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佛之道讲义 第一章、归敬三宝

  《成佛之道》

  〈第一章、归敬三宝〉1

  释开仁编.2006/9

  一、为何要说「成佛之道」?

  1、学佛,就是向佛学习。我们以佛为理想,以佛为师范,不断的向佛学习,如达到了与佛平等,那就是成佛了。

  2、发心学佛,应该修习成佛的法门,遵循成佛的正道。成佛的法门、正道,就是「成佛之道」。

  二、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

  佛法,为了适应不同的根性,所以有种种道:

  福德道,智慧道;

  难行道,易行道;

  世间道,出世间道;

  声闻道,菩萨道……

  然究竟说来,并无二道,一切无非成佛的法门,无非是『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2

  三、从归敬三宝进入佛门的初基

   1、三宝(佛、法、僧),是佛法的总纲。

  2、归敬三宝,是进入佛门的初基。

  3、三宝的功德,真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但如不能归向三宝,就不能得到,无缘受用。

  甲一、抉择信仰

  乙一、寻求依怙(p.2)

   有海无边际,世间多忧苦,流转起还没,何处是依怙。

  一、归依的诚心

   归依,3要有求归依的诚心。如人落在大海中,随波逐浪,四顾茫茫。……求归依的诚恳,应该如落海者的求生一样,这才能圆满成就归依的胜妙功德。

  二、有海无边际

   1、世间以众生为本,有情识、有生命的众生,是世间的现存事实,所以佛经称众生为「有(bhava)」4。

  2、每一众生,向过去看,一生又一生,无边无际。在没有了脱生死以前,未来也还是一生又一生,没个边际。众生的生命流(有),无限延续,如大海的茫无边际一样。现在这一生,不过生命大海中泛起的一个浪头而已。

  三、世间多忧苦

   1、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一世又一世。在这时间推移的过程中,名为世间。

  2、众生在世间,苦多乐少,乐尽苦来,实在是多忧多苦,所以佛说为:『忧悲恼苦纯大苦聚』。5

  四、流转起还没

  充满忧苦的众生世间,如海中的漩流一样,转来转去。忽而上生天上人间,忽而下坠地狱、傍生、饿鬼──三途。升起还要沈没,沉没又会浮起,转来转去,始终转不出去。

  五、何处是依怙

  1、这样的流转苦海,头出头没,还有比这更可悲可痛的吗?

  2、想到这里,求归依救护的心情,油然而生,自会恳到迫切起来。然而,何处是真归依处,何处是可恃6怙处呢?

   乙二、抉择依怙

  丙一、世乐(p.4)

  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

  国家治还乱,器界成复毁,世间诸可乐,无事可依怙。

  一、求归依

  有的不知道求归依;有的求归依而误信邪师外道;三宝才是真正的归依。

  二、六种让世人迷恋的事

   1、财富的积聚:

  有些人以为经济第一,有了钱什么也行得通;财富是个人所不能自主的,所以佛说:『五家所共』。7逢到(1)大水,(2)大火,遇到(3)盗贼,(4)恶王,(5)还有生了不肖的儿女:财富是转眼就完了。

  积聚财富,不但为了经营与保存,引起种种忧苦,有时财富更成为苦难的直接原因。财富本身,多忧多苦而无法保存,还能说有钱就有办法吗?

   2、崇高的(名位与)权位:

  这是一般所迷恋的。在位时,叱咤风云,得心应手,然而崇高必然堕落。

  在佛教传记中,顶生王统一四洲,上升忉利天,与帝释共同治理天宫,但末了堕落人间,不免忧愁而死。那位自称天地之主,人类之父的天帝,也还是不免堕落驴胎马腹去。崇高的地位,实在是不足依怙的。

   3、亲爱眷属的合会:

  人是被称为社会的动物,能有亲人益友,共住合作,这是极理想而又安心的事。然而,由亲爱的而变为冤家,这姑且不说。不论是怎样的亲爱共住,总要当来分离的。一旦生离死别到来,拋下父母,丢下妻儿,孤苦凄惶的各奔前程,谁还顾得了谁呢!

   4、生存:

  经验告诉我们,凡是有生的,无有不死的。

  生存,一切才有意义,于是为名为利,争取一切来属于自己。『人生不满百,常有千岁忧』,这是颠倒的『不死觉(或译为寻伺)』,永生与长生的邪见,都由此而来。

  上面四句,是有名的四非常偈。8

   5、国家的繁荣:

  国家的强盛繁荣,对于国民的安乐与自由,是有密切关系的。可是国家的强盛,不一定等于自己(自己的家)的安乐。不但政治上的派系起伏,不完全以是否忠于国家为标准;而国家一直在一治一乱的流转中,治平而还为纷乱。中外历史,是无可置疑的实证。所以,以国家为唯一依怙,是不正确,不安全的。

   6、社会进步:

  有的以为: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生的真正意义,何必为个己着想,求觅空虚的归依?这是见群体而不见个己的偏见!

  人类社会的活动,依于所住的器界(我们住的世界──地球),是不能离开这一据点的(即使转移到另一世界,也还是一样)。但器世界是在凝成而复毁坏,坏了又成立的流转过程中。以社会进步为人生真正意义的人物,才是真正空虚的幻想者!

