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理思维,对治瞋心

    如理思维,对治瞋心

  A、对治瞋心之方便

  B、忍耐怨敌

  C、破除不喜怨家富盛喜其衰败 

  D、此等总结 

  (略述为何要修忍,近期其它有影响的事例入手)

    A、对治瞋心之方便:

    一、思惟不瞋之大利 

    二、思惟瞋心之过患 

  菩萨先通过观察,见到不瞋的大利益和瞋心的过患,便会由衷地发起对治瞋心的意愿,欢喜修习、自觉修习来对治瞋心。

    一、思惟不瞋之胜利

    1.利益

  比如观察:

  当别人损害自己时,如果以瞋心对抗,(可能)彼此就成了怨家,与人结怨,对方也会敌视自己,这样不忍之处越多,人际关系就不融洽。并且,今生是怨家,来世还是怨家,一见面就看不顺眼。

  倘若换一种方式,容忍别人,不对抗,不瞋恚,心中不以任何有情为敌,来世自然没有怨敌。不论身处何种人群、做什么事业,都会得到众人的支持。智者见到这样的缘起规律,自然会选择有利的缘起。

  比如,释尊因地做忍辱仙人时,南印度有位性情暴恶的歌利王。

  一天,歌利王带着采女到郊外游玩,采女们趁王休息时,前往山间采花,走到了菩萨坐禅的地方。

  菩萨为了断除采女们的贪欲,便为她们说法。这时,歌利王仗剑走来并怒斥菩萨:“你用什么幻术诱惑我的采女?”

  菩萨说:“我守持净戒,早已没有欲染。”

  歌利王说:“你已证得阿罗汉果吗?你已证得不还果吗?”

  菩萨说:“都未证得。”

  歌利王说:“你这么年轻,既然没有证果,就一定有贪欲,否则你为何看我的女人?”

  菩萨说:“我虽然未断贪欲,但心中确实没有生起贪心。”

  歌利王说:“即便是服气食果的仙人见到女色尚且生贪,何况你是正值壮年的凡夫?”

  菩萨说:“见色不贪并不在于服气食果,而是因为系念无常、不净。”

  歌利王又问:“如何是戒?”

  菩萨答:“忍名为戒。”

  歌利王立刻拔剑砍断菩萨的手足、耳鼻,又问:“现在你能忍吗?”

  菩萨答:“即使我残余的身躯被碎为微尘,我也终究能忍,不起一念瞋心。”

  这时四天王降下金刚砂雨,歌利王见后心生恐怖,跪在菩萨面前求哀忏悔。

  菩萨发愿:“若我真实未生一念瞋心,就让我的身体恢复如初。”发誓之后,身体立即恢复。

  菩萨又发愿:“愿我来世先度大王。”

  因此世尊成佛之后,首先度化了憍陈如比丘,而歌利王就是憍陈如比丘的前世。(以上公案根据《涅槃经》、《大毗婆沙论》汇集而说。)

  当有情残暴地肢解自己的身体时,不仅不起瞋心,而且还发愿首先救度他,此即修习安忍成就的伟大德行。凡是欲求生命境界圆满之人,谁不欢喜修习安忍呢?

  2. 利箭变妙花――联想到本师在菩提树下降魔情景

  佛在《菩萨藏经》中说:我回忆前世做大仙人时,名叫“修行处”。当时有恶魔变化了五百名健骂丈夫,时时尾随我并以各种恶语辱骂我。

  不论白天或黑夜,在我往返去来、行住坐卧等时,或在僧院静室,或在城市俗家,或在街头巷尾,或在无人静处,随我端坐或站立,这五百名魔的化身,不停伺机以各种粗语谩骂、呵责我,这样持续了五百年未曾间断。

  舍利子,我回忆那五百年中,虽被诸魔用各种不堪入耳的粗语辱骂,但我未曾动过一念瞋心,我总是生起慈悲救护的善心,以正理观察瞋恚的对境。

  想想圆满的佛陀还会被这么多人骂这么久,都不生气,那我们被人骂几句,被人说几句有何可不高兴的呢?有何不能忍的呢?

  3.《本生论》也说:瞋心的烈火能毁坏美妙的容色,即使饰以庄严的饰品也不美观;瞋心的烈火能毁坏身心的喜乐,纵然睡卧在舒适的床榻上,也会由于忿箭刺心而备受痛苦。

  瞋恚恶业果报重:

  异熟果:瞋恚恶业重者地狱。中者饿鬼。轻者畜牲。

  领受等流果:相貌丑陋。常有口角诉讼之事。

  造作等流果:未来生心仍然容易生气瞋恨。

  增上果:战争和瘟疫传播频繁。

    二、思惟瞋心之过患分二:

    (一)、不现见过患 

    (二)、现法过患

    1. 一把瞋心火,能烧功德林

  瞋恚过患中无法现量见到的过患,《入行论》中说:一千劫中由布施所修集的供佛等(包括持戒的殊胜善根)一切善行,仅以一念瞋恚就能摧坏。

  (瞋恚)可不可怕?它能烧毁百千劫中所积累的善根,所谓“一把瞋心火,能烧功德林”。长期所积的善根,以一念瞋心就能毁灭无余。

  世人爱财,对自己所积累的财富都倍加珍惜,不甘虚耗,(谁会辛苦一年,所挣钱财愿一把火烧掉?更不要说十年、百年。)如果放火将其财富烧成灰烬,肯定痛心疾首。那么作为修行人对自己的善根福报,也应该倍加珍惜。

    2.会延缓修道的进程

  《菩萨藏经》中说:忿恚能迅速损坏百千大劫中所修集的善根。如果善根被瞋恚损坏,此后需要再经百千大劫,才开始勤苦修行圣道;倘若如此,则极难获得无上菩提。所以,我应披上忍辱铠甲,以坚固的安忍力摧毁忿恚的烦恼魔军。

  (公案以解释上两项)

  《集学论》中引《圣说一切有教》的一段经文说:

  一次,佛说:“诸比丘!你们见这位比丘五体投地礼拜佛的发爪塔,他发了清净心吗?”

