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宗之理事觀
李志夫
華岡教授
p. 157
提要:
從龍樹菩薩中論之四谛偈,大智度論之叁智,慧文悟出了有不定有,空不定空,空有不二之中道;也悟出了叁智一心中得,而最後落實到觀心之修證上。慧思複肯定十如是諸法實相,亦可在叁智一心中得,並賦予極大的願力與樂觀的願行。卒影響智者亦教、觀並重,治叁谛于一爐,謂之叁谛圓融。叁谛圓融,實歸一理,理即實相。實相即一心。故叁谛圓融可以理證,可以心證,亦是教觀之圓融。雖天臺有真常思想,但在修因與證果上仍是本著般若經與大智論而設教的。
壹、前言
天臺宗雖成宗于智者大師,但數開宗之祖,則是要溯及慧文法師的;如數典則又要溯及龍樹了。在中國佛教宗派中與龍樹菩薩中觀思想、血親較近者,雖是叁論宗,而非天臺宗,但由于天臺與叁論在中國相續發展,互有砥蕩發明,直使兩宗有如堂兄弟,固有相同的血統,也有其異質存在。
這裏所說之“異質”就是指天臺以“法華經”爲依止。所指之“血緣”就是指“中觀”。自然,他們所傳之慧命都同是一味佛法。
p. 158
雖然,叁論、天臺、乃至華嚴各宗所依止之主要經典各異,但都同有“真常”的傾向。所不同者只是角度大小而已;其中以華嚴爲最,天臺次之,叁論又次之。
叁論宗以辯證的四重二谛之中道爲理論核心,其他各重都是相,都是落于修爲之層次。這四重二谛之中道乃是一無始終之“如如”。再加上叁論諸師旁宏法華、涅槃,乃至華嚴等經,在教法上,叁論宗是有真常傾向的。
天臺宗有鑒于叁論宗是縱深地發展,說理有盡,乃退而仍本龍樹菩薩二谛之辯證法,緣事以說理,從事廣延,圓融的方向發展。
叁論宗以認知了二谛的辯證方法,再加上中國易經及道家之辯證思想予以印證,始有“教于二谛”與“本于二谛”之分。其基本方法是辯證的。
天臺宗本叁論之余緒,依止法華,旁依涅槃、大品,再加上中國儒家道家思想加以印證,始拓展出中國佛教之大乘精神。雖然,天臺學家亦是辯證的,但與叁論諸師相比,則無甯說是重分析。分析就是排比、比較。比較之結果,往往是取其同,去其異,這又回到了中國的圓融精神。天臺宗之圓融,又爲稍後之華嚴宗開辟了進路。
爾後之禅宗,雖肇于達摩東來,但也是由于“應機”才能自成一宗。因爲禅宗之興起,正是對當時“教”、“學”之反動,放棄繁瑣之理論,依循道生之“頓悟”。但其所依持之經典爲楞伽經。與以前叁宗一樣,都是真常思想。真常思想可說是中國佛教思想之特色。
天臺宗所建立之圓融思想是廣延的,雖是統攝于心,但是在叁千大千世界中,如何安頓其心?于是乃是“止觀”雙運之說。這較之叁論宗在修持上止說“無所得”要落實得多。後來,有學者將叁論宗歸入到天臺系統,也是其來有自的。
本來,禅宗之“禅”,實際即是天臺之“止觀”。既然,已有了天臺之止觀,爲何又興起了禅宗之“禅觀”呢?
p. 159
我們的答覆是,仍是出自對“止觀”繁瑣理論之反動。因爲止觀法門之實踐,亦是觀照著天臺宗整個理論體系的。正如叁論宗在理論上是“無所得”,在實踐上也是“無所得”。這是一個學派之所以能夠被稱爲“一個宗”、“一個派”的基本條件。在哲學上如此,在宗教上尤然。
筆者在本學報各期所發表之拙作,雖是在論各宗之“理事觀”,但亦含有思想史,與思想批評之目的。所以在文中,常提到各派之縱橫關系,就某一宗專論言可能算是贅言,但就思想史立場看,亦是應有所交代的[1]
本文則在專述“天臺宗之理事觀”。茲先說明其思想之傳承:
貳、思想傳承
天臺思想之傳承,可分爲經典之依持,學統的流傳及其中心教義叁點敘述:
(一)經典之依持:又可分正依經典與教門疏鈔兩種。正依是指對印度所傳來之經論的信受;教門疏鈔是對本宗諸師疏證之信受。
1. 正依經論:天臺雖以法華經爲正依,但其天臺初祖如慧文、慧思之主要思想仍是從大智度論,中論而來的。只是到了智者著了“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诃止觀”,所謂天臺叁大部以後,才奉法華爲正依。但從智者之廣引博論來考察,尚有大般涅槃經、大品般若經、維摩經等經。實則,這些都應算是天臺宗所正依之經典。
2. 教門疏鈔:除天臺叁大部而外,其他尚有其“釋禅般若蜜次第法門”、“六妙門”,諸部止觀,“維摩玄義及疏”、“金光明玄義及疏”。至于其他祖師所撰者,尚有慧思之“大乘止觀”。灌頂之“涅槃疏”,湛然之“釋簽疏記輔行”、“金錍義例”。知禮之“妙中鈔之疏鈔”、“十不二法門指要鈔”。直到明代傳燈之“無生論”,谛觀之“四教儀”及蕅益之“教觀綱宗”都是本宗所奉之要義。
p. 160
