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宗之理事观

  天台宗之理事观

  李志夫

  华冈教授

  p. 157

  提要:

  从龙树菩萨中论之四谛偈,大智度论之三智,慧文悟出了有不定有,空不定空,空有不二之中道;也悟出了三智一心中得,而最后落实到观心之修证上。慧思复肯定十如是诸法实相,亦可在三智一心中得,并赋予极大的愿力与乐观的愿行。卒影响智者亦教、观并重,治三谛于一炉,谓之三谛圆融。三谛圆融,实归一理,理即实相。实相即一心。故三谛圆融可以理证,可以心证,亦是教观之圆融。虽天台有真常思想,但在修因与证果上仍是本著般若经与大智论而设教的。

  壹、前言

  天台宗虽成宗于智者大师,但数开宗之祖,则是要溯及慧文法师的;如数典则又要溯及龙树了。在中国佛教宗派中与龙树菩萨中观思想、血亲较近者,虽是三论宗,而非天台宗,但由于天台与三论在中国相续发展,互有砥荡发明,直使两宗有如堂兄弟,固有相同的血统,也有其异质存在。

  这里所说之“异质”就是指天台以“法华经”为依止。所指之“血缘”就是指“中观”。自然,他们所传之慧命都同是一味佛法。

  p. 158

  虽然,三论、天台、乃至华严各宗所依止之主要经典各异,但都同有“真常”的倾向。所不同者只是角度大小而已;其中以华严为最,天台次之,三论又次之。

  三论宗以辩证的四重二谛之中道为理论核心,其他各重都是相,都是落于修为之层次。这四重二谛之中道乃是一无始终之“如如”。再加上三论诸师旁宏法华、涅槃,乃至华严等经,在教法上,三论宗是有真常倾向的。

  天台宗有鉴于三论宗是纵深地发展,说理有尽,乃退而仍本龙树菩萨二谛之辩证法,缘事以说理,从事广延,圆融的方向发展。

  三论宗以认知了二谛的辩证方法,再加上中国易经及道家之辩证思想予以印证,始有“教于二谛”与“本于二谛”之分。其基本方法是辩证的。

  天台宗本三论之余绪,依止法华,旁依涅槃、大品,再加上中国儒家道家思想加以印证,始拓展出中国佛教之大乘精神。虽然,天台学家亦是辩证的,但与三论诸师相比,则无宁说是重分析。分析就是排比、比较。比较之结果,往往是取其同,去其异,这又回到了中国的圆融精神。天台宗之圆融,又为稍后之华严宗开辟了进路。

  尔后之禅宗,虽肇于达摩东来,但也是由于“应机”才能自成一宗。因为禅宗之兴起,正是对当时“教”、“学”之反动,放弃繁琐之理论,依循道生之“顿悟”。但其所依持之经典为楞伽经。与以前三宗一样,都是真常思想。真常思想可说是中国佛教思想之特色。

  天台宗所建立之圆融思想是广延的,虽是统摄于心,但是在三千大千世界中,如何安顿其心?于是乃是“止观”双运之说。这较之三论宗在修持上止说“无所得”要落实得多。后来,有学者将三论宗归入到天台系统,也是其来有自的。

  本来,禅宗之“禅”,实际即是天台之“止观”。既然,已有了天台之止观,为何又兴起了禅宗之“禅观”呢?

  p. 159

  我们的答覆是,仍是出自对“止观”繁琐理论之反动。因为止观法门之实践,亦是观照著天台宗整个理论体系的。正如三论宗在理论上是“无所得”,在实践上也是“无所得”。这是一个学派之所以能够被称为“一个宗”、“一个派”的基本条件。在哲学上如此,在宗教上尤然。

  笔者在本学报各期所发表之拙作,虽是在论各宗之“理事观”,但亦含有思想史,与思想批评之目的。所以在文中,常提到各派之纵横关系,就某一宗专论言可能算是赘言,但就思想史立场看,亦是应有所交代的[1]

  本文则在专述“天台宗之理事观”。兹先说明其思想之传承:

  贰、思想传承

  天台思想之传承,可分为经典之依持,学统的流传及其中心教义三点叙述:

  (一)经典之依持:又可分正依经典与教门疏钞两种。正依是指对印度所传来之经论的信受;教门疏钞是对本宗诸师疏证之信受。

  1. 正依经论:天台虽以法华经为正依,但其天台初祖如慧文、慧思之主要思想仍是从大智度论,中论而来的。只是到了智者著了“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所谓天台三大部以后,才奉法华为正依。但从智者之广引博论来考察,尚有大般涅槃经、大品般若经、维摩经等经。实则,这些都应算是天台宗所正依之经典。

