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智是什么呢?龙树菩萨答说: “所说六波罗蜜即是道,知是道,行是道得一切智……初发心乃至坐道场,于其中间一切善法,尽名为道。此道中分别思惟而行是名为道智。”
声闻,缘觉为一切智;菩萨即道智,佛才是一切种智,那么,为什么有人称佛也是一切智,或道种智呢?这样不是减低佛的地位了吗?关于这个问题龙树菩萨举了两个理由答覆:第一、因声闻,缘觉 “但有一切智名,胜于凡夫,无有实也;是故,佛是实一切智,一切种智。”这是说,二乘人只是具有一切智的潜力,还未真正得到一切智;佛则是一切种智,实已逾越了一切智,与道种智。自然可以称得上是“十足的”一切智与道种智了。第二、那是对佛一种简略地尊称: “有如是无量名字,或时名佛为一切智人,或时名为一切种智人。如是略说一切智,一切种智种种差别。”
p. 163
一切智、道智,一切种智三者之关系是 “(以)道智具足一切智;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断烦恼习(亦乎如是)。”[8]意思是,道智已有了一切智;一切智是具有一切种智的先决条件;唯有一切种智才能断除烦恼的积习。
像佛那样,是“空”一切智,一切种智之标准何在呢? “以无碍智慧尽遍知上诸法,名为一切智,一切种智。”所谓“上诸法”即是 “……所谓有法、无法,亦有亦无法,非有非无法……生法、灭法、生灭法、非生非灭法。”这就是二重二谛的辩证法。兹排列如下:
有法+无法=中道(1)(亦有亦无法+非有非无法)=中道(2)
生法+灭法=中道(1)(生灭法+非生非灭法)=中道(2)
由上可知,一切种智还是在了悟二谛二重辩证的缘起法。
一切智,一切种智是同时得,即可断除烦恼?抑或是渐次得而渐次断除烦恼呢?龙树菩萨说分实法与权法两种来说明两智同时得与渐次得的问题。就实法说“是一切智一时得。”[9]就权法说: “此中为令人信般若波罗蜜,故次第差别说。”
为什么佛要分实法与权法来说呢?这是为了恒随众生: “欲令众生得清净心,是故如是说。”
但,龙树菩萨又补充了一句: “虽一心中得,亦有初、中、后次等。”其理由是: “如一心有三相,“生”因缘“住”,住因缘“灭”,又如心心数法,不相应诸行,及身业、口业。”意思是,虽说一心中同时可得二智,但就心视活动为一意识之流来说,是刹那生灭的,有生、住、灭三种次第。心意识不能同一刹那之倾流注到两件事物以上,正如同一刹那我们的嘴不能造出两句口业。简言之,就刹那说,二智异时而得;就非刹那说,是一心中同时得二智。
p. 164
也可以说,就经验的“事”实说,是一心同时可以得二智的;但就纯“理”来说,是有前后之分的。因为“理”与“事”是不必相一致的;也不是截然都是分离的。[10]
至于得三智断烦恼是渐断还是顿断?就龙树菩萨说: “譬如久锁脚人,卒得解脱,行时虽无锁,犹有习在……诸余圣贤虽能断烦恼,不能断习。如难陀欲习故,虽得阿罗汉道,于男女大众中坐,眼光视女众。……如摩诃迦叶嗔习故,佛灭度后集法时,敕令阿难八突吉罗罪忏悔……不共诸漏未尽不净之人集法。……如是等诸圣人虽漏尽而有烦恼习。如火焚薪已,灰炭犹在,火力薄故,不能令尽。”佛是“空一切智”[11],如 “劫尽时火,烧三千大千世界无复遗余,火力大故。佛一切智火亦如是,烧诸烦恼,无复残习。”[12]
为了清晰起见,试将大智度论中关于“智”与“得”的关系作一简明表如下:
比较/区分 道慧 道种慧 一切智 道种智 一切种智
(一)区别 由戒定所生之慧 1. 尽知遍知无量道的。
2. 知世出世间不即不离。 1. 总相。
2. 因。
3. 略说。 1. 别相。
2. 果。
3. 广说。
(二)比喻 1. 说四谛。
2. 如说众生苦。 1. 说四谛。
2. 如说种种众生处处生(缘起)。
p. 165
(三)条件 能知且行大般若蜜 分别知,行一切善法 遍知空假中缘起法(辩证的认知)
(四)作用 破一切法中无明 观种法门,破诸无明。
(五)得智 1. 实法:实一切智一时得。
2. 权法:次第差别(如心心数法)
3. 仅有一切智之潜力,尚未有一切智应用能力。 1. 同上。
2. 同上。
3. 实有一切智。
(六)关系 修戒定道 具足道慧 具足道种慧 具足一切智 具足一切智,道种智(是实一切智)[14]
(七)断惑 已断烦恼,未断习气 尽断烦恼,无复残习
(八)果位 二乘 菩萨 佛
附注 大智度论明文只提到 “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种智”[13],只有“二智一心中得”,从全文看: “三智一心中得”,亦属有据。
p. 166
(乙)中论:中论是龙树菩萨“抉择深理的”代表作,印老赞其特色是“有空无碍,大小并畅,立破善巧。”[15]此外中论对佛学之贡献也可分四点:
