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基本佛经选集二 2-2 受相应经论集

  2-2 受相应经论集

  

  经:杂阿含经。

  论:瑜伽师地论摄事分。

  自性与因缘,见染数取趣,转差别道理,寂静、后观察。

  

  一. 诸受自性,应当了知;

  二. 诸受因缘,应当了知;

  三. 于受正见,应当了知;

  四. 于受杂染,应当了知;

  五. 于能受受补特伽罗,思择、不思择二力差别,应当了知;

  六. 如是于受解脱、不解脱[应当了知];

  七. [诸受]流转品别,应当了知;

  八. 诸有所受皆苦道理,应当了知;

  九. 诸受寂静止息差别,应当了知;

  十. 于受观察一切受相,应当了知。

  

  第一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罗怙罗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着、使?」佛告罗怙罗:「有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此三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转?谓此三受,触因,触集,触生,触转。彼彼触因,彼彼受生,若彼彼触灭,彼彼受亦灭、止、清凉、没。如是知、如是见,我此识及外境界一切相,得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着、使。」佛说此经已,尊者罗怙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自性」:略说三受,是受自性。

  2.「因缘」:三品类触,是受因缘。

  

  第二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罗怙罗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着、使?」佛告罗怙罗:「有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观于乐受而作苦想,观于苦受作剑刺想,观不苦不乐受作无常[灭]想。若彼比丘观于乐受而作苦想,观于苦受作剑刺想,观不苦不乐受作无常灭想者,是名正见。」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观乐作苦想,苦受同剑刺,于不苦不乐,修无常灭想。

  是则为比丘,正见成就者,寂灭安乐道,住于最后边,

  永离诸烦恼,摧伏众魔军。」

  佛说此经已,尊者罗怙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见」:又诸乐受,变坏法故,贪依处故,贪是当来众苦因故,由此应观乐受为苦。若诸苦受,现在前时恼害性故,如中毒箭而未得拔,由此应观苦受如箭。非苦乐受,已灭坏者是无常故,正现前者是灭法故,于二更续能随顺故,由此应观非苦乐受,性是无常,性是灭法。如是于受所生正见,能随悟入诸有所受皆悉是苦。

  

  第三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罗怙罗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着、使?」佛告罗怙罗:「有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观于乐受,为断乐受贪使故,于我所修梵行;断苦受瞋恚使故,于我所修梵行;断不苦不乐受痴使故,于我所修梵行。罗怙罗!若比丘乐受贪使,已断、已知;苦受恚使,已断、已知;不苦不乐受痴使,已断、已知者,是名比丘断除爱欲,转去诸结,慢无间等,究竟苦边。」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乐受所受时,则不知乐受,贪使之所使,不见出要道。

  苦受所受时,则不知苦受,瞋恚使所使,不见出要道。

  不苦不乐受,正觉之所说,不善观察者,终不度彼岸。

  比丘勤精进,正知不动转,如此一切受,慧者能觉知。

  觉知诸受者,现法尽诸漏,明智者命终,不堕于众数,

  众数既已断,永处般涅槃。」

  佛说此经已,罗怙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染」:于乐受中有贪随眠,于苦受中有瞋随眠,于非苦乐无明随眠,是名于受所起杂染。虽于乐等所有诸受现前分位,一切未断烦恼随眠之所随眠,然由缘彼各别所行诸缠,生起此后随眠烦恼随缚,即名于彼相续随眠。为欲永害诸随眠故,熟修梵行,非唯为遣诸缠因缘。

  

  第四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大海深崄者,此世间愚夫所说深崄,非贤圣法律所说深崄。世间所说者,是大水积聚数耳。若从身生诸受,众苦逼迫,或恼、或死,是名大海极深崄处。愚痴无闻凡夫,于此身生诸受,苦痛逼迫,或恼、或死,忧悲称怨,啼哭号呼,心乱发狂,长沦没溺,无止息处。多闻圣弟子,于身生诸受,苦痛逼迫,或恼、或死,不生忧悲、啼哭号呼、心生狂乱,不沦生死,得止息处。」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身生诸苦受,逼迫乃至死,忧悲不息忍,号呼发狂乱,

   心自生障碍,招集众苦增,永沦生死海,莫知休息处。

   能舍身诸受,身所生苦恼,切迫乃至死,不起忧悲想,

   不啼哭号呼,能自忍众苦,心不生障碍,招集众苦增,

   不沦没生死,永得安隐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5.「数取趣」:无思择力补特伽罗,受苦受时,心极忧悴。即此苦受,若身、若心,现前领纳。所余乐受、非苦乐受,由未断故而说相应,是故名为现见圆满冥暗受坑,难得其底。有思择力补特伽罗,应知一切与上相违。

