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经文的厘正初探

  《杂阿含经》经文的厘正初探

  林崇安

  圆光佛学研究所

  摘 要

  本文针对《杂阿含经》经文的厘正来作探讨,厘正经文时所采用的原则是:(A)依据释迦牟尼佛开示时惯用之「经型」;(B)依据比对前后经文;(C)依据《摄事分》的解释;(D)依据南传巴利藏中内容相当之经;(E)依据其他内容相当之《阿含经》;(F)依据其他论典所引用相当之经。本文并举出许多例子来说明这些原则的运用。

  关键词:杂阿含经、经文厘正、经型、摄事分、南传相应部

  

  一、 前言

  今日想探索佛教的根本思想,自然要依据当年释迦牟尼佛(约西元前565-486)所教导的经典。但是这些经典在长期下传的过程中,从初期的背诵,中期的书之文字,到后期的译成他国文字,难免有所出入,因此透过不同资料的比对,以厘正经文进而掌握经义,是有其必要的。《杂阿含经》[1]是释迦牟尼佛四十多年教法的精髓所在,由刘宋.求那跋陀罗由梵译汉(西元435-445年间),收录在《大正藏》第二册,共有一三六二经,内含阿育王的三经。《佛光藏》重新将《杂阿含经》编为一三五九经(《阿育王经》编属附录)。在印顺法师的《杂阿含经论会编》细分为一三四一二经(不含《阿育王经》)。在「内观教育版」编为一三三四经,《阿育王经》则编属附录。

  有关《杂阿含经》经文的厘正,在《大正藏》、《杂阿含经论会编》和《佛光藏》经文的注释中,已比照了不同的版本而有初步的校正,但是仍然可以依据不同的经论资料来做进一步的厘正,本文就针对《杂阿含经》经文的厘正来作探讨。厘正经文的原则是:

  (A)依据释迦牟尼佛开示时惯用之「经型」;

  (B)依据比对前后经文(一经或数经);

  (C)依据《瑜伽师地论.摄事分》的解释;

  (D)依据南传巴利藏中内容相当之经(主要是相应部);

  (E)依据(北传)其他内容相当之《阿含经》;

  (F)依据(北传)其他论典所引用相当之经。

  以下举出一些代表性的例子来说明,并对所厘正的经文,标上《杂阿含经论会编》、《佛光藏》、《大正藏》以及「内观教育版」的经文编号,以便于比照:(印x)表示印顺法师所编第x经;(光x)表示《佛光藏》所编第x经;(大x)表示《大正藏》所编第x经;(内x)表示内观教育版所编第x经。【Sx】表示巴利藏同一相应的第x经。在「内观教育版」的经文中,另将每经内部再给予分段、编号,使之清晰;凡有所校订或厘正的字句,都用括号[]标出。

  二、 经例

  经文例一

  (1a)云何色集?受、想、行、识集?

  (1b)愚痴无闻凡夫不如实知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不如实知故,乐着彼色、赞叹于色;乐着于色、赞叹色故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生。

  (1c)[愚痴无闻凡夫不如实知受、想、行、识集、灭、味、患、离,不如实知故,乐着彼识、赞叹于识;乐着于识、赞叹识故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生。]

  (1d)是名色集,受、想、行、识集。

  (2a)云何色灭?受、想、行、识灭?

  (2b)多闻圣弟子如实知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故,不乐着色、不赞叹色;不乐着、赞叹色故,爱乐灭,爱乐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纯大苦聚灭。

  (2c)多闻圣弟子如实知受、想、行、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彼故,不乐着彼识,不赞叹于识,不乐着、赞叹识故,乐爱灭,乐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纯大苦聚灭。

  (2d)比丘!是名色灭,受、想、行、识灭。

  (印八六)(光五八)(大六七)(内五七)

  说明:原有的旧经文缺漏(1c)一段,补上的字句,今用括号[]标出,因为(1a-d)与(2a-d)是相互对应的,前者是流转门,后者是还灭门,这是释尊开示时常用的一种「经型」[2]。经由比照前后经文,即可看出缺漏了(1c)一段。本例是应用(A)「经型」和(B)比照前后经文来厘正。在其他经文中,(1c)与(2c)有时也省略为「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见下例十三)