  三、不能引发求归依的热心

   一般人不能引发求归依的热心,是由于迷惑了眼前的短暂意义,在人世间诸般可乐事上,生起错觉。一切都是非常非乐,那什么才是可归依处呢?

  丙二、外道(p.8)

  鬼神好凶杀,欲天耽诸欲,独梵依慢住,亦非归依处。

  外道邪宗不是真正的可归依处

  一、鬼神:

  1、中国、佛经或基督教所传的鬼神,确有一些功德与神力,也有向善而为高级天服役的。在某种情形下,确能给人以多少助力,所以常为人所崇拜:恳求赐福,求他驱逐邪恶,或者请求不要伤害。然鬼神都充满烦恼,他们的德性,有时还不及人类;特别是瞋恚成性,嗜好凶杀伤害。他们所要人类供给的,是牺牲──血肉,甚至要求以人为牺牲。如人而不恭敬供养,或者冒犯了他,就会用残酷的杀害来报复──狂风,大雨,冰雹,瘟疫等。

  2、鬼神的崇拜者,每每为了得罪鬼神,弄得家败人亡,这真是何苦呢!孔子到底是人类的伟人,他的『敬鬼神而远之』9,不失为聪明的办法!

  二、欲天:

  1、欲是物质的五欲──微妙的色声香味触,男女的性欲。天是光明的意思,即一般的天,帝。在这三界中,欲界共有六天,最下是统摄八部鬼神的四大王众天,向上是忉利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六天,同有物质的贪欲,男女的淫欲,所以称为欲天。欲天中,与人类关系最切的,要算忉利天王释提桓因──帝释了。他崇尚和平,爱好道德,希望人类进步,与中国传说的玉皇大帝相近。

  2、比起鬼神来,欲天当然高尚得多,毛病就出在迷恋耽着诸般欲事上。在物欲与性欲的享受中,不免骄奢淫佚,沉醉于糜烂的生活,而智慧与德性的精神生活,反而会退落下来。从前,帝释曾请佛说法,可是回去不久,连佛说的是什么也忘记了。『欲为苦本』,这种物欲享受而容易堕落的诸天,自身不保,还需要求归依呢!

  三、独梵:

  1、欲界以上,叫做色界。

  色界分四禅,初禅又分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

  梵是清净的意思,与圣洁的含义相近。

  (1) 梵众天,如人民;

  (2) 梵辅天,如官吏;

  (3) 大梵天,如独一无二的帝王,所以称为独梵。

  梵天是非常清净的,没有淫欲,也不再贪恋世俗的物欲。德行方面,慈悲博爱的精神,非常高尚。这在一般宗教中,可说是佼佼者了!

  2、据佛经说:大梵天出现,还没有臣民,也还没有欲界──地球等住处。大梵天想有天地,欲界也就渐渐凝成了。想有人,人也恰好出生了。由于大梵天心依憍慢而住,不免引生狂谬的知见,以为天地由他而创造,人类由他而出生。他生存一较长的时间──一劫半,便向他的臣民宣说:自己是常住不变,无始无终。印度的大梵天,与基督教的耶和华相合。

  3、梵王的净行──「克制世俗的情欲,与慈爱精神」,原是可称赞的。可惜狂慢的邪说,奴视一切,成为「信我者生,不信我者灭亡」的大独裁者。一神教的邪毒,泛滥世界,成为罪恶的一大根源。

  4、梵天以上,还有二、三、四禅天,以上还有无色界天。但与人类没有什么接触,只是极少数人能信受奉行,不能成为社会共信的宗教,所以也就不说了。

  一般的宗教,不外乎鬼神,多神教的大神,一神教。如上所说,都是不离烦恼,不出生死,都还是自救不暇的苦恼众生,所以说:「亦非归依处」。

  丙三、三宝(p.12)

  归依处处求,求之遍十方,究竟归依处,三宝最吉祥。

  一、究竟的真归依处,唯有佛教的三宝 10

  佛,法,僧三者,都是希有难得的,价值无上的,妙用无比的,所以都称之为宝。归依三宝,使我们化凶为吉,化难成祥,离恶向善,转黑暗为光明,离苦痛得安乐。这一切吉祥事,都能够成就,所以说最为吉祥。

  二、一切都值不得归依,唯有三宝才是真归依处,这不是自赞毁他,而是从事实与理由两方面得来的结论。

  1、事实

  释迦佛成佛不久,创造神梵天王,从天上下来,恳请如来说法。11他觉得,他对于他的儿女(自以为是他的儿女),实在是毫无办法了。释迦佛答允了他,这才大转*轮,救度人类。梵天王也就作了佛的弟子,得到了离欲的圣果。

  还有,过去世中,与玉皇大帝神格相近的帝释天,自己知道快死了。不幸的是,死后要堕落猪胎中。他忧愁苦恼,去请大梵天王,大自在天等设法;甚至天南地北,山中水边,到处去请问鬼神,与外道仙人,结果是一切徒然。末了,他遇到佛陀,听佛说法,这才救免了猪胎的厄运,还生天国。

  多神教的大神,与一神教的创造神,都非归依佛不可。『归依处处求,求之遍十方』,正是帝释天的亲身经历。

  2、理由

  下面将分别赞叹三宝功德,说明三宝功德的究竟,所以真是众生的归依处。

  甲二、皈依三宝

  乙一、三宝内涵

  丙一、赞叹三宝

  …

《成佛之道讲义 第一章、归敬三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