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医师针对病症施药,比喻佛菩萨等善知识应所对之根机而说法。佛陀自古被称为医者之王,若视人间种种迷惑、束缚、贪婪、嗔恚等烦恼为种种病症,则佛陀应各种病症所说之法,不啻为一剂良药。心地观经卷二报恩品(大三·二九六下):“诸如来转于法轮,远离四失,说相应法。一、无非处,二、无非时,三、无非器,四、无非法。应病与药,令得复除。”
据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五载,诸凡夫之病总为贪欲、嗔恚、愚痴等三种。教示贪欲病者观骨相,嗔恚病者观慈悲相,愚痴病者观十二缘相。此即以烦恼为病,佛法为药之譬喻。[文殊悔过经、维摩经卷上佛国品]
(譬喻)佛对众生种种之机,说种种之教,犹之医应人之病而与药也。维摩经佛国品曰:“应病与药,令得服行。”菩提心论曰:“诸佛慈悲,从真起用,救摄众生,应病与药,施诸法门。”
《维摩诘经·佛国品》谓:“应病与药,令得服行。”众生有“四大不调病”,有“业报病”。“四大不调病”是由一类众生共造的业力所促成的,如“地大不调,举身沉重;水大不调,举身臃肿”(《诸经要集》卷二十)等,须对症下药,进行治疗。“业报病”是由众生自己的业力造成的,程度较重,除对症下药外,还要忏悔业障,才可望减轻。以上所说的是“应病与药”的一般意义。从广义上说,众生一切形形色色的烦恼都是“病”。佛菩萨对机说法,用不同的法门去解决众生不同的烦恼,谓之“应病与药”。经中常说,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有八万四千法门,即此意。《五灯会元》卷十载:文益禅师“调机顺物,斥滞磨昏。凡举诸三昧,或入室呈解,或叩激请益,皆应病与药。随根悟入者,不可胜纪”。“药”,梵语agada,意为“无病”。药到病除,故称“无病”。后多作“对症下药”。如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四一:“克己复礼,便是捉得病根,对症下药。”意为针对具体情况解决问题。(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