  经文例二

  (1a)时尊者舍利弗语诸比丘:若有比丘得无量三昧,身作证具足住,于有身灭涅槃心不乐着,顾念有身。

  (1b)譬如士夫胶着于手,以执树枝,手即着树,不能得离。所以者何?胶着手故。

  (1c)比丘无量三摩提身作证,心不乐着有身灭涅槃,顾念有身,终不得离。

  (2a)不得现法随顺法教,乃至命终亦无所得,还复来生此界,终不能得破于痴冥。

  (2b)譬如聚落傍有泥池,泥极深溺,久旱不雨,池水干消,其地破裂。

  (2c)如是比丘不得见法随顺法教,乃至命终亦无所得,来生当复还堕此界。

  (3a)若有比丘得无量三昧,身作证具足住,于有身灭涅槃心生信乐,不念有身。

  (3b)譬如士夫以干净手执持树枝,手不着树。所以者何?以手净故。

  (3c)如是比丘得无量三昧,身作证具足住,于有识灭涅槃心生信乐,不念有身。

  (4a)现法随顺法教,乃至命终不复来还生于此界。是故,比丘!当勤方便,破坏无明。

  (4b)譬如聚落傍有泥池,四方流水,及数天雨,水常入池,其水盈溢,秽恶流出,其池清净。

  (4c)如是皆得现法随顺法教,乃至命终不复还生此界。是故,比丘!当勤方便,破坏无明。

  (印一五四八)(光四九一)(大四九二)(内六五八)【增四,178】

  说明:此处先将经文分段,可以看出经文(1a-c)与(3a-c)是相互对应的,前者是流转门,后者是还灭门。同理,(2a-c)与(4a-c)也是相互对应的。进一步把「法」与「喻」分清楚,再补上缺漏的字词,即厘正成如下段落分明的经文:

  (1a)时尊者舍利弗,语诸比丘:若有比丘得无量三昧,身作证具足住,于有身灭涅槃心不乐着,顾念有身。

  (1b)譬如士夫胶着于手,以执树枝,手即着树,不能得离。所以者何?胶着手故。

  (1c)[如是]比丘无量三摩提身作证,心不乐着有身灭涅槃,顾念有身,终不得离。

  (2a)[若有比丘得无量三昧],不得现法随顺法教,乃至命终亦无所得,还复来生此界,终不能得破于痴冥。

  (2b)譬如聚落傍有泥池,泥极深溺,久旱不雨,池水干消,其地破裂。

  (2c)如是比丘不得[现]法随顺法教,乃至命终亦无所得,来生当复还堕此界。

  (3a)若有比丘得无量三昧,身作证具足住,于有身灭涅槃心生信乐,不念有身。

  (3b)譬如士夫以干净手执持树枝,手不着树。所以者何?以手净故。

  (3c)如是比丘得无量三昧,身作证具足住,于有识灭涅槃心生信乐,不念有身。

  (4a)[若有比丘得无量三昧],现法随顺法教,乃至命终不复来还生于此界。是故,比丘!当勤方便,破坏无明。

  (4b)譬如聚落傍有泥池,四方流水,及数天雨,水常入池,其水盈溢,秽恶流出,其池清净。

  (4c)如是皆得现法随顺法教,乃至命终不复还生此界。是故,比丘!当勤方便,破坏无明。

  本例是应用(A)「经型」、(B)比照前后经文,并参考南传增支部的经文来补足字句(南传经文的次第是1-3-2-4),凡是补正的字句,用括号〔〕标出。

  经文例三

  (1a)答言:「婆罗门!我今问汝,随意答我。婆罗门!于意云何?汝先有欲,来诣精舍不?」

  (1b)婆罗门答言:「如是,阿难!」

  (1c)「如是,婆罗门!来至精舍已,彼欲息不?」

  (1d)答言:「如是,尊者阿难!彼精进、方便、筹量,来诣精舍。」

  (2a)复问:「至精舍已,彼精进、方便、筹量息不?」

  (2b)答言:「如是,尊者!」

  (印一六三七)(光五六○)(大五六一)(内四五○)【S15】

  说明:此处先将经文分段,可以看出经文(1d)与(2a)的语气并不连贯,有词句缺漏,今补正如下:

  (1a)答言:「婆罗门!我今问汝,随意答我。婆罗门!于意云何?汝先有欲,来诣精舍不?」

  (1b)婆罗门答言:「如是,阿难!」

  (1c)「如是,婆罗门!来至精舍已,彼欲息不?」

  (1d)[答言:「如是,尊者!」]

  (2a)[复问:「婆罗门!汝先有彼精进、方便、筹量,来诣精舍不?」]

  (2b)答言:「如是,尊者阿难![有]彼精进、方便、筹量,来诣精舍。」

  (2c)复问:「至精舍已,彼精进、方便、筹量息不?」

  (2d)答言:「如是,尊者!」

   经文例四

  (1)时有众多比丘着衣持钵,入那梨迦聚落乞食。闻那梨迦聚落:罽迦舍优婆塞命终,尼迦咤、佉楞迦罗、迦多梨沙、婆阇露、优婆阇露、梨色咤、阿梨色咤、跋陀罗须跋陀罗、耶舍、耶输陀、耶舍郁多罗,悉皆命终。闻已,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等众多比丘晨朝入那梨迦聚落乞食,闻罽迦舍优婆塞等命终。世尊!彼等命终,当生何处?」

  (2)佛告诸比丘:「彼罽迦舍等,已断五下分结,得阿那含,于天上般涅槃,不复还生此世。」

  (3)诸比丘白佛:「世尊!复有过二百五十优婆塞命终,复有五百优婆塞,于此那梨迦聚落命终。[世尊!彼等命终,当生何处?]」

  (4)佛告诸比丘:「[此那梨迦聚落,过二百五十优婆塞命终,皆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当受一生,究竟苦边;复有五百优婆塞,于此那梨迦聚落命终,三结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5)汝等随彼命终、彼命终而问者,徒劳耳!非是如来所乐答者。夫生者有死,何足为奇!如来出世及不出世,法性常住。」

   (印一一五…

《《杂阿含经》经文的厘正初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