:不惱害、不劫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語、不绮語、不飲酒等八者。諸經中舉出多種有關持守八齋戒之功德者,例如中阿含卷五十五持齋經、增一阿含經卷十六均謂,受持者于命終後必生于欲界六天,不墮叁途八難;優婆塞戒經卷五之八戒齋品亦雲,可除去五逆罪,並滅除其余一切之罪障。

  我國儒家自古亦有齋戒之說,論語謂:“齋必變食,居必遷坐。”蓋古人于祭祀之前,必先變食遷坐,以自齊潔。“齋”字于古經傳中與“齊”字通用,系取其“齊一意志”之義。禮記曲禮所謂:“齊戒以告鬼神。”禮記祭義謂:“致齊于內,散齊于外;齊之日,思其居處,思其笑語,思其志意,思其所樂,思其所嗜。”易經系辭注亦雲:“洗心曰齊,防患曰戒。”准此而言,則儒家重視齋時“虔笃專注、齊一意志”之意,與佛教之齋戒強調忏悔、清淨之意,可謂不謀而合。[中阿含卷叁十六瞿默目揵連經、起世因本經卷二、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五分律卷十八、十誦律卷二十二、摩诃僧祇律卷十七、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卷上四、佛祖統紀卷叁十叁、卷叁十七]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齋戒”的解釋

  (術語)清心之不淨謂之齋。禁身之過非,謂之戒。大乘義章十二曰:“防禁故名爲戒,潔清故名爲齋。”周易韓康伯注曰:“洗心曰齋,防患曰戒。”

【佛學常見辭彙】對“什麼是齋戒”的解釋

  清除心的不淨叫做齋,禁身的過非叫做戒,齋戒就是守戒以屏絕一切嗜欲的意思。 - 陳義孝編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齋戒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