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理门论》探微(姚南强)

  《正理门论》探微

  

  作者:姚南强

  陈那的《正理门论》是三支新因明的第一部代表作,集中体现了陈那前期因明思想,并成为汉传因明的主要经典。

  长期以来,因其言简义奥,索解为难,故研究者甚鲜。

  本文在对《理门论》的逻辑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以现代逻辑为工具,以比较研究为方法,对其中所反映的陈那因明的推理基础、认识论前提、推理形式及推理的有效性等问题作了较全面的剖析。揭示了作为世界三大逻辑起源的

  古印度因明与古希腊以及中国古代的逻辑一样,都是从类推理发展而成的,从而说明了人类思维具有共同性,也证明了东方文明对逻辑发展的贡献。

  由於对《理门论》中丰富的逻辑思想了解不够,在国内外一些学者中有一种贬陈那褒法称的偏向,其实,法称的贡献主要在认识论方面,陈那才是首先使因明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的人,《理门论》正体现了这一点。

  作者还认为,《理门论》不仅是汉传因明的直接渊源,与藏传因明也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这正是现代因明研究中的一大课题,有待於我们去开拓和挖掘。

  因明本来是知识论(认识论)、逻辑学和论辩术三者的共生体。古因明对论辩的规则、方法有详尽的阐述,也有逻辑学和认识论的内容。陈那的新因明才第一次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逻辑学体系,并由天主的《入论》进一步系统化。这也是汉传因明的主要内容。

  《理门论》是陈那的前期著作,完整地反映了陈那的逻辑思想。长期以来,因其深奥难读,国内外研究者寥如晨星,本文正是想在这个相对来说较为薄弱的研究领域里作一些

  探索性的工作。

  本文侧重於分析《理门论》的逻辑前提,逻辑结构,论证的本质和形式,及其有效性问题。

  一、陈那因明的认识论前提

  形式逻辑不能解决内容的问题,因此作为逻辑推理的前提是否真实只有通过哲学认识论才能解答。因明是推理,又是论证,更强调保证前提(论据)的真实性。陈那的三支作法主要是演绎,但又带有归纳。无论是演绎还是归纳,其结论的可靠性都离不开前提的真实性。因此,了解一下陈那因明的认识论前提是十分必要的。可是在《理门论》中,这一部分的叙述比较简略,必须联系陈那的《集量论》《观所缘缘论》等其他著作一起来分析,才能把问题讲清楚。

  (一)认识对象──「万法唯识」

  陈那在佛学上属於唯识宗。唯识宗认为,外部的物质世界是虚幻不实的:「世间圣教说有法,但由假立,非实有性」。(l)主、客体的区分不过「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2)「唯识宗把「真实」分为四个层次,即世间极成真实、道理极成真实,烦恼净极成真实、所知障净极成真实。(3)这与古希腊柏拉图理念论中的四个世界的划分有点相似。第一是世俗的真,第二种是世俗和佛理认识上的真。这二种真实,虽然不属於「错乱」,但从根本上说仍是一种「假定」的真,仍「不离虚妄」。而只有後二种真实才是真正的真实。《集量论》认为,只有如来才能「由因果功德圆满门中礼赞成为定量。」

  这种真如状态大致相当於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但这种「绝对」又是超验的,是不可能通过感性或理性来把握,甚至是根本不能言说的,只能靠神秘的某种直觉来领悟。────────────(1、2)《大正藏》第 31卷P.1,《成唯识论》卷 1。( 3 ) 见《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的<真实义品>。

  因明的现量和比量主要是认识前二种经验世界的真,而且正是在这种经验之真中了悟到世界本质上的「妄」,从而为最终达到「真如」扫清道路。在藏传因明中,宗喀巴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把因明看作达到内明的必由之路。在这一点上又与康德相通。康德也承认有一个彼岸的,不可知的「自在之物」,理性只是反映了自由之物的现象,而理性一旦试图要去把握自在之物本身,就会形成「二律背反」,只有依靠信仰才能达到彼岸。不同的是,康德的自在之物像是一种物质实体,而唯识宗的「真如」只是一种精神本体。

  既然真理不可能被理性所认识,那麽因明的推理,证明又有什麽用处呢

   用处还是有的,这好比是「一块宝石藏在密室中,但从锁孔中泄出光来。给人看见了,他便向那光走去,误执光便是宝石,但他仍达到了那宝石。(4)「因明的功能就在於排除「误执」,引导人们接近「真如」。

  陈那在这一哲学前提上是严格恪守唯识宗的立场,并贯穿在他的现量和比量的学说之中。

  (二)陈那对带相说和自证说的改造

  主、客体能否同一和如何同一,是认识论的中心议题。一方面,主体是如何反映、把握客体的,这在因明是「带相说」; 另一方面,主体又是何以确知已把握对象,这在因明是「自证说」。