  2. 教门疏钞:除天台三大部而外,其他尚有其“释禅般若蜜次第法门”、“六妙门”,诸部止观,“维摩玄义及疏”、“金光明玄义及疏”。至于其他祖师所撰者,尚有慧思之“大乘止观”。灌顶之“涅槃疏”,湛然之“释签疏记辅行”、“金錍义例”。知礼之“妙中钞之疏钞”、“十不二法门指要钞”。直到明代传灯之“无生论”,谛观之“四教仪”及蕅益之“教观纲宗”都是本宗所奉之要义。

  p. 160

  (二)学统之流传:教统与学统,亦如佛教与佛学,二者没有极严格之分野,但毕竟亦有其相异处。教统是宗教形式之归依,及佛教慧命之传承。学统,则只是指学术思想之传承。就此而论,一般所称天台九祖为龙树、慧文、慧思、智者、灌顶、智威、慧威、玄朗、湛然。但从思想余绪看,实应加上知礼。知礼生于唐末,他的思想,他在当世之地位,无论从那一方面说,都应列入天台之学统的。他所赓续慧思以来的“性恶”论,即使今日之天台子孙尚讳莫如深,不敢正面谈及、引述,至于一般评论也是毁多于誉的。但是,其思辨的智慧,与刚健之气魄都是值得我们景仰的。他的成就,较之他的前辈若干人如智威,慧威,乃至玄朗尤有过之。不幸的是,他的性恶说,如同荀子的性恶说一样,几乎都被后人误解了。误解的原因,是他们不思辨,全凭“道德观”之直觉去了解,自然差之毫厘,去之千里了。

  以下就思想史的立场来一一地说明本宗学统之流传及其理事观。

  一、龙树菩萨

  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与“中论”影响了慧文的思想。(甲)大智度论:大智度论是解“大品般若经”的。佛为何宣说本经呢?龙树菩萨举出以下十大理由:[2]

  (一)佛在中阿含本末经中,曾授记弥勒菩萨当作来世佛,故为其广记诸菩萨行,是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简称大般若经。

  (二)有菩萨修念佛三昧,使其于此三昧得增利益。

  (三)诸菩萨见佛神变,使其对念佛三昧倍增利益。

  (四)一切众生,为生老病死之烦恼所苦,复为外道所误,佛为大医生,故说本经。

  (五)有人对佛信心不诚,以为佛有生老病死,与众生相同,为断其此一肤浅想法,而说本经。

  p. 161

  (六)佛是顺世法而有变化身,人们说有佛、无佛落入边见;或以为无般若智,但求身乐;或以求道而修行者,这些均非第一义,故佛说本经令入中道。

  (七)为令众生能分别生身、法身及供养之果报,故说本经。

  (八)为说明三乘记莂,而说本经。

  (九)为说明佛灭度后,大般若经经由印度南方,至西方,五百年后传至北方之大事因缘而说本经。

  (十)为说第一义悉檀,使众生明白一切法性,一切议论语言,一切是法非法,一一可分别破散;而诸佛……阿罗汉所行真实法不可破,不可散,而说本经。[3]

  佛陀由于以上十个理由而说大般若经,由此可见大般若经之内容了,其主在说明诸法宝相、实相无相,也就是以“第一义悉檀”,来对汉一切的分别心,以资正知正行。其中第九点,说五百年后大般若将传来此,这对中国之大乘佛教确是一大鼓舞,大般若,就是大智慧。因此,龙树菩萨所释之大般若经称之为“大智度论”则是很自然,名正言顺的事。同时,龙树菩萨又称佛陀为“一切智人”[4] 。在“缘起论”一开始之前三句偈即说: “智度大道佛善来,智度大海佛穷底,智度相义佛无碍。”即是智,又度尽一切大道,可度尽一切大海,可度尽一切法相,所以称之为“大智论论”。是以 “稽首智度无等佛。”

  在大般若经中当论“慈悲”、“智慧”,二者均是佛度化众生之两大*轮,但一般人只见到佛陀的慈悲而不见他的智慧,龙树菩萨解释其中之原因说: “慈悲像可眼见,耳闻,故人能信受;智者,深妙不可测。慈悲如善(甘)药,人所乐服,智慧如服苦药,人多不乐。 慈悲皆能生信,智慧则在舍相,远离诸相。”[5]

  大般若又指出 “欲得“道慧”,欲以道慧具足“道种慧”,当引般若波罗蜜。”龙树菩萨解释道: “戒道、定道、慧道,如是等无量三道门。”又说: “……乃至一百六十二道,如是等无量道门,知是诸道,尽知、偏知是为道种慧。”

  p. 162

  又说: “……行者,尔时观是世间,出世间,实不可见;不见世间与出世间合,亦不见出世间与世间合;离世间不见世间,虽出世间亦不见世间。如是不离二识。所谓此世间,出世间……若诸菩萨能如是知,则能为众生分别世间,出世间道,有漏、无漏一切诸道,亦如是入一相,是名道种慧。”[6]

  大般若经进一步指出: “欲以道种慧具足一切智……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智当习行般若波罗蜜。”何谓“一切智”,“一切种智”呢?龙树菩萨解释说: “有人言:无差别,或时言一切智,或时言一切种智。”这是说二者名异实同。又说: “有人言:总相是一切智;别相是一切种智。因是一切智;果是一切种智。略说一切智,广说一切种智。”在作用之分别是 “一切智者,总破一切法中无明闇;一切种智者,观种种法门破诸无明。”

  如以四谛法作比喻,龙树菩萨说: “一切智譬如说四谛;一切种智譬如说四谛义。……一切智者,如说生苦;一切种智者,如说种种众生处处生。”

  就位次分,龙树菩萨说: “复品中佛自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诸菩萨事;一切智是佛事。”佛为何是一切智呢?因为 “佛尽知诸法总相,别相故名一切总智。”[7]

  道智是诸菩萨事,但道…

《天台宗之理事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