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duh!kha-jn~a^na。十智之一。了苦谛道理之智,即缘苦谛而作“苦、空、无常、无我”之四行相,其惑断除时所得之无漏智。依品类足论卷一(大二六·六九四上):“谓于五取蕴,思惟非常、苦、空、非我,所起无漏智。”又大毗婆沙论卷一○六(大二七·五四八中):“缘苦圣谛,四行相转,故名苦智。”亦即入于见道之时,以世俗智缘苦谛之境,至第二刹那,与法智共生之智,称为苦智。其中,于第一刹那之后无间,缘观欲界苦谛之境,所生起之无漏法智忍,称为苦法智忍;于其无间,所生起之无漏法智,称为苦法智。[俱舍论卷二十六、显扬圣教论卷二]
(术语)知苦谛之理之智。十一智之一。见大般若经三。
明白苦谛的道理的智慧。 - 陈义孝编
显扬二卷十六页云:五、苦智。谓于有漏诸行之中,无常苦空离我思惟,若智若见,明了觉悟慧观察性。
二解 发智论八卷五页云:云何苦智?答:于诸行,作苦非常空非我行相转智。
三解 品类足论一卷六页云:苦智云何?谓于五取蕴,思惟非常苦空非我,所起无漏智。
四解 入阿毗达磨论下四页云:于五取蕴果分,有无漏智,作非常苦空非我行相转;名苦智。 - 朱芾煌
明白苦谛的道理的智慧。
- 梵心居士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