  带相说最初由经部提出,「他们认为心法生时必定变带所缘境界的表象,成为心法的相分」,「此说原来和经部根境为先,後方识了的理论相照应(因为境在过去,所以识了之时须有变带行相以为媒介了 ) 」。(5)对此,世亲在《俱舍论》的「破我品」中介绍说 :「……如是识生,虽无所作,而似境故,说名了境,如何似境,谓带彼相。」

  陈那引入了带相说,但从唯识的立场作了改造。他在《观所缘缘论》中说 :「所缘缘者,谓能缘识带彼相起,及有实体,令能缘识托彼而生,内色如外现,为识所缘缘,许彼相在识,及能生识故」。(6)意思是说 : 第一、人的认识过程是这样的 : 由能缘识依托第八识所变的相分( 即所谓「本质」)而变似其相,如以眼、耳、鼻、舌、身五识而言。即是依仗第八器界相为本质而变似色、声、香、味、触等亲相分(自识所变者名亲相分,亦名影像相),────────────(4)迦衍达《正理谕饰》p.281。则引自《世界宗教研究》

  1989年第2期P.55。(5)见吕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p.317~318。(6)《大正藏》第31卷 p.888~889。

  从而为自识的见分所缘虑( 即知与观) 。

  第二、所缘的相分,本身是「内色外现」,彷佛是外境,其

  实仍在识内。

  陈那在《集量论》中进一步指出,「境者,谓色等识者,谓显现彼。识者,即与境相类似之识。凡识者,皆现彼义及自体。不尔境体即识体者,二者应成无别,或则後时生识,应不得取昔境。何以故。非彼境界故,以是凡识应具二相。(7)这里陈那明确反对经部的境先识後观点,认为境和识是一体,是识同时显现的二相,这正是坚持了唯识论的立场。《理门论》中也有类似的反映:「唯内证言,是色根境界。」意思是说,现量其实是以五识所具有的见分(认识主体)亲缘五识所变现的相分(认识对象),而且是远离名言概念的,此色境属於眼根作用的范围。

  由此可见,陈那的带相说与经部有原则区别,是以唯论识加以改造後的带相说。相反,法称仍坚持了经部的带相说,并有所发展,为後期经部师所信奉。(8)

  在认识中,主体又是如何确认对对象的把握呢

   作为佛教哲学,当然不可能提出真理的实践标准。经部是用「自证说」来解答这一问题的 :「譬如火点著时,一时间便照见了它自身和瓶等物体; 又像声音发出时,也是一时表白了自己和各种语义 ;意识正是这样,生起的时候了别境界也了别自体,所以应该有自证这一回事。(9)吕 先生还举例说:「譬如眼见色象觉得赏心悦目,在这见色的时候,不但是了解对象为色,并且还了解是「见」;又在觉得愉快的时候,也了解这是愉快之「感」」。(10)从这个例子看,自证不仅是对认识对象,而且是对主体的认识活动,主体的认识感受的自我证知,是「三合一」的自证。

  陈那接受并改造了自证说:在《理门论》中,把「自证分现量」列为四种现量之一,并进一步从量果关系上进行了发挥。《理门论》云 :「又於此中无别量果,以即此体似义生故,似有用故,假说为量」。这是说,量果(认识的结果)不在别的地方,就在心中(自证义) 因为能量与所量都离不开自证分,它们都可以称之为现量。《集量论》更为明确 :「此中所说量果,非如外道所计,离能量外别有量果,是即能量心(不离於能量) 而为量果」,「以识缘境,了境即果」。(ll)这是说,心法生起之时即自然地显现出它自身和境界(认识主体和对象)两部分从而各有了别,作为认识的功能就是「量智」,作为认识之成果即是「量果」。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自证上────────────(7)吕 《集量论释略抄》p.11。(8)见吕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p.20。(9)同上,p.319。

  (10)《因明论文集》p.l95。

  (11)法尊《集量论略解》p.6。

  说,陈那也贯彻了他的唯识论观点。

  (三)关於现量和「无错乱」要求

  什麽是现量

  《理门论》曰 : 「谓若有智於色等境,远离一切种类、名言、假立、无异、诸门分别,由不共缘,现现别转,故名现量。」意思是说,现量就是以正智去认识色、声、香、味等境中的自相,并且不介入一切种类和概念名称等主观上的区分──五识的见分与相分间的「缘」是各别进行的,互不相染,互不联系,这叫做现量。由此可知,陈那的现量是指纯感觉,不但要远离名言种类的区别,感觉之间也不能相互联系。实际上陈那的现量是排斥「知觉」和「表象」的:

  「离分别」是陈那对现量的根本要求,但在《集量论》中他又把「错乱」列为第七种似现量 :「迷乱世俗智,比与所比生,忆念及希求,似现有翳膜」。(12)其中前六种《理门论》称之为 :「忆念、比度、希求、疑智、惑乱智……世俗有」。没有提到的第七种「有翳膜」者,是指白内障患者好像会看见空中有莲花,车轮边上长毛,月亮成重影…

《《正理门论》探微(姚南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