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殊師利菩薩
于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剛才講所有的菩薩都在定中,爲何現在又說文殊師利菩薩在大衆中起座?要知道這些大菩薩經常在定中進入自己所化現的淨土中,他們也同佛一樣,具有一時在不同地方顯現的能力,菩薩不象衆生執著身心是我,只能在一個身體裏作用。根據佛經的記載,初地菩薩就能夠化現一百個身體出現在一百個不同的地方,這種出現並不是象變魔術那樣,一下子便消失了,而是真正的、活生生的人在那邊出現;即是初地菩薩能在定中顯現一百個身體來修行、來跟衆生結緣。大菩薩與佛一樣覺悟萬法皆是心的顯現,但是菩薩與佛的境界不同:菩薩是以叁昧顯現而進入佛的淨土裏,佛是在清淨覺地大光明藏中顯現淨土及入叁昧。就是說,我們的眼睛所看到的世間,是我們人類的小小境界,小千世界是初禅天天人的境界,二禅天的天人能夠看到一個中千世界,叁禅天的天人能夠看到一個大千世界。衆生之所以只能看到有限的境界,是因爲衆生迷惑、執著所使用的器官——六根,所以就被六根所限製。比如初禅天的天眼,能夠看到人所看不到的東西,但是無法看到二禅天的境界。菩薩的智慧功德能以叁昧顯現而進入佛的大光明藏中所顯現的淨土,但是不知道諸佛所受用的大光明藏。菩薩能在叁昧中化現無量淨土及無量身,度無量衆生,並且明了這一切是心的光明顯現;可是,只能在叁昧中進入佛所化的淨土,並在淨土中現身見佛。
“于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就在文殊師利菩薩在大衆中起座,頂禮佛的當下,赴會的菩薩都知道這如來平等法會的顯現,都是本來法法互相含攝的覺性顯現,顯現出會中的佛、菩薩、眷屬,大家的心與心在大圓覺中互相交流。
其實,凡夫之間的互相因緣,是心、業在圓覺中互相的因緣交流,凡夫卻執取六根而以爲有外在的萬物與人我。正因爲心、業是覺性的互相含攝地遍滿,心與心才有可能互相交流;也因爲如此,佛、菩薩、衆生之間能互相感應道交,乃至衆生之間也是如此感應而見面、交談、投胎轉世。
“大悲世尊,願爲此會諸來法衆,說于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及說菩薩于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能使未來末世衆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
這部經是闡明圓覺——佛的境界,菩薩依此境界來發心修行,因此,佛一開始就顯現大光明,這是爲了闡述圓覺法門,而用的說法方式。
“悲”是拔苦的意思。衆生常在迷夢中,如果不方便說法,指示真理使他們覺悟,則生死苦惱不能出離,所以諸佛生起悲心,拔濟衆苦。佛的如此悲心,盡未來際,所以稱爲大悲。佛以悲心救度一切世間的衆生,也稱爲大悲救世者。
“大悲世尊,願爲此會諸來法衆,說于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文殊師利菩薩頂禮佛足後,就說:大悲世尊,希望佛爲來參與此法會的法衆,開示佛在因地初發心要成佛時,怎樣修菩薩道。
“本起清淨因地”,菩薩剛開始發心修行時稱爲本起因地。“法行”是根據所修的法去實踐,如果只是聽聞佛法,背誦經典,都不是依法修行;只有按照佛法道理修觀行,以棄除煩惱,增長智慧,才是依法修行。佛法的學習過程是聞、思、修叁學,其中誦經能增長知識,是聞慧;誦經時思惟領悟經義,是思慧;依經中的法義觀察、實踐,體驗到佛法的真實,是修慧。單純的背誦經典只是多聞,繞佛、禮佛只是修福業,唯有叁學中的修慧才是依法修行。“本起清淨因地法行”是指在因地先依清淨的圓覺知見來發心。根據大乘的說法,菩薩發心修行菩薩道時的知見與智慧,影響其發心的清淨與否。
“及說菩薩于大乘中發清淨心”,以及菩薩在大乘中怎樣生起清淨心。修行者的心量有大小之分,發心自己要了脫生死,稱爲小乘人;發心要度化衆生、要成佛,稱爲大乘人。大乘人不一定發大乘清淨心,即是有些人發心修行、要成佛,是因爲看到衆生苦,就發心要度衆生,他有大乘的心,但是並沒有依大乘的清淨法來發心,而這裏說“菩薩于大乘中發清淨心”,就是菩薩依大乘清淨法來發心。什麼叫做依大乘清淨法呢?就是遠離諸病。以佛法說,衆生的種種煩惱、知見都是“諸病”。其中最嚴重的就是常、樂、我、淨四個顛倒。在小乘的教法中,認爲常、樂、我、淨是四個顛倒,苦、無常、無我、不淨才是正見;大乘與圓覺法門認爲,苦、無常、無我、不淨是不清淨的六根所見,所以是不究竟的教法。如果菩薩依此發心,就不是清淨心。所以本經說菩薩于大乘中發清淨心,就要知道:一切衆生與佛本來沒有差別——都是圓覺心的顯現。依此知見來發心,即是于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