  

  第五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多闻圣弟子,亦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诸比丘!凡夫、圣人,有何差别?」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愿广说,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佛告诸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身触生诸受,增诸苦痛,乃至夺命,愁忧称怨,啼哭号呼,心生狂乱。当于尔时,增长二受:若身受,若心受。譬如士夫身被双毒箭,极生苦痛,愚痴无闻凡夫,亦复如是,增长二受——身受、心受,极生苦痛。所以者何?以彼愚痴无闻凡夫不了知故,于诸五欲生乐受触,受五欲乐,受五欲乐故,为贪使所使。苦受触故,则生瞋恚,生瞋恚故,为恚使所使,于此二受,若集、若灭、若味、若患、若离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生不苦不乐受,为痴使所使。为乐受所系终不离,苦受所系终不离,不苦不乐受所系终不离。云何系?谓为贪、恚、痴所系,为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所系。多闻圣弟子,身触生苦受,大苦逼迫,乃至夺命,不起忧悲称怨,啼哭号呼,心乱发狂。当于尔时,唯生一受,不生心受。譬如士夫被一毐箭,不被第二毐箭。当于尔时,为生一受,所谓身受,不生心受。为乐受触,不染欲乐,不染欲乐故,于彼乐受贪使不使;于苦触受,不生瞋恚,不生瞋恚故,恚使不使。于彼二使,集、灭、味、患、离如实知,如实知故,不苦不乐受痴使不使。于彼乐受解脱不系,苦受,不苦不乐受解脱不系。于何不系?谓贪、恚、痴不系,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不系。」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多闻于苦乐,非不受觉知,彼于凡夫人,其实大有间。

   乐受不放逸,苦触不增忧,苦乐二俱舍,不顺亦不违。

   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倾动,于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

   了知诸受故,现法尽诸漏,身死不堕数,永处般涅槃。」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六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空中狂风卒起,从四方来:有尘土风、无尘土风,毗湿波风、鞞岚婆风,薄风、厚风,乃至风轮起风。身中受风,亦复如是种种受起: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乐心受,苦心受,不苦不乐心受;乐食受,苦食受,不苦不乐食(受);乐无食(受),苦无食受,不苦不乐无食受;乐贪受,苦贪受,不苦不乐贪受;乐出要受,苦出要受,不苦不乐出要受。」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譬如虚空中,种种狂风起,东西南北风,四维亦如是。

   有尘及无尘,乃至风轮起。如是此身中,诸受起亦然。

   若乐若苦受,及不苦不乐;有食与无食;贪着不贪着。

   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倾动,于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

   了知诸受故,现法尽诸漏,身死不堕数,永处般涅槃。」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七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客舍,种种人住:若剎利,婆罗门,长者,居士;野人,猎师;持戒,犯戒;在家,出家,悉于中住。此身亦复如是种种受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乐心受,苦心受,不苦不乐心受;乐食受,苦食受,不苦不乐食受;乐无食受,苦无食受,不苦不乐无食受;乐贪着受,苦贪着受,不苦不乐贪着受;乐出要受,苦出要受,不苦不乐出要受。」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譬如客舍中,种种人住止;剎利婆罗门,长者居士等,

   旃陀罗野人,持戒犯戒者,在家出家人,如是等种种。

   此身亦如是,种种诸受生:若乐若苦受,及不苦不乐;

   有食与无食;贪着不贪着。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倾动,

   于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了知诸受故,现法尽诸漏,

   身死不堕数,永处般涅槃。」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解脱」:又于诸受,心未解脱补特伽罗,但于苦受圆满领纳,犹如一人中二毒箭。二毒箭者,即喻三受,或染心领纳,谓由贪、瞋、痴;或相应领纳,谓由生等苦。如是彼由现法所有上品苦故,及由现法诸杂染故,亦由后法所有苦故,由是诸处受其染恼。心解脱者,应知一切与上相违。此差别者,非领三受。

  7.「转差别」:又若有受,于依止中,生已破坏,消散不住,速归迁谢,不经多时,相似相续而流转者,应观此受犹若旋风。若有诸受少时经停,相似相续,不速变坏流转者,应观此受…

《基本佛经选集二 2-2 受相应经论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