(一)中论归向了根本佛教之本怀:在龙树菩萨之前各部派即已有倾向印度传统的趋势,与佛陀本怀相去日远。[16]佛陀缘起性空思想到龙树菩萨才作严肃地反省。中论所论之题材就是以佛陀四谛法为主。
(二)中论的论证是采取了印度奥义书的方法:从逻辑的应用看是辩证法;从整个看是采用否定法。因为大否定之后必然有一大肯定存在。不过龙树菩萨此一大否定后并不积极地肯定有一大肯定存在,而只说那是“性空”或“空性”,这在方法上又青出于蓝,在形势上已优于奥义书的方法了。
(三)中论之中心论点虽是论缘起性空;但其论证之大部份是阐述大般若经之“性空”—在不坠因果上。其方法则是两难推理。[17]站在缘起的现世立场看是不能昧于因果的;但是站在纯理的性空立场看是不坠因果的。所以中论对阐述大乘般若思想有著决定性的贡献。两难推理在奥义书中虽早已使用过,但没有龙树菩萨在中论中使用得广泛、深入。[18]
(四)中论论述之程序是先指“八不”: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无论从内容上,从方法上都是中论全书的导言。从内容上说,它涵盖四谛法之苦、集、灭、道;从方法上说,它以两难推理分析“八不中道”,也同以两难推理去分析四谛法中所论列的一切问题。其所引用作“导言”之“八不”,在大般若经中及其大智论中都已有些片面、零星的论列。例如不生、不灭;不来、不去[19];不一、不异[20]等。这与天台宗尔后之思想有著重大影响。[21]
(五)中论全书主在分析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四句偈。这四句偈如再归纳即是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这二谛是“一以世俗谛;二为第一义谛。”[22]二谛作为方法看,早于奥义书中即已有了。
p. 167
[23]但那只是对“天梵”说明之方法罢了。单独提出来来说明缘起法,则是从佛陀开始的。[24]龙树菩萨更依般若经把生死、涅槃;烦恼、菩提说得更为圆融了。就方法看,中国三论宗将二谛说成是“教”也是其来有自的。二谛亦可作为哲学思想;俗谛,是就现象说的;真谛是就诸法实相说。就佛陀本怀看,“二谛”不是方法而是思想。因为根本佛教是以“缘起”法为主要教义的。因为佛陀一方面以此打击婆罗门教之梵我论,以及梵造世界的说法;同时,也以此建立自己之宇宙论。
到般若经时代所谈之“二谛”主在建立“法空”思想,强调在思辨,修持上了。[25] 至于龙树菩萨之中论,由于在方法上普遍地运用了二谛法,给我们的印象是手段已变为目的了。所以我们说龙树在中论里所说之“二谛”又是辩证的方法又是缘起思想。因此到了中国之三论宗则将二谛分为“本于二谛”与“教于二谛”也是有根据的。
关于三论宗之“本于二谛”与“教于二谛”,笔者已有专文论述[26],这里不再重覆了。
不过,二谛究竟是“教”还是“本”,甚多学者持有异论,例如穆尔狄(T.R.V. MURTI)教授就是说龙树菩萨之中论是辩证法[27]。印老不说是辩证法,而说是“单复”;“有、无是单句;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是复句。一方面看,亦有一无,是有无的综合。而非有非无又是前三者之否定,或一有一无之说明。”[28]我们可以用下面表示:
(有+无)= 亦有亦无+非有非无。
亦可写成辩证式:
有+无=中道(亦有亦无+非有非无)= 中道
由是可知印老也是认为二谛是辩证的。而且他还说:“古代三论宗的单复横竖是很有意义的。若能理解单复就不会受圆融的牢笼,才能博而能约。”[29]
p. 168
认为二谛是“本”,不是辩证方法的可以日本学者中村元教授为例,张曼涛先生亦附骥之。张先生引中村元氏的原文[30]指出:
YA
PRATIYASHUTRADA
SUUNYATā
TAMPRACAK
MAHE.
Sā PRAJ
APTIRUDADāYA PRATIPATSAIVAMADHYAMA.(XXIVK 18)
把这几句话译成中文的话,应该是:
“缘起的东西,我们说之为空,
这是假名,这即是中道。”[31]
以上揭语之译法,中村元氏是没有错的;同时,我亦就此请教过在本所教梵文的印度佛学学者穆克纪博士(Dr. B.Mukherjee)。
张氏又说:鸠摩罗什将此译为: “众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后稍改为: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为了迁就此五言诗的造句法,于是在第二句的第一人称的…
《天台宗之理事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