(二)學統之流傳:教統與學統,亦如佛教與佛學,二者沒有極嚴格之分野,但畢竟亦有其相異處。教統是宗教形式之歸依,及佛教慧命之傳承。學統,則只是指學術思想之傳承。就此而論,一般所稱天臺九祖爲龍樹、慧文、慧思、智者、灌頂、智威、慧威、玄朗、湛然。但從思想余緒看,實應加上知禮。知禮生于唐末,他的思想,他在當世之地位,無論從那一方面說,都應列入天臺之學統的。他所赓續慧思以來的“性惡”論,即使今日之天臺子孫尚諱莫如深,不敢正面談及、引述,至于一般評論也是毀多于譽的。但是,其思辨的智慧,與剛健之氣魄都是值得我們景仰的。他的成就,較之他的前輩若幹人如智威,慧威,乃至玄朗尤有過之。不幸的是,他的性惡說,如同荀子的性惡說一樣,幾乎都被後人誤解了。誤解的原因,是他們不思辨,全憑“道德觀”之直覺去了解,自然差之毫厘,去之千裏了。
以下就思想史的立場來一一地說明本宗學統之流傳及其理事觀。
一、龍樹菩薩
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與“中論”影響了慧文的思想。(甲)大智度論:大智度論是解“大品般若經”的。佛爲何宣說本經呢?龍樹菩薩舉出以下十大理由:[2]
(一)佛在中阿含本末經中,曾授記彌勒菩薩當作來世佛,故爲其廣記諸菩薩行,是故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簡稱大般若經。
(二)有菩薩修念佛叁昧,使其于此叁昧得增利益。
(叁)諸菩薩見佛神變,使其對念佛叁昧倍增利益。
(四)一切衆生,爲生老病死之煩惱所苦,複爲外道所誤,佛爲大醫生,故說本經。
(五)有人對佛信心不誠,以爲佛有生老病死,與衆生相同,爲斷其此一膚淺想法,而說本經。
p. 161
(六)佛是順世法而有變化身,人們說有佛、無佛落入邊見;或以爲無般若智,但求身樂;或以求道而修行者,這些均非第一義,故佛說本經令入中道。
(七)爲令衆生能分別生身、法身及供養之果報,故說本經。
(八)爲說明叁乘記莂,而說本經。
(九)爲說明佛滅度後,大般若經經由印度南方,至西方,五百年後傳至北方之大事因緣而說本經。
(十)爲說第一義悉檀,使衆生明白一切法性,一切議論語言,一切是法非法,一一可分別破散;而諸佛……阿羅漢所行真實法不可破,不可散,而說本經。[3]
佛陀由于以上十個理由而說大般若經,由此可見大般若經之內容了,其主在說明諸法寶相、實相無相,也就是以“第一義悉檀”,來對漢一切的分別心,以資正知正行。其中第九點,說五百年後大般若將傳來此,這對中國之大乘佛教確是一大鼓舞,大般若,就是大智慧。因此,龍樹菩薩所釋之大般若經稱之爲“大智度論”則是很自然,名正言順的事。同時,龍樹菩薩又稱佛陀爲“一切智人”[4] 。在“緣起論”一開始之前叁句偈即說: “智度大道佛善來,智度大海佛窮底,智度相義佛無礙。”即是智,又度盡一切大道,可度盡一切大海,可度盡一切法相,所以稱之爲“大智論論”。是以 “稽首智度無等佛。”
在大般若經中當論“慈悲”、“智慧”,二者均是佛度化衆生之兩大*輪,但一般人只見到佛陀的慈悲而不見他的智慧,龍樹菩薩解釋其中之原因說: “慈悲像可眼見,耳聞,故人能信受;智者,深妙不可測。慈悲如善(甘)藥,人所樂服,智慧如服苦藥,人多不樂。 慈悲皆能生信,智慧則在舍相,遠離諸相。”[5]
大般若又指出 “欲得“道慧”,欲以道慧具足“道種慧”,當引般若波羅蜜。”龍樹菩薩解釋道: “戒道、定道、慧道,如是等無量叁道門。”又說: “……乃至一百六十二道,如是等無量道門,知是諸道,盡知、偏知是爲道種慧。”
p. 162
又說: “……行者,爾時觀是世間,出世間,實不可見;不見世間與出世間合,亦不見出世間與世間合;離世間不見世間,雖出世間亦不見世間。如是不離二識。所謂此世間,出世間……若諸菩薩能如是知,則能爲衆生分別世間,出世間道,有漏、無漏一切諸道,亦如是入一相,是名道種慧。”[6]
大般若經進一步指出: “欲以道種慧具足一切智……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智當習行般若波羅蜜。”何謂“一切智”,“一切種智”呢?龍樹菩薩解釋說: “有人言:無差別,或時言一切智,或時言一切種智。”這是說二者名異實同。又說: “有人言:總相是一切智;別相是一切種智。因是一切智;果是一切種智。略說一切智,廣說一切種智。”在作用之分別是 “一切智者,總破一切法中無明闇;一切種智者,觀種種法門破諸無明。”
如以四谛法作比喻,龍樹菩薩說: “一切智譬如說四谛;一切種智譬如說四谛義。……一切智者,如說生苦;一切種智者,如說種種衆生處處生。”
就位次分,龍樹菩薩說: “複品中佛自說:一切智是聲聞,辟支佛事;道智是諸菩薩事;一切智是佛事。”佛爲何是一切智呢?因爲 “佛盡知諸法總相,別相故名一切總智。”[7]
道智是諸菩薩事,但道…
《天臺宗之理事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