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殊师利菩萨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刚才讲所有的菩萨都在定中,为何现在又说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起座?要知道这些大菩萨经常在定中进入自己所化现的净土中,他们也同佛一样,具有一时在不同地方显现的能力,菩萨不象众生执著身心是我,只能在一个身体里作用。根据佛经的记载,初地菩萨就能够化现一百个身体出现在一百个不同的地方,这种出现并不是象变魔术那样,一下子便消失了,而是真正的、活生生的人在那边出现;即是初地菩萨能在定中显现一百个身体来修行、来跟众生结缘。大菩萨与佛一样觉悟万法皆是心的显现,但是菩萨与佛的境界不同:菩萨是以三昧显现而进入佛的净土里,佛是在清净觉地大光明藏中显现净土及入三昧。就是说,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世间,是我们人类的小小境界,小千世界是初禅天天人的境界,二禅天的天人能够看到一个中千世界,三禅天的天人能够看到一个大千世界。众生之所以只能看到有限的境界,是因为众生迷惑、执著所使用的器官——六根,所以就被六根所限制。比如初禅天的天眼,能够看到人所看不到的东西,但是无法看到二禅天的境界。菩萨的智慧功德能以三昧显现而进入佛的大光明藏中所显现的净土,但是不知道诸佛所受用的大光明藏。菩萨能在三昧中化现无量净土及无量身,度无量众生,并且明了这一切是心的光明显现;可是,只能在三昧中进入佛所化的净土,并在净土中现身见佛。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就在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起座,顶礼佛的当下,赴会的菩萨都知道这如来平等法会的显现,都是本来法法互相含摄的觉性显现,显现出会中的佛、菩萨、眷属,大家的心与心在大圆觉中互相交流。
其实,凡夫之间的互相因缘,是心、业在圆觉中互相的因缘交流,凡夫却执取六根而以为有外在的万物与人我。正因为心、业是觉性的互相含摄地遍满,心与心才有可能互相交流;也因为如此,佛、菩萨、众生之间能互相感应道交,乃至众生之间也是如此感应而见面、交谈、投胎转世。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
这部经是阐明圆觉——佛的境界,菩萨依此境界来发心修行,因此,佛一开始就显现大光明,这是为了阐述圆觉法门,而用的说法方式。
“悲”是拔苦的意思。众生常在迷梦中,如果不方便说法,指示真理使他们觉悟,则生死苦恼不能出离,所以诸佛生起悲心,拔济众苦。佛的如此悲心,尽未来际,所以称为大悲。佛以悲心救度一切世间的众生,也称为大悲救世者。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文殊师利菩萨顶礼佛足后,就说:大悲世尊,希望佛为来参与此法会的法众,开示佛在因地初发心要成佛时,怎样修菩萨道。
“本起清净因地”,菩萨刚开始发心修行时称为本起因地。“法行”是根据所修的法去实践,如果只是听闻佛法,背诵经典,都不是依法修行;只有按照佛法道理修观行,以弃除烦恼,增长智慧,才是依法修行。佛法的学习过程是闻、思、修三学,其中诵经能增长知识,是闻慧;诵经时思惟领悟经义,是思慧;依经中的法义观察、实践,体验到佛法的真实,是修慧。单纯的背诵经典只是多闻,绕佛、礼佛只是修福业,唯有三学中的修慧才是依法修行。“本起清净因地法行”是指在因地先依清净的圆觉知见来发心。根据大乘的说法,菩萨发心修行菩萨道时的知见与智慧,影响其发心的清净与否。
“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以及菩萨在大乘中怎样生起清净心。修行者的心量有大小之分,发心自己要了脱生死,称为小乘人;发心要度化众生、要成佛,称为大乘人。大乘人不一定发大乘清净心,即是有些人发心修行、要成佛,是因为看到众生苦,就发心要度众生,他有大乘的心,但是并没有依大乘的清净法来发心,而这里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就是菩萨依大乘清净法来发心。什么叫做依大乘清净法呢?就是远离诸病。以佛法说,众生的种种烦恼、知见都是“诸病”。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常、乐、我、净四个颠倒。在小乘的教法中,认为常、乐、我、净是四个颠倒,苦、无常、无我、不净才是正见;大乘与圆觉法门认为,苦、无常、无我、不净是不清净的六根所见,所以是不究竟的教法。如果菩萨依此发心,就不是清净心。所以本经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就要知道:一切众生与佛本来没有差别——都是圆觉心的显现。依此知见来发心,即是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
