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道论 (Visuddhi Magga)
觉音 尊者 著 译者 叶均
第十二 说神变品
兹因于地遍等得证第四禅的瑜伽者,当修瑜伽,成就所说的「修定而有神通的功德」的世间的诸神通,由于他修习这样的定而得证功及更成坚固,且他既得具足那证得功德而成坚固的定的修习,则甚易成就于慧的修习,所以现在开始先论神通。即如世尊对证得第四禅的善男子,为示修定的功德及为了要说更微细的法,曾说(一)神变、(二)天耳界智、(三)他心智、(四)宿住随念智、(五)有情死生智的五种世间的神通。用这样的表示法:「当他的心如是得达等持遍净洁白无垢离诸烦恼柔软适于工作住立不动之时,则他引导其心倾向于神变。他得享受于种种的神变:即如一身而成多身等」。
一、神变论
(以十四行相调心)此中:欲求「一身而成多身」等神变行动的初学瑜伽者,于(地水火风青黄赤)而至白遍的八遍中,各各生起八种等至之后,当以此等十四行相调伏其心:(一)以顺遍,(二)以逆遍,(三)以顺逆遍,(四)以顺禅,(五)以逆禅,(六)以顺逆禅,(七)以跳禅,(八)以跳遍,(九)以跳禅与遍,(十)以超支,(十一)以超所缘,(十二)以超支与所缘,(十三)以支的确定,(十四)以所缘的确定。
怎样为「顺遍」?乃至怎么为「所缘的确定」呢?
(一)兹有比库,先于地遍入禅,次于水遍入禅,如是顺次于八遍中百回千回的入禅,故名「顺遍」。
(二)从白遍开始,与前同样的逆次入定,故名「逆遍」。
(三)从地遍开始而至白遍,从白遍开始而至地遍,如是以顺、以逆数数入定,故名「顺逆遍」。
(四)从初禅开始顺次而至非想非非想处,如是数数入定,故名「顺禅」。
(五)从非想非非想处开始逆次而至初禅,数数入定,故名「逆禅」。
(六)从初禅开始而至非想非非想处,从非想非非想处开始而至初禅,如是以顺以逆数数入定,故名「顺逆禅」。
(七)于地遍中入初禅定已,次于同样的地遍而入第三禅定,自此除去地遍而入空无边处定,而后入无所有处定,如是不跳遍而仅于中间跳过一禅,故名「跳禅」。同样的对于水遍等的基本定,当可类推而知。
(八)于地遍中入初禅定已,次于火遍中再入初禅定,后于青遍及于赤遍中亦然,像这样的不跳禅,仅于中间跳过一遍,故名「跳遍」。
(九)于地遍中入初禅定已,次于火遍入第三禅定,而后除青遍而入空无边处定,后自赤遍而入无所有处定,像这样的跳过禅及遍,故名「跳禅与遍」。
(十)于地遍中入初禅定已,亦于彼地遍而入其它(二禅三禅四禅)的定,故名「超支」。
(十一)于地遍中入初禅定已,次于水遍乃至白遍亦同入初禅定,如是于一切遍中只入一禅定,故名「超所缘」。
(十二)于地遍中入初禅定已,次于水遍入第二禅,于火遍入第三禅,于风遍入第四禅,除去青遍而入空无边处定,自黄遍而入识无边处定,自赤遍而入无所处定,自白遍而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如是一一地超越支与所缘,故名「超支与所缘」。
(十三)于初禅确定五支,第二禅三支,第三禅二支,同样的第四禅,空无边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亦为二支),只是这样的确定禅支,故名「支的确定」。
(十四)同样的确定这是地遍,水遍,乃至白遍,如是只确定所缘,故名「所缘的确它」。
然亦有人主张:「支与所缘的确定」的,但在义疏中未曾述及,当然不成为修习之门。
若以此等十四行相,不能调伏其心,则于顶修的初学瑜伽者,实无成就神变之理。即为初学者得遍的遍作(准备定)亦困难,于百人千人之中,或有一人能得。作了遍准备定者,生起(似)相难,于百人千人之中,或有一人能得。生起了似相得以增大,而证安止定难,于百人千人中,或有一人能得。证得安止者,以十四行相调伏其心难,于百人千人中,或有一心能得。即以十四行相调伏其心者,得神变亦难,于百人千人中,或有一人能得。得神变者,即刻现起神变难,于百人千人中,或有一人能得即刻现起神变。即如:
在三万具有神变的人来到长老芒果山看摩诃罗哈瞿多长老的病,其中仅有八岁法腊的(佛)护长老相似。关于他的威力已如地遍中说。(摩诃罗哈纳瞿多)长老看见了他的威力说道:「诸君!如果(佛)护不在这里的话,则我们都要被责难不能保护龙王了。所以当行净除(烦恼)垢秽,自执(神变的)武器而行」。彼等三万比库遵守长老的教训,都得成为即刻现起神变的人。
虽得即刻现起神变,但救护他人难,于百人千人中或大一人。犹如运物至山供养时恶魔骤降火雨,一长老即于空中,化作大地防止火雨。