“能使未來末世衆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不論認爲常、樂、我、淨是真實,或者執取苦、無常、無我、不淨是真實,都是由于凡夫依六根顛倒見而生起的,因此大乘說八顛倒都是邪見!然而,大乘常說,佛的覺悟是常、樂、我、淨,卻不是六根的顛倒見,而是指:萬法本無生滅相,本是光明的大樂、清淨的莊嚴境界,自在的幻化,並且圓覺遍滿。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文殊師利菩薩請佛講解大乘因地法行、修行、發心,這樣連請叁次。“五體投地”中的“五體”是包括頭、兩手和兩腳。在大乘的經典中,凡是菩薩摩诃薩請佛說法,都是明知而請,因爲衆生無知不懂得,所以菩薩代衆生請,都是明知故問的。此是饒益有情問,問的人是明知故問,答的人明知問的人知道,但是還是照答。文殊師利菩薩叁請佛爲衆生開示,這是懇請的儀式,下面各章中各菩薩都是在這種情況下,爲衆生向佛求法。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咨詢如來因地法行;及爲末世一切衆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汝今谛聽,當爲汝說。”
“善男子”,凡是修學佛法的人,男的都稱爲善男子,女的都稱爲善女人。爾時,世尊就跟文殊師利菩薩說:很好!很好!善男子,你們能夠爲諸菩薩,向佛請教佛的因地法行;及爲末世一切衆生求大乘者,得聞正法,心住正法而行持,不墮邪見。
“汝今谛聽,當爲汝說”,你現在很專心地聽,當爲你說。
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世尊答應解說,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以及大衆默然而聽。“默然”是一心專注,亦不擾及旁人,靜靜地聽。這是聽法之儀式。各章儀式以及贊歎許可的語句,都與本章相同。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爲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法王”是指佛,法王不是佛的十名號之一,是佛的別名。因爲世間一切萬法,佛都能夠知道而不被法轉,于法能夠應用自在,所以稱爲法王。“無上法王”,佛于一切法得大自在,無所障礙,所以稱爲無上法王。
在藏傳佛教有很多法王。爲什麼藏傳佛教會有那麼多法王呢?自從蓮花生大士把佛教傳到西藏後,陸陸續續有不少的善知識到西藏傳法,這些高僧大德都沒有稱爲法王。從DB法王開始,才有法王的稱號。那是在明朝的時候,中國皇帝要他統治、管理西藏,才賜封他爲法王。藏傳佛教有四大教派,甯瑪派——紅教、噶舉派——白教、薩迦派——花教、和格魯派——黃教;這四大教派最初的大成就者——唐朝有紅教的蓮花生大士,元朝有花教的薩迦班智達,明朝有白教的噶mb,清朝有黃教的宗喀巴大士。這幾位大成就者只有白教的噶mb在明朝被封爲DB法王,有如泰國國王賜封僧王一樣,法王怎麼還受人王所治?其他成就者最多只稱“大士”,大士是菩薩,不是法王——佛。黃教曾經在清朝統治西藏一段時期,其領袖達賴喇嘛也不是法王,被清朝皇帝冊封爲政、教合一的攝政王,可是現在的信徒卻稱達賴喇嘛爲法王。所謂法王,是精通世間與出世間一切法,可是各個教派中的法王只精通本派的教法。法王于法自在,不必學法,但是藏傳佛教的法王還要學法修法,于法不自在,只可稱僧王或教王。而且,法王還會轉世嗎?轉世後還是法王嗎?需要再度拜師學法修法嗎?在有皇帝時代,隨便封王是要被殺頭的,在民國初期沒有皇帝了,便有喇嘛自稱法王,還有些信徒也就自封自己的上師爲法王。我解釋這些是爲了讓你們明白真相,不是爲了反對藏傳佛教,其實我非常贊歎密宗在修法與知見上的殊勝,也非常同意密宗所說的“視上師如佛”,只是我不同意一些世俗傳統。試想觀音、文殊只稱菩薩或大士,還不敢自稱法王呢!
陀羅尼門是梵文,不翻譯,意思是總持,即總攝一切,持之不失的意思。“有大陀羅尼門,名爲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佛有一切法的總持,能夠總持一切法的法門,叫做圓覺。“圓”是圓滿,“覺”是覺悟。這個圓滿覺悟的智慧能夠生出:一、清淨真如;二、菩提涅槃;叁、波羅蜜。根據大乘佛法的教導,一定要有這叁樣教法才是圓滿的。小乘佛教只有菩提涅槃、波羅蜜,沒有清淨真如的教法。唯有對清淨真如得不壞信心,菩薩依此才能生死來去無懼;有菩提涅槃,菩薩才能修行成就佛果;有波羅蜜方便,菩薩就能夠成就利生的事業。佛以這叁種教法來教授菩薩,不是教授聲聞。
一、清淨真如——萬法的真實性:“真如”就是真實不變的意思,“清淨真如”即是指一切法的法性真實清淨不變。根據大乘的教法,要修行解脫證果,一定要堅決相信,一切法的本質——法性,是真實不變地那麼清淨。就是說,衆生從六根的角度,看到世間有生滅無常變化的種種現象——法相。但是大乘佛教從“法性”的角度看並非如此,它說一切法的法性是不生不滅的清淨不變——真如,這才是法的真實性。有了…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師利菩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