“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不论认为常、乐、我、净是真实,或者执取苦、无常、无我、不净是真实,都是由于凡夫依六根颠倒见而生起的,因此大乘说八颠倒都是邪见!然而,大乘常说,佛的觉悟是常、乐、我、净,却不是六根的颠倒见,而是指:万法本无生灭相,本是光明的大乐、清净的庄严境界,自在的幻化,并且圆觉遍满。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文殊师利菩萨请佛讲解大乘因地法行、修行、发心,这样连请三次。“五体投地”中的“五体”是包括头、两手和两脚。在大乘的经典中,凡是菩萨摩诃萨请佛说法,都是明知而请,因为众生无知不懂得,所以菩萨代众生请,都是明知故问的。此是饶益有情问,问的人是明知故问,答的人明知问的人知道,但是还是照答。文殊师利菩萨三请佛为众生开示,这是恳请的仪式,下面各章中各菩萨都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众生向佛求法。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善男子”,凡是修学佛法的人,男的都称为善男子,女的都称为善女人。尔时,世尊就跟文殊师利菩萨说:很好!很好!善男子,你们能够为诸菩萨,向佛请教佛的因地法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闻正法,心住正法而行持,不堕邪见。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你现在很专心地听,当为你说。
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世尊答应解说,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以及大众默然而听。“默然”是一心专注,亦不扰及旁人,静静地听。这是听法之仪式。各章仪式以及赞叹许可的语句,都与本章相同。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法王”是指佛,法王不是佛的十名号之一,是佛的别名。因为世间一切万法,佛都能够知道而不被法转,于法能够应用自在,所以称为法王。“无上法王”,佛于一切法得大自在,无所障碍,所以称为无上法王。
在藏传佛教有很多法王。为什么藏传佛教会有那么多法王呢?自从莲花生大士把佛教传到西藏后,陆陆续续有不少的善知识到西藏传法,这些高僧大德都没有称为法王。从DB法王开始,才有法王的称号。那是在明朝的时候,中国皇帝要他统治、管理西藏,才赐封他为法王。藏传佛教有四大教派,宁玛派——红教、噶举派——白教、萨迦派——花教、和格鲁派——黄教;这四大教派最初的大成就者——唐朝有红教的莲花生大士,元朝有花教的萨迦班智达,明朝有白教的噶mb,清朝有黄教的宗喀巴大士。这几位大成就者只有白教的噶mb在明朝被封为DB法王,有如泰国国王赐封僧王一样,法王怎么还受人王所治?其他成就者最多只称“大士”,大士是菩萨,不是法王——佛。黄教曾经在清朝统治西藏一段时期,其领袖达赖喇嘛也不是法王,被清朝皇帝册封为政、教合一的摄政王,可是现在的信徒却称达赖喇嘛为法王。所谓法王,是精通世间与出世间一切法,可是各个教派中的法王只精通本派的教法。法王于法自在,不必学法,但是藏传佛教的法王还要学法修法,于法不自在,只可称僧王或教王。而且,法王还会转世吗?转世后还是法王吗?需要再度拜师学法修法吗?在有皇帝时代,随便封王是要被杀头的,在民国初期没有皇帝了,便有喇嘛自称法王,还有些信徒也就自封自己的上师为法王。我解释这些是为了让你们明白真相,不是为了反对藏传佛教,其实我非常赞叹密宗在修法与知见上的殊胜,也非常同意密宗所说的“视上师如佛”,只是我不同意一些世俗传统。试想观音、文殊只称菩萨或大士,还不敢自称法王呢!
陀罗尼门是梵文,不翻译,意思是总持,即总摄一切,持之不失的意思。“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佛有一切法的总持,能够总持一切法的法门,叫做圆觉。“圆”是圆满,“觉”是觉悟。这个圆满觉悟的智慧能够生出:一、清净真如;二、菩提涅槃;三、波罗蜜。根据大乘佛法的教导,一定要有这三样教法才是圆满的。小乘佛教只有菩提涅槃、波罗蜜,没有清净真如的教法。唯有对清净真如得不坏信心,菩萨依此才能生死来去无惧;有菩提涅槃,菩萨才能修行成就佛果;有波罗蜜方便,菩萨就能够成就利生的事业。佛以这三种教法来教授菩萨,不是教授声闻。
一、清净真如——万法的真实性:“真如”就是真实不变的意思,“清净真如”即是指一切法的法性真实清净不变。根据大乘的教法,要修行解脱证果,一定要坚决相信,一切法的本质——法性,是真实不变地那么清净。就是说,众生从六根的角度,看到世间有生灭无常变化的种种现象——法相。但是大乘佛教从“法性”的角度看并非如此,它说一切法的法性是不生不灭的清净不变——真如,这才是法的真实性。有了…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师利菩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