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要(智谕法师)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要

  智谕法师主讲

  卷上

  卷下

  释经文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要(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满足千人。菩萨摩诃萨十千人俱。以大庄严而自庄严。皆悉已住不退转地。】

  自「如是我闻,至菩萨摩诃萨十千人俱」,此有六种因缘,亦曰六种成就。如是为信成就,我闻为闻成就,一时为时成就,佛为能说法的主成就,在某处为处成就,与大比丘及菩萨众俱为众成就。

  此为结集经人之语,非是佛语,故曰证信序。世尊将入涅槃,阿难请问世尊,结集经时,经首应安何语。佛答一切经首,皆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些大众宣说此经。

  舍卫译曰丰德,系波斯匿王所都之国。祇树是言园中之树,系波斯匿王的太子祇陀所布施的。给孤独即悉达长者,以周给孤独故得名。此园系给孤独长者所施,故名给孤独园。

  比丘有三义,一、乞士:上乞法以养慧命,下乞食以养色身。比丘托钵乞食清净自活,于己可除其我慢、精进佛道,于众生可除其悭贪令修布施为作福田。二、破恶:比丘出家受具,破身口七支恶。三、怖魔:比丘出家,佛眷属增盛,故魔生恐怖。

  比丘系梵语,因其多义故不翻。

  大比丘是赞叹意,大有大多胜三义。大者,言是等比丘,人天所敬,有学小乘中至尊。多者,言是等比丘,博学多闻,强记广识,遍通内外经典。胜者,言是等比丘,知见殊胜,出过九十六种外道。

  菩萨摩诃萨,翻译为大菩萨。有人说是地上菩萨,有人说是八地以上菩萨。

  菩萨摩诃萨具云应为菩提萨埵摩诃萨埵,萨埵者译为有情。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于大有情众中,定当为上首,故复名摩诃萨。

  又云,「大有情众者,谓住种性,第八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独觉地,及初发心乃至不退转地菩萨摩诃萨,是名大有情众。」

  所谓种性有五,一、习种性,是十住位菩萨。二、性种性,是十行位菩萨。三、道种性,是十回向位菩萨。四、圣种性,是十地位菩萨。五、等觉性,等觉位菩萨。今云住种性,便是从住位以上菩萨便是大有情。

  第八预流,便是四双八辈之圣人。从第八预流向算起,历经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从阿罗汉果算到预流向,故曰第八预流,这些圣人都是大有情众。

  再向上乃至独觉地,独觉地便是辟支佛。若准前文,应包含独觉向。

  初发心乃至不退转地菩萨摩诃萨,初住位菩萨名发心住菩萨,故即从初住算起。不退转地菩萨摩诃萨,是八地菩萨。因为八地以上入无功用道,故名不退转地。

  故八地以还之菩萨及二乘圣人,皆为大有情众。若准这段经文,菩萨摩诃萨应为八地以上的大菩萨。

  大 庄严者,福慧二种庄严也。因为这二种庄严能圆满无上佛道,故名大庄严。欲圆满福庄严,应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种波罗蜜。欲圆满慧庄严,应修般若波罗 蜜。这些大菩萨,都以六度万行而自庄严。皆悉已住不退转地。就一般而言,不退有三,即一、位不退,二、行不退,三、念不退。依弥陀要解,位不退,入圣流不 退堕凡夫。行不退,恒度众生,不退堕二乘。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今约地上菩萨言,初地至六地,习行有时不进,名为行退。七地名远行地便无行退,然犹 是有功用道,或起爱习气,故名念退。八地以上入无功用道,永绝三种退,故名不退转地。

  【其名曰弥勒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无碍辩菩萨。不舍担菩萨。与如是等大菩萨俱。】

  略举菩萨名。

  【文殊师利童真菩萨摩诃萨。明相现时从其住处来诣佛所。在外而立。】

  童真菩萨,自然一于真如法性,不假功用也。童真又曰童子,在明入于无功用道也。

  明相现时,即黎明时分。黎明时分文殊师利菩萨,来到佛所在外而立。

  【尔时尊者舍利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大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絺罗。如是等诸大声闻。各从住处俱诣佛所。在外而立。】

  次列声闻,余经多是先列声闻,后列菩萨。今经以文殊欲宣般若大法,故先列菩萨,次及声闻。

  于 声闻人中,舍利弗智慧第一。于大菩萨中,文殊师利智慧最为第一,故经中先表此二人。诸大声闻,言舍利弗等皆回小向大之声闻也。略说声闻,有其四种。第一决 定声闻,又曰定性声闻。此辈人久习小乘,今世遇佛,闻小乘教,道熟证果。今诸大声闻,皆非定性声闻。第二增上慢声闻,此辈人我慢甚重,薄有所得,谓为证 果。实是未得言得,未证言证。第三退大声闻,此辈人本是菩萨,只为厌苦情深,中途心生厌畏,以至退大取小。舍利弗便是退大声闻。第四应化声闻,此乃佛及菩 萨,以大悲心权巧示现,内秘己德,外现声闻。

  诸大声闻,亦各来至佛所,在外而立。

  【佛知众会皆悉集已。尔时如来从住处出。敷座而坐。告舍利弗。汝今何故。于晨朝时在门外立。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文殊师利童真菩萨。先已至此住门外立。我实于后晚来到耳。】