  答:“是的,大德!”

  佛说:“诸比丘,从他身体所覆盖的地面向下经八万四千由旬直到金轮,这中间有多少粒沙子,则此比丘将感得千倍沙数的转轮王位。”

  (后面又)讲到:具寿邬波离来到世尊面前,恭敬合掌站在一旁,对世尊说:“世尊,您刚才说这位比丘的善根如此广大。世尊,如此广大的善根,以何种罪业能令其微薄、销灭乃至永尽呢?”(“微薄”,比如,某善根本来能引极圆满的妙果,或能长时引生妙果,现在则由于罪业因缘而令其微小或短少,并非损坏一切善果,这是下品摧坏善根。“销灭”,应是损减之意,这是中品摧坏善根。“永尽”,是上品摧坏善根。)

  佛说:“邬波离!如果对同梵行的道友起损害心,则生起损害心之后,我不见他还有如此福德。邬波离,此大善根将因此而微薄、消灭乃至永远灭尽。邬波离,所以对枯树尚且不应生损害心,何况对有心识的身体。”

  小结:

  如是,瞋恚有三种不现见的过患

  一、对自身来说,能引到三恶道;(注:前面未讲到。)

  二、对其它善业来说,能灭除其它善业所引发的最极悦意的无量异熟;

  三、会延缓修道的进程。

    3、现法过患

  瞋恚的现法过患(当下可以观见的过患):心不平静、狂乱不安,无法安然睡眠;而且,由于瞋恚的作用,先有的喜乐将会失坏,将有的喜乐也不能获得,内心失去坚固而不能平等安住。

  《入行论》说:如果心中执持瞋心的毒箭,内心将不能感受到寂静,身心得不到喜乐,而且没有安定宁静的睡眠,心也不能稳固安住。

    4. 张飞因何而死?

  如果瞋恚严重,即使曾经施恩或养育过的人,也反将忘恩而杀害自己,亲戚眷属也会因厌患而舍弃自己,即使以布施摄受他,他也不会安住等等。

  有人虽以财利等施恩给前来依止的人,但因为施恩者暴躁易怒,反而激怒受惠者杀害瞋恚的恩主。

  如张飞为替二哥关羽报仇,同刘备起兵攻伐东吴。临行前,因鞭挞士卒被部将范疆、张达刺杀,死时只有五十五岁。

  因此,应当运用种种正理,殷重修习对治瞋心。

    B、对治瞋心:

  不要说一般人很难忍受怨敌损害而不动瞋心,因为即便是修行人,在受到他人伤害时,也很容易大发瞋火。

  为此,首先应认识瞋心生起的次第,即瞋心从忧恼生起,忧恼是由取不可乐相产生。由此即知,灭瞋的次第:首先运用正理遮破不可乐相,将其转为其它相(这是世俗谛的修法);之后,再由反复将心引向所缘,修行到量时“修到一定程度”,即可转变思想观念,引发破瞋之道。这样依止如理思惟就能破除忧恼,从根遮止瞋恚。

  被我们视为不可乐的现象有三类:

  一、怨敌损害我。其中又分两类:

  (一)障碍我获得安乐以及对我制造痛苦;

  (二)障碍我获得名闻利养,以及对我毁谤、辱骂、传恶名。

  二、怨敌圆满兴盛。

  要破的是这三种不可乐相,能破的工具是各种正理。以如理思惟切中要害,就能转变不可乐相;之后,再缘此相不断思维修行,便能逐渐对治瞋心。

  B1.“显示理不应瞋”,即按正理观察之后,可以洞察到“瞋恚”完全是一种错误的反应。

  可从怨敌[对方]、自己[受害者]、身心三方面观察生瞋并不合理。

  首先必须定好观察点,不能模棱两可,一次只能观察一个内容,不可随意变动。[我们生瞋当然是有理由的,但若破除了这一理由,自己是否应消除瞋心呢?以下只需思维观察到这一理由不成立即可。]

  所观察的对象,可以是怨敌[对方]、自己[受害者]、身心,观察的结果是生瞋不合理。

    B1.1、首先是观察怨敌[对方]。

  【第一、观察有无自在不应瞋者。

  此处观察的焦点是:整个损害的过程有自在还是无自在,由此是否应起瞋心。

  首先应观察:对于自己的怨敌,应当瞋恨的理由是什么

   观察之后,发现…瞋恨怨敌的理由是因为他损害了我,具体是:他最初(故意)对我生起损害心,然后又用某种方法,(伤害我)造成我身心的痛苦[或者让我得不到安乐],因此由不得我不恨他。这种反应方式(简单来说)就是,他损害了我,我就恨他。

  世间人往往会认为,既然别人给我制造痛苦,那我也要让对方不得好受。所谓“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但是,如此反应合理吗?

  下面开始观察。

  是他能(自主…

《如理思维,对治瞋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