但是曾于宿作有力的修行,如佛,辟支佛及诸大声闻等,则可不必经过上述的次第修习,当证得阿拉汉果时,可得成就神变的行动及其它的(四)碍解等的功德。
所以当如金匠,欲作某些装饰品,以吹火等动作令金柔软,然后作装饰品;亦如陶师,欲作某种陶器,捏诸粘土而令柔软后作诸陶器;初学者亦然,以此十四行相调伏其心,以欲为主,以心为主,以精进为主及以观慧为主而入定,以转向等的五自在,令心柔软适于工作,修诸神变之行。然而若具宿世之因的人,亦可仅于诸变而修第四禅得诸自在。
(神变修行的方法及引经的解释)世尊曾经指示神变修行的方法说:「彼如是心得等持,清净洁白无秽离诸随烦恼柔软适于作业安住不动时,引导其心倾向于神变,及证得种种神变。即以一(身)为多(身),多(身)为一(身),显身,隐身,穿壁,穿墙,穿山无有障碍,如行空中,出没地上如在水中,涉水不沉如履地上,趺坐空中而复经行如鸟附翼,日之与月有大神力有大威德手能扪之,虽梵天界身能到达」。
依上面的圣典文句解释而抉择神变之论。此中:
「彼」──是彼证得第四禅的瑜伽者。「如是」──是指次第得此第四禅。即是说次第的得初禅第乃至第四禅。「等持」──是以第四禅而等持。「心」──是色界的心。
「清净」──等的文句中,以舍念而清净故为「清净」。因清净故即为「洁白」──光洁之义。
由于破了乐等诸缘而离贪等之秽故为「无秽」。无秽故「离随烦恼」。即彼心不为秽之染污。
心善修习,故为「柔软」。即心得自在之义。因以自在活动故说心得柔软。因柔软故「适于作业」──即可作业及合于作业之义。因为只有柔软之心才适于作业,犹如经过炉火的黄金相似。这(柔定和适于作业)二者都是依于心善修习之故,即所谓:「诸比库!我实未见有其它一法,像心这样的修习多作而成柔软适作业的」。
安立于此等清净性等故为「安住」。由于安住故「不动」──即不摇无动之义。或者自己以柔软及适于作业的状态而自在安住故「安住」;以信等摄护其心故「不动」,因为以信摄护之心不得为不信所动;以精进摄护之心不得为懈怠所动;以念摄护之心不得为放逸所动;以定摄护之心不得为掉举所动;以慧摄护之心不得为无明所动;以(智)光摄之心不得为烦恼的黑暗所动。以此六法摄护成为不动。如是具备这(等持、清净、洁白、无秽、离随烦恼、柔软、适于作业、安住不动)八支的心,则适合于以作证神通的诸法而证诸神通了。
亦可以另一种方法解说:即以第四禅定而「等持」;以远离诸盖而「清净」;以超越寻伺等而「洁白」;以没有为得禅的障碍的恶欲之行故「无秽」;以离诸贪欲等心的随烦恼故「离随烦恼」。而此(无秽及离随烦恼)两者,当知在『无秽经』及『布喻经』中说由于护得自在故「柔软」。由于近于神足的状态故「适于作业」。以完成修习而近于微妙的状态故「安住不动」。如成不动即是安住之义。如是具备这八支的心,则为(神通的)基础及足处(直接的原因)而适合于以作证神通的诸法而证诸神通。
「引导其心倾向于神变」,此中以成就为「神变」,即指成功之义及获得之义而说。因为由于完成及获得而称为成就。即所谓「有愿望者而成就他的愿望」。成就出离故为神变,因抗拒了敌对。成就阿拉汉道故为神通,因抗拒了敌对。
另一种解释:神变之意的成竟,与方便成就是同义语。因为方便成就而产生效果,故为(所愿)成就。即所谓:「质多居士是具有戒与善法的,如果他希望未来世为转轮王,可随愿而成。因为具戒者的心愿清净故」。
另一种解释:以诸有情的成就为「神变」。成就,即是说成长而证上位的意思。
(十种神变)彼有十种。即所谓「神变有十种神变」。更进一层的说:「什么是十种神变?(一)决意神变,(二)变化神变,(三)意所成神变,(四)智遍满神变,(五)定遍满神变,(六)圣神变,(七)业报生神变,(八)具福神变,(九)咒术所成神变,(十)彼彼处正加行缘成神变。此中:
(一)(决意神变)本来是一(身)而意念多(身),或意念百(身),千(身)及百千(身),以智决意我成多(身)。如是分别而显示的神变,是由于决意而成就的,故名「决意神变」。
(二)(变化神变)他隐去本来的形态而显现童子的形态,或现是龙......乃至种种军队的形态,像这样所说的神变,是隐去本来的形态而变化起来的,故名「变化神变」。
(三)(意所成神变)「兹有比库,即从此身,化作另一个由意所成的有色之身」,像这样所说的神变,是由自己的内身而起另一个的意所成之身,故名「意所成神变」。
(四)(智遍满神变)在生起(阿拉汉道)智以前或以后或于同一剎那之间所起智力的殊胜妙用,名为「智遍满神变」。即如这样的说:由于无常观成舍断常想,故为智遍满神变......乃至于阿拉汉道成舍切烦恼,故为智遍神变。倒…
《清净道论 第十二 说神变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