  今欲明般若精微,须是大智慧者应机。文殊菩萨及舍利弗尊者,分别于菩萨及声闻众中,智慧最为第一,故世尊先问此二人。

  非佛不知文殊先到,不过故意先问舍利弗耳。欲令舍利弗自示谦德,舍利弗虽于声闻众中智慧第一,然较文殊却是远逊不如。故曰我实于后晚来到耳。

  【尔 时世尊问文殊师利。汝实先来到此住处。欲见如来耶。文殊师利即白佛言。如是世尊。我实来此欲见如来。何以故。我乐正观利益众生。我观如来如如相。不异相不 动相不作相。无生相无灭相。不有相不无相。不在方不离方。非三世非不三世。非二相非不二相。非垢相非净相。以如是等。正观如来利益众生。】

  欲见如来者,是见法实相也,非是以色相取佛。色相随乎生灭,不能为众生作皈依,不能利益众生。故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诸法实相,亦即诸法如义,若人如是见,是为真见如来。实相即是诸法,诸法皆是实相,非是法有二,只怪众生见有差别而已。众生根机不同,所以同样面对佛,有见如来,有不见如来也。

  诸法实相是佛法身,所谓法身者,非是报化以外另有法身,而是报化即法身也,故曰报法身化法身。故大菩萨以机圆故面对报化即见法身。小机凡夫以钝根故,虽是法身,却见化佛。故报化即是法身,众生有见不见而已。若谓报身化身以外另有法身,则法身当有生灭,既有生灭岂是法身?

  法身常住尽于未来,故能为众生作无尽皈依。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云,众生当皈依法身佛。因为报化幻现,法身为实,唯有真实始能为众生作无尽皈依而利益众生。故经云我乐正观利益众生。

  所谓正观者,是观诸法空相。若人能正观诸法空相,便知诸法假相幻有。若知诸法假相幻有,便知诸法如如不二不异。即此诸法空相,名为菩提,名为法界,名为如来。若不如此观者,便是邪观。

  诸法空相者,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者,成就一切事功也。离一切相者,不着一切虚妄也。以离一切相,故诸法如如不二不异。故经云我观如来如如相,不异相。

  以诸法不异相离一切相故,所以说不动相,不作相,无生相,无灭相,不有相,不无相。若谓有动相作相生相灭相有相无相,皆是着相,皆是差异相。

  在 方离方,是着于空间相。三世非三世,是着于时间相。若不着空间相亦不着时间相,则一切法无二相,亦无不二相。无垢相亦无净相。如是一切相皆离,是如实空 义。如实空即菩提,即法界,即如来。如果稍着于相,应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着相之人,必住有法。住于有法,故有生死轮转无穷。为度有情生死流转,故必须正 观诸法空相。正观诸法空相,便是见于如来。故曰我实来此欲见如来,何以故,我乐正观利益众生。以如是等正观如来利益众生。

  【佛告文殊师利。若能如是见于如来。心无所取亦无不取。非积聚非不积聚。】

  佛告文殊师利说,若能如是见于实相而见如来,则心于诸法无所取亦无不取了。一切法皆空,故无所取。而此「空」亦空,故无不取。

  一 切法即空是真谛,空即一切法是俗谛。真谛即俗谛,俗谛即真谛,不二不别。真谛是体,俗谛是用,体为用之体,用为体之用。约「体用」,则不二二。约「用 体」,则二不二。故若坏俗谛,即坏真谛。所以佛印证善现说「具寿善现,智慧甚深,不坏假名而说法性。」法性者无所取,不坏假名者无不取。

  十二因缘,缘受生爱,缘爱故取,缘取故受后有。如果没有无明爱烦恼为因缘,则虽行而不受后有。故菩萨摩诃萨,以实智故,于一切法无所取。以权智故,入生死度一切众生。此等菩萨,皆是破无明证法性深达实相的大菩萨。

  所 谓积聚是蕴相,亦即因缘和合相。如华严经云法非和合不和合。何以故?于诸法空相当中,无有和合,亦没有不和合。若说和合是增语,若说不和合还是增语。故大 般若经云「一切法相,如来如实觉为无相(空相)。谓变碍为色相,如来如实觉为无相;领纳是受相,如来如实觉为无相;取相是想相,如来如实觉为无相;造作是 行相,如来如实觉为无相;了别是识相,如来如实觉为无相;苦恼积聚是蕴相,如来如实觉为无相。」

  修道证灭原无苦恼积聚,然而造集受苦,六道不爽,故曰非积聚非不积聚。众生迷惑,于毕竟空中妄受六道轮回,实可怜悯。永嘉大师说迷时分明有六道,觉后空空无大千。空空无大千,焉有积聚?六道分明,焉得不积聚?以是之故,众生应力求如实觉知,得见如来也。

  【尔时舍利弗语文殊师利言。若能如是如汝所说。见如来者甚为希有。为一切众生故见于如来。而心不取众生之相。化一切众生向于涅槃。而亦不取向涅槃相。为一切众生发大庄严。而心不见庄严之…